APP下载

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研究

2016-08-05杨丽娟

关键词:扎根理论

赖 斌,杨丽娟

(1.四川大学 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5;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3)



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研究

赖斌1,2,杨丽娟3

(1.四川大学 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5;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3)

[摘要]此文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体验的场域、动因、类型、强度等内容,并围绕“寻找和体验民族旅游的返璞归真”这一核心范畴,构建了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研究发现: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动机在于“返璞归真”,通过民族旅游活动中“意外惊喜”的设计,逐渐让游客进入到“忘我状态”的存在性真实,并在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后,升华自我感悟和丰富人生经历;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具有自适应性,民族旅游的开发应通过强化民族村寨的“文化符号”,做出特色,从而在特定场域中营造旅游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现代旅游体验模式;民族旅游;扎根理论

一、引言

少数民族饮酒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村寨通过旅游致富,传统饮酒仪节也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体验和文化保护的现实。事实上,民族旅游主客文化的交互影响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旅游开发促进民族村寨文化空间从相对封闭走向对外开放,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变迁。而难点就在于既要满足旅游者体验到真实的传统饮酒仪节文化,又要保持饮酒仪节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核。

谢彦君指出旅游者个体都是一直在整体地把握着这个体验过程,通过积极调整体验过程而迎合原有期望最基本层面的要求[1]。可见,这就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少数民族传统饮酒仪节的文化层次和现代旅游体验需求层次之间的契合关系。换言之,由于游客群体在民族村寨的旅游中有表层体验和深度体验的不同需求,决定着如何在民族村寨的文化场域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民族饮酒仪节体验情境。同时,当前传统饮酒仪节在迎合旅游体验需求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发生了文化变异、文化商品化的现象,甚至出现“过度饮酒”引发的文化低俗化。因此,有必要探索游客对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旅游体验需求,构建出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以利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更好地传播,实现旅游富民和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文献研究回顾

本质上,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民族村寨为文化空间的丰富多彩的饮酒仪节。近年来,随着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传统饮酒仪节被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深受游客欢迎。与此同时,传统民族饮酒仪节与现代旅游体验之间也发生了相互影响导致的冲突和自适应现象。

从冲突来看,尽管民族村寨从迎客、待客、送客到重要节事都以不同的“饮酒仪节”作为参与式项目载体,让旅游者在参与中获得大量独特的旅游体验,并从中获得经济收益。但正是由于这种“原生态”饮酒仪节的项目化展演,关于“商品化”“舞台化”“可口可乐化”等真实性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旅游人类学家讨论最多、关注最大的问题。如马汇、贺祥等分别以贵州郎德上寨和西江苗寨为案例,提出了旅游改变民族村寨居民饮酒习俗的担忧[2,3]。孙九霞对此从理论上解释为民族村寨发展旅游后,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变迁[4]。厄里(Urry)也指出,通过空间的商品化,一些地方往往经由潜在的过程被再生产为适合游客凝视的空间[5]。

持自适应观点的学者多是主张传统饮酒仪节在旅游场景中展演,不需要拘泥于文化的整体性、原生态和本真性,而人为地努力对现有诸多文化元素予以剪裁、拼接、包装和再造。如唐雪琼等谈到哈尼族的长街酒宴中民族村寨主客之间文化冲突的产生,主张以文化重构适应游客需求[6]。而周星提到,文化展演的逻辑就是当地社区通过展示和表演来引导游客的选择,同时兼顾本民族的传统和社区形象,他认为,其中也有他们的主观建构和自我期许[7]。事实上,这些主张的学理依据,就是阿德勒(Adler)[8]、贝瑞(Berry)[9]、鲍瑞斯(Bourhis)[10]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和交互性文化适应理论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重构理论。如科恩(Cohen)认为文化是有活力的和灵活多变的,当地人为了吸引游客而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新的元素,被新元素修饰的文化旅游产品就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演示[11]。

在争论的最终,究竟民族村寨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开发不断适应游客体验,而选择丢掉传统饮酒仪节中的文化真实,还是完全真实全部地保持传统饮酒仪节,而可以不管游客体验呢?二者之间又是否能找到一种均衡局势呢?作为旅游场域的民族村寨,游客在传统饮酒仪节当中体验的“仪式化行为”其实是表演性真实[12]。因此,其中的关键就是需要探究游客对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旅游体验机理,以便对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旅游产品策划和项目创新提供决策参考。反观现有研究,真正以民族村寨为特定文化空间,直接将传统饮酒仪节和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开展的研究不仅凤毛麟角,而且从理论建构出发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更少。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共选取了搜狐旅游、新浪旅游、天涯社区中的12篇博客游记短文为研究对象。选择博文为质性研究资料的理由,一是因为博客们的博文都是其真实体验的自愿表达,一般没有外来利益驱使,信息可信度较高;二是这批博文观点表达个性、真切、生动,既有对旅游行动与过程的体验,又有理性的观察,避免了个别极端情绪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干扰;三是依托互联网的无界化优势,有效拓展了样本获取的广泛性。

