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妇女社会地位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6-08-04温浩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地位现状

【摘要】印度女性问题古老、神秘、且充满争议。本文从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多个场域全面展示当前印度妇女问题的现状。并从传统制度及现实观念两个维度挖掘印度妇女问题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印度妇女;社会地位;现状;原因

印度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同时也有着众多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但是,这些在给印度人民带来自豪感的同时也制约着印度妇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印度妇女的自我意识也开始不断增强,但是传统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地制约着印度女性的发展。印度妇女的角色和社会地位在今天仍然是一个不太乐观的话题。本文主要分析当代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深入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印度婦女的社会地位

1、印度妇女的政治地位

印度妇女的政治地位主要是指妇女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印度妇女在政治上仍然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妇女在印度被视为二等公民。不仅参与政治的印度妇女数量少,而且参政的妇女往往不能很好地代表印度妇女的权益,而是被其他男性同僚所影响。直到1992年印度宪法的第73次修正案的通过,印度妇女的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印度妇女的经济地位

由于印度深受印度教以及其他宗教的深刻影响,印度妇女在印度社会中不仅居于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而且在印度独立之前,大部分印度妇女都被局限于有限的生活范围(深闺制度)。因此,印度妇女的社会劳动参与率极低。由于印度妇女受教育程度低下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限制,印度妇女的就业状况比较差,多数是从事一些对技术要求不严或者一些体力劳动。

3、印度妇女的教育地位分析

印度从19世纪初期就开始进行女子教育方面的改变,在当时,女子教育包括家内教育、深闺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从不正规到正规,从小学、中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依次展开。到19世纪晚期,出现了以女子就业为目标的医学教育。但是,接受教育的仅限于少部分进步的家庭,大多数印度妇女仍然处于蒙昧状态。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印度的女子教育进入了现代时期,全社会对女子教育的态度逐渐由冷漠转变为感兴趣。20世纪初期,印度展开了扫盲教育工作,但是真正做出巨大努力的是1948年和1978年的两次扫盲活动,由此,受过教育的妇女逐渐增多。2002年,印度第86次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应该为所有6-14岁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印度政府于2001年推出年度预算为24亿美元并获世界银行资助的全民教育运动(Sarva Shiksha Abhiyan,简称SSA计划)。SSA计划推出许多措施,包括:免费为女生提供教科书,直至八年级(初级阶段每个孩子150卢比,高级阶段250卢比);为小学女生提供学校供应品;为女生提供独立的卫生间;让失学的女生重返校园;给大龄女性提供补习等等。但是,在印度一些农村,由于家庭条件所限,仍然有许多女童未能走入课堂。因为虽然国家提供免费教育,但上学所需要的书费和衣服费对农村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农村家庭来说,孩子上学意味着家里缺少了干活的劳动力,母亲也少了干活的帮手,所以印度农村的女性文盲率高于城市。由此可见,印度女性问题积重难返,印度教育困境盘根错节。

4、印度妇女的家庭地位

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公共场域方面,印度的妇女发展势头较好,但在家庭层次,印度妇女问题的解决无疑遇到了其最深厚的壁垒,其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权的被侵犯:杀害女婴现象普遍

印度是世界上女婴死亡率最高的一个国家,杀害女婴的习俗在印度流传已久。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期间曾严厉禁止杀害女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直到今天,印度杀害女婴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印度的男女童比例为1000:914。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间印度7岁以下女孩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有800万女婴被流产。受到印度社会特有的历史传统习俗影响,印度一直以来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印度教教徒认为,一个家庭只有养育很多的儿子才能够繁荣。印度人认为生女孩象征着倒霉,在印度教家庭中,生男孩被看作精神和宗教的需要,而生女孩则受到轻视。因此,许多人在女婴一出生,父母就将其勒死,或将其淹死于水中,更有甚者,将女婴溺死于开水中,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能够“祛除霉运”。