(二)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Glaser & Strauss)创立,提倡在基于数据资料的研究中发展理论,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性的假设[13]。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发现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一定的理论框架才可能逐步形成,其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及其属性[14]。这种方法分为3个步骤: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编码过程(开放性编码—轴向式编码—选择性编码),理论生成与检验[15]。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实证范式下的经验性观念或预设性理论模式对所用资料和所得结论范围的“程式化”限制[16],因此,适合本文这样的探索性研究。

表1博文来源的基本信息示例

(三)基于NVivo软件的资料整理与信度、效度分析

NVivo软件由澳洲QSR公司推出,其分析运行的方法论基础是扎根理论。本文研究采用了NVivo10版本,它具有强大的节点建立与编码功能,还具有质询、群组、报表、模型和图表功能。应用该软件,我们将博文作为原始资料汇入内存档,对每一个博主的每一篇单个资料文本进行逐字逐句仔细密集分析,梳理其概念及其属性,寻找编码要素,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单个博主所有文本不会出现新的编码要素时,停止收集此博主的其他博客文本资料[17]。

郭玉霞等认为,一般而言编码的信度常采用自己和另一研究者对同一文件编码之差异来判断,二者的同意度应达到90%以上,而效度检验通常采用三角校正和成员检视的方法,来保证原始资料归集的有效性[18]。据此,本文的两位作者首先利用NVivo10的质询功能,分别以不通过的身份登入对原始资料进行了两次编码,编码比较报告证实内部一致性达96.79%。在效度检验中,本研究采用新增条件编码来质询全部资料文本,如设定“旅游体验中的情感”,质询结果便显示出以该条件节点作为编码的关于“惊喜、陶醉”等博文逐字稿的相关内容。为了再次确认研究的有效性,两位作者又分别检视了研究分析过程和结果,并共同进行了修正。

(四)分析过程

1.开放性编码:提取节点和范畴

在最初的研究当中,笔者发现关于旅游体验相关的感情化范畴信息点非常的多,就有意识地尝试对这些信息点进行标注和编码,并尝试将自由节点归类到特定的树状节点下,每个树状节点(相当于一个概念范畴或问题)下包括众多的自由节点(相关信息点)。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NVivo的备忘录(Memos)来及时记录自己的研究灵感,利用强大的查询(Queries)来搜索相关节点(nodes)或信息词汇并随时快速批量编码。

本次研究共提取了83个节点和20个范畴,这20个范畴分别是预先学习饮酒仪节、期望摆脱日常生活烦恼、现场观赏饮酒仪节、主人的热情感染、主客文化互动、充满好奇、陶醉、忘我、好客、民族情谊、淳朴简单、真情感动、受尊重感、感悟生活、畅快、丰富知识、客人参与到饮酒仪节、真正的饮酒高潮、意外惊喜、回味经历。开放性编码的示例见表2。

表2开放性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

通过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的目的是结合原始资料的信息,整合次要范畴,从已有的范畴中精选出最能体现文本主题的范畴。通过反复比对聚类,本文共挖掘出以下6个主范畴,包括出游前预先学习饮酒仪节、客人参与到饮酒仪节、主客文化互动、意外惊喜、忘我状态和回味经历,如表3所示。

表3主范畴与对应范畴

3.结构识别:发现核心范畴

结构识别也就是进行核心范畴编码,围绕核心范畴,将其他主范畴整合起来,有助于形成新的理论框架。由表3可见,从游客对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体验过程来看,包括出游前的预期体验(预先学习饮酒仪节)、旅游期间的现场体验(客人参与到饮酒仪节、主客文化互动、意外惊喜、忘我状态)、旅游结束后的回忆体验(回味经历);从体验的类型来看,首先是求奇体验(预先学习饮酒仪节),进而是求知体验(客人参与到饮酒仪节、主客文化互动)、求真体验(意外惊喜、忘我的状态、回味经历);从体验的强度来看,包括表层体验(预先学习饮酒仪节、客人参与到饮酒仪节)、中度体验(主客文化互动、意外惊喜)、深度体验(忘我的状态、回味经历)。因此,经过结构识别,本文梳理归纳出的核心范畴是“寻找和体验民族旅游的返璞归真”。并由此建立起基于扎根理论的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

五、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的构建

质性研究往往在分析的过程里逐渐形成一套理论架构,基于扎根理论描述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就是对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的资料整合过程,以及由此开发出的概念、类属、关系等来归纳全部现象的核心环节。赵刘等人认为,如果我们将旅游体验作为游客进入旅游世界的必要条件,那么,旅游世界的概念同样也具有一种“构造”意义。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世界不应仅仅被表述为一种空间概念[19]。因此,从旅游体验的场域分析,旅游者从日常生活世界进入到旅游世界,即是借助民族村寨的传统饮酒仪节进入与日常生活模式不同的旅游情境,当他们再次返回日常生活世界的时候,已经带着旅游者主观建构旅游体验的转变,即“返璞归真”。这正如余志远所言,旅游恰如一种“通过仪式”,这种体验的经历给旅游者带来的将是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变化,呈现的是能力、人格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旅游体验的积极意义[20]。

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知识体验、实践体验、情感体验、转变经历,旅游者获得旅游体验的强度因人而异,可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深度体验[21]。“寻找和体验民族旅游的返璞归真之旅”的故事线描述为:旅游者出于好奇和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倦怠,进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和传统饮酒仪节的预先学习,此时旅游者带着求奇体验的期望,属于表层体验;进入民族村寨后,在观赏传统饮酒仪节的过程中,被动接受和丰富知识,逐渐地在东道主的热情好客感染下,互相交流,参与到传统饮酒仪节的活动中,这是知识和实践的体验,属于中度体验层次;真正的情感体验在意外惊喜出现以后,游客感到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淳朴简单,与现实生活有了明显的反差,此时真正进入高潮,脱掉日常生活世界的“伪装”,真情感动、真心融入民族村寨旅游情境的“真实”生活,进入忘我状态,求真体验从此开始,直到旅游者返回日常生活世界后的回味追忆、撰写博文,得以感悟生活、感悟民族情谊和“人—人”社会关系,得到深度体验。换言之,进入旅游世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原有生活环境的束缚,摘掉平时的面具以真实面目示人,甚至可以做理想中的“自己”。经过旅游的洗礼,“自我”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2]。至此,我们已得到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

六、研究结论与讨论

借助扎根理论,通过对大量旅游博客文本的解析,并进行了补充访谈后,本文探讨了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据此,本文对发展民族旅游的主要启示和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动机在于“返璞归真”,真正的点火器是“意外惊喜”。

科恩(Cohen)指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对不同的旅游者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意义[23]。关于旅游体验的早期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方认为,旅游是对虚假的、非原真吸引物的肤浅的、微不足道的诉求,另一方则认为体验是意味深长的现代宗教仪式,是对真实性的渴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相关的当代旅游实践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24]。事实上,从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可见,游客最初从好奇的期望出发,基于知觉性体验发现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饮酒仪节,在“主客互动”中寻找传统饮酒仪节的意义性体验,再到忘我状态的情感体验,都逐渐在不断解决出游前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建构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实看法,最后通过回味“返璞归真”的情感超越找到真实自我,轻松愉悦地回到现实生活。正如麦康纳(MacCannell)认为,旅游体验是对现代生活之烦恼的一种积极反应,是现代人为克服这些问题而追求的一种“真实性”经历[25]。

其实,就本研究而言,旅游者对于所谓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的体验需求并不像以往研究所强调的那样重要[26]。“返璞归真”才是真正的存在性真实,它可以让游客从日常生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但它需要旅游活动来激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游客在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中,从封闭、保护和包装自己,到放开、融入、解放自己,真正点燃“返璞归真”的情感体验则是“意外惊喜”,它直接导致的“忘我状态”表现为游客的真情感动、陶醉和受尊重感。在全帅、王宁看来,这是一种旅游的高峰体验[27],而克真提米哈依(Crikszentimihalyi)也将“忘我状态”表述为“畅爽”模式,认为它是最佳体验标准,并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28]。推而广之,如何有机地围绕“返璞归真”核心范畴,构建民族旅游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的“意外惊喜”,应成为民族旅游体验产品设计的关键。

第二,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具有自适应性,有效的助推器是“文化符号”。

民族村寨传统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过程实际上是主客之间交流互动的文化体验过程,现有文献对于旅游体验的社会文化影响所持有的主要消极观点则是:旅游导致了文化活动向商业产品或商业景观的转变,这些商业化产品已经失去了文化体验活动本身的全部意义[29]。由此,诸如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等“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会被旅游引向商品化问题,也早已成为学界担忧的热点话题。