(2)高额嫁妆对女性婚姻的影响

在印度,女子出嫁时娘家需要给予高额的嫁妆,嫁妆的多少决定了新娘在夫家的地位。很多普通人家为了准备女儿的嫁妆,往往会倾家荡产,所以,高额嫁妆对大部分印度家庭来说,已经成了“不可承受之重”。此外,如果婚后男方家仍然对嫁妆不满意,就会逼迫妻子回娘家索要。嫁妆最初是出于自愿,女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为出嫁的女儿准备礼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婚礼的奢华程度与日俱增,嫁妆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当代印度社会的嫁妆一般都是手提电脑,手机,数码摄像机,欧洲蜜月旅行等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很难实现的高额支出。普通印度家庭在举行婚礼时十几万、几十万人民币的花销很平常, 许多不堪忍受高额嫁妆重压的女性被谋杀或自杀。据报道,印度每年因为嫁妆骚扰与家庭暴力问题导致的伤亡人数超过了95000人。新郎的家庭为达到索取更多嫁妆的目的,一般通过暴力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妇女自杀。根据印度于1988年所做的关于印度妇女自杀的调查报告显示,自杀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毒药、火焚与悬挂(上吊)更有甚者,男方及其家人会通过毒打,用煤气焚烧,虐待等方式将自己的妻子杀死,这样,男方又可以重新结婚,且再次接受到丰厚的嫁妆。

印度于1961年通过了《反嫁妆法》(The Dowry Prohibition Act),此后在1984、1985和1986年对这一法案进行三次修订。《反嫁妆法》规定,接受和给予嫁妆都为非法行为,丈夫因为嫁妆虐待妻子,丈夫将被判处3年监禁并处以罚金,妇女在婚后7年内因嫁妆问题被骚扰或被虐待致死,当事人将面临终身监禁的刑罚。尽管《反嫁妆法》明确禁止了给予和接受嫁妆,但是丰厚的嫁妆仍然像一片乌云,笼罩着印度有女儿的家庭,并且当代仍然有数以千计的妇女因为嫁妆被残害或者被杀死。

二、制约印度妇女社会地位的原因

导致印度妇女地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传统制度和观念两个维度探寻印度妇女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

1、历史维度

(1)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富有印度特色的最为严格的传统等级制度,随着印度教的出现而产生。种姓制度是在吠陀时代的后期出现的,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农民),而在首陀罗之下,还有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种姓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例如,贱民作为印度社会的最底层,数千年来一直从事的都是与清扫有关的职业并且世世代代不能改變。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婚姻有顺婚和逆婚之分。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妇女,这被称为顺婚,而低种姓的男子娶高种姓的妇女则被称为逆婚,逆婚是不被允许的。据法典规定“向高级种姓之女求婚的低级种姓之男,应受到体罚”。由于种姓制度下特有的婚姻制度的规定,印度妇女往往没有恋爱和婚姻的自由。种姓制度短期内在印度社会很难消除,所以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受此影响很难得到改善和提高。

(2)嫁妆制度

嫁妆制度在印度社会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印度的嫁妆制度具体缘于何时。只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经典《摩奴法典》中有过相关描述:过门的媳妇如果能为婆家带来财富,不仅在婆家会受到尊敬,而且神灵也会感觉到喜悦。一些研究印度古代历史的学者认为,如果追溯嫁妆制度的起源,也可能是从此开始的。

在印度社会,只有儿子才有继承权,所以嫁妆被看作是父母给女儿的财富。最初的嫁妆只是一些家庭自产的农副产品、衣物、首饰等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嫁妆逐渐成为手提电脑、手机、汽车,甚至包括出国旅游和别墅,更为严重的是,每当逢年过节女方还要继续赠送礼品。在印度这样一个穷人居多的国家,高额的嫁妆只能给大部分家庭带来不幸。1961年,印度颁布了《反嫁妆法案》,后来又对这一法案进行了修订,规定索要嫁妆和给予嫁妆都是违法的,但是仍然不能避免由嫁妆引起的惨案的发生。近年来,由嫁妆造成的媳妇被虐待甚至致死的案例反而愈演愈烈。2001年1月13日印度《国民柱石报》报道:拉吉瓦蒂2000年4月结婚,婚前夫家并未提出任何陪嫁要求,婚后却提出要摩托车和6万卢比现金,并开始打她。1月4日,其夫嫂按住她,丈夫倒煤油,夫兄点火,1月7日死去。2003年2003年5月20日,印度北方一个小村中,22岁的女人巴比塔和她年仅一岁的女儿因嫁妆纠纷被夫家活活烧死。类似的惨案数不胜数,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发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而丧命,被虐待致残的不计其数。可以说嫁妆制度是威胁印度妇女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3)寡妇殉夫制