佩垂·霍拓拉(Petri Hottola)主张既强调文化冲突,也强调旅游者主动获取目的地信息去适应当地文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的情感体验,虽然旅游者通常不具有吸收、适应当地文化或接受被当地文化同化的动机[30]。但从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主动适应文化和接受旅游世界的文化同化事实上是旅游者在“好奇和摆脱现实”的驱使下早已做好的心理准备。游客从预先学习到高潮,再到回味经历的全过程,传统饮酒仪节作为特定民族村寨的“文化符号”,不断吸引着旅游者参与和融入进来,始终发挥着旅游体验不同阶段的助推器作用。具体而言,在旅游者目光的凝视下,民族村寨的传统饮酒仪节的符号意义在“求奇、求知和求真”的每个体验阶段,分别象征着知识、情感和经历,这种文化符号不断演进、不断助推旅游体验从表层走向深度。王宁等形象地将旅游体验中游客文化适应性和目的地文化符号的互动关系表述为:旅游者进入旅游世界后,等于进入了一个类似于剧场的旅游空间,在“旅游剧场”中,每位旅游者都在进行着各自的角色扮演,旅游服务人员和旅游地居民也有着各自的角色。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就是角色的互动、符号的互动[31]。因此,本文认为民族村寨的传统饮酒仪节并不需要想当然地为适应游客而改变,“求奇、求知和求真”本身就是旅游体验现代性的注解,游客的文化自适应过程就是现代旅游体验的过程。因此,发展民族旅游要做的是,不断强化特定的“文化符号”,做足做深民族旅游的特色主题,否则,让游客在旅游世界体验日常现实世界的行为模式,民族旅游便失去了其吸引力。

目前,学术界对质性研究在实证和应用等问题上还有许多争议,本文虽然尝试用扎根理论建构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并将设计“意外惊喜”和强化“文化符号”的重要性推广到民族旅游的发展中。但是,由于缺乏大数据的实证研究,在现代旅游体验的维度设计、影响因素和归因路径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同时,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文中的一些观点还有待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如旅游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人口统计特征、目的地居民和其他旅游者等也会对旅游体验产生影响,而本文在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中并未强调这种个体差异,只是进行了共通性特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彦君.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4):13-18.

[2]马汇.浅谈民族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日常生活民俗变迁的影响——以贵州省郎德上寨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7-91.

[3]贺祥.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2):87-92.

[4]孙九霞,苏静.多重逻辑下民族旅游村寨的空间生产——以岜沙社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96-102.

[5]Urry,J.Consuming places[M].London:Routledge,1995.

[6]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1,(5):835-844.

[7]周星.旅游场景与民俗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13,(4):12-23.

[8]Adler,Peter S.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An alternative view of culture shock[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5,(4).

[9]Berry,J.W.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ion Padilla,A.Acculturation:Theory,Models,and Some New Findings[M].Boulder:West view Press,1980.9-25.

[10]Bourhis.R.Y.,Moose,L.C.,Seneacal,S.Towards an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7,(6):369-386.

[11]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3):371-386.

[12]朱煜杰.表演遗产:旅游中真实性的再思考[J].邵媛媛译.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6):1-9.

[13]Kathy C.Charmaz.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A Practical Guide th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M].Sage Publications of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2006.

[1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8-329.

[15]Flick U,Sun Jin trans. Qualitative Study Guide[M].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11.247-248.

[16]高军,马耀峰,吴必虎.外国游客感知视角的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J].旅游科学,2010,(5):49-55.[17]张天问,吴明远.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旅游学刊,2014,(10):51-60.

[18]郭玉霞.质性研究资料分析:NVivo8活用宝典[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352-356.

[19]赵刘,程琦,周武忠.现象学视角下旅游体验的本体描述与意向构造[J].旅游学刊,2013,(10):97-106.

[20]余志远.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一个分析的框架[J].旅游科学,2012,(5):9-19.

[2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609-611.

[22]彭丹.旅游体验研究新视角:旅游者互动的社会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3,(10):89-96.[23]Cohen E.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79,(2):179-201.

[24]厉新建.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8,(6):90-95.

[25]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ean Joumal of Sociology,1973,(3):589-603.

[26]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349-370.

[27]Quan S, Wang N.Towards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tourist experience:An illustration from food experiences in tourism [J].Tourism Management,2004,(3):297-305.

[28]Csikszentmihalyi M.Optimal Experi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5-35.

[29]李萍,许春晓.旅游体验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1-8.[30]Petri Hottola. Culture Confusion: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2):447-466.

[31]王宁,刘丹萍,马凌.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

(责任编辑戴正责任校对张瑞珊)

[收稿日期]2016-05-2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白酒专项课题“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C14BJ0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与文化交往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BMZ071)

[作者简介]赖斌(1975—),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双博士后,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杨丽娟(1978—),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6)04-0135-07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
菜鸟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行为执行意向理论下网购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互联网+”视角下公众参与公益众筹项目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零售百货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创新
地方政府公务员改革意愿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