在古印度吠陀时期,寡妇是可以改嫁的,但是到大约公元2世纪以后,规定寡妇必须殉葬。这一制度来源于萨蒂,即为一个忠诚于丈夫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在丈夫葬礼的柴堆上自焚。《摩奴法典》规定:“妇女可随意以清净的花、根、果为生而消瘦其身体;但在丧偶后,其他男子的名字提都不要提”;“丈夫死后完全坚守贞节的有德妇女,虽无子,却和这些戒色的男子一样,径往天界”。印度有大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所以直到今天,寡妇殉夫这一制度仍然禁锢着印度广大妇女。早在1829年,英国殖民统治者就废除了这一陋习,但是当时印度妇女上街游行,要求归还她们这一权利,所以直到今天,寡妇殉夫的现象仍然存在。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2006年5月,印度北方邦的村庄中发生了一起逼迫寡妇殉夫的惨案。一名35岁的寡妇在亡夫家人的逼迫下跳进了焚烧丈夫遗体的火坑中,该惨案不止震惊了印度甚至震惊了全世界。有目击者回忆说:“一开始她是自己爬上了火葬柴堆,可是接着她改变了主意,并试图从火堆上跳下来,可是她丈夫的2个兄弟却用木棍狠狠殴打她,又将她赶回了火堆中。寡妇殉夫制度剥夺了妇女最基本的生存权,究其原因除了政府根除这一制度不力外,更多的是因为广大印度妇女的思想没有得到解放,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根除这一陋习,保障印度妇女的生存权以及婚姻自由权。

2、观念维度

(1)印度社会对妇女的歧视

由于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印度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印度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妇女在印度社会总是被歧视,妇女权利总是被忽略。印度女孩从出生起就被家庭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大部分女孩在长大后没有受过教育,只能在家里帮助父母干活。如前文的描述,受种姓制度,嫁妆制度以及殉夫制度的制约,印度女性的生命安全都很容易受到威胁。这些都是由于印度社会对妇女的歧视造成的。印度社会认为,妇女就是男人的附庸,在印度社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观念根深蒂固。就算妇女出嫁到夫家,除了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及其他生产劳动外,还要忍受来自于丈夫的家庭暴力,在印度社会观念里,妇女完全没有所谓“平等权”。印度妇女的人权严重被践踏。印度妇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即便是古代最杰出的妇女,都逃不出父权制的阴影。在婆罗门时代,广大妇女被排除在等级之外,而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厚厚的面纱也让广大妇女与世隔绝,一夫多妻制更是使得妇女沦落为一件随时可能被丈夫丢弃的物品,更无从谈起自由和权利了。

在当前国际环境中,两性平等是主流思想,所以,印度也应该顺应国际潮流,在国内宣传两性平等思想,构建男女和谐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力量,彻底提高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正如2009年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在印度第62个独立日前夕对全国的讲话中所说:“我强烈主张,必须向妇女提供更好的发展渠道和机会,并支持我们战胜社会歧视。”只有全社会认识到妇女权利的重要性,才能消除对妇女的歧视,保证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2)印度妇女对自身地位不够珍视

受宗教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印度妇女虽然不堪忍受欺凌,但是大部分妇女未能主动思考要求改变现状。主要原因是印度妇女已经从思想上接受了自己是男性附庸的观念。

在印度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过程中,由于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綜合素质的限制,妇女虽然被赋予了政治权利,但是政治仍然属于男性,在印度广大农村,妇女甚至让自己的丈夫完全代理自己的选举权,她们认为,参政议政是只属于男人们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因此,要提高印度妇女的政治地位,广大妇女要首先强化自己的权利意识。

19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印度开始出现妇女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14年成立的全印穆斯林妇女会议,1917年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妇女组织印度妇女协会,1925年成立的印度全国妇女理事会和1927年成立的全印妇女协会。这些妇女组织为印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关注社会改革,促进了印度妇女广泛参加到政治活动中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地位。

总体看来,当代印度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宗教文化、思想观念等原因,广大妇女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其权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实现,只有全社会从思想观念直至法律和制度上都发生彻底的改变,印度妇女的“黄金时代”才能到来。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如果印度妇女得到彻底解放,那么世界妇女的解放也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崔连中.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J]. 历史研究, 1977,4.

[2] 薛克翘. 当前印度的陪嫁之风[J]. 当代亚太, 2002,05:60-61.

[3] [法]迭郎善, 译. 马香雪, 转评. 摩奴法典[M]. 商务出版社, 2009.

[4] 陶笑虹. 殖民地印度的妇女[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

[5] 肖光辉. “厨房事件”与印度禁止嫁妆法[J]. 学术论坛, 2010,08.

[6] 李 珉. 浅论印度教对印度妇女的影响[J]. 南亚研究季刊, 2004,01.

[7] 林承节. 印度史[M]. 人民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

温浩(1987—),女,山西沁源人,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社会地位现状
从《无性别的神》看藏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析《千只鹤》中女性人物的敬语使用
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影响因素及成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