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会》叙事内容研究

2016-08-04武靖玲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通俗化故事会

【摘要】《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是我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也是我国最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本老牌刊物。自创刊以来,为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故事会》的发展一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作为“黄金时期”的八十年代这种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选取了1987年第6期《故事会》,并对其中故事的叙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故事会》;《新恩仇记》;故事叙事;通俗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政治上思想自由解放,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文化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潮流涌入,从而使得我国文学作品的面貌也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样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变革,《故事会》作为一本“面向大众,贴近生活,充盈时代气息”的文学刊物,自然会适应于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趋势进行变革,并最终于1985年实现了这个巨大的飞跃——发行量由1979年的267933册直线上升到628000册,占据了我国期刊界的半壁江山。此后它朝着“通俗文学”的方向一路发展,并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本杂志。下面,我就将1987年第6期《故事会》的叙述内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叙事特色。

总览1987年第6期的《故事会》,其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农村人的普通生活,特别是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对金钱和利益的过度追求而造成的人性扭曲。《李三苟做官》讲的是李三苟“做官”后为乡里各种人的利益需求而求当副县长的老婆王丽英办事的故事,《傻大姐卖人》讲的是傻大姐拐卖孩子的故事,《漂亮姑娘》讲的是漂亮姑娘为免费乘车而说谎被拆穿的故事,《新恩仇记》讲的是大龙财迷心窍背弃兄弟与亲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这在极大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想的出现,而《故事会》中的这些作品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反映——作品以调侃的口氣讽刺人性的背弃,又以生动的故事呼唤人性的回归。

《故事会》是一种民间文学小本杂志,其中每一个故事都有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和具体明确的场景等,并由这诸种因素组合成了一个个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一、事件与情节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故事会》中,各个故事均以一个事件为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滋生出几个小事件,从而共同为中心事件服务。如《新恩仇记》讲述了一个中心事件,即阿根、娟花与大龙的爱恨情仇。在这个总事件中就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阿根帮助落魄的大龙办窑厂;大龙撮合阿根和自己妹妹娟花;大龙为扩大自己的窑厂与顾科长合作;顾科长看上娟花意欲对她图谋不轨;大龙为利益出卖兄弟和妹妹;阿根与娟花报仇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这些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可以划分出两大类别,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则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故事会》中所选取的故事多为短篇小说故事,受篇幅限制,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因而作者在创作时更加注重事件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或者干脆将两类作用同时反映到一个事件中。《新恩仇记》中各类事件的出现和产生几乎都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阿根到大龙窑上验看原料,正巧碰到大龙的妹妹娟花,这本是一个很细小的事件,但却对故事后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阿根欲与大龙“亲上加亲”,变得更加亲密无间,推动了大龙“挖墙脚”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为后来顾科长看上娟花埋下伏笔。同时,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可以进一步表现出阿根善良淳朴、乐于助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并导致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人物命运的一系列事件。《故事会》中的故事,无论是《李三苟做官》中王丽英辞去副县长职务并与丈夫离婚,还是《奇效牌蚊香》中卖蚊香的人入室偷窃却反被自己的蚊香熏倒的情节设置总是基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一点。在《新恩仇记》中,当大龙明白了顾科长对自己妹妹的不轨之心后,他并没有为保护妹妹而严词拒绝,反倒为顾科长创造机会,满足他卑鄙猥琐的欲望。在读者诧异于他将骨肉至亲推向虎口的同时,细细想来,大龙不正是这样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吗?他的眼里、心里已经被金钱填得满满当当的了,又哪里有心思去考虑妹妹的一生呢?再比如娟花受到欺侮后并没有寻死觅活,而是静静等待时机向阿根报信,最终通过法律手段“报仇雪恨”,这同样也是符合娟花这一人物性格的。

二、人物与场景

《故事会》中的人物基本均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的提出始于E.M福斯特,他认为扁平人物就是“性格人物”或“类型人物”,是指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扁平”人物最大的特点是性格单纯,自始至终变化不大,读者容易理解,因为他们的某一特征被反复表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难以遗忘。《故事会》中的人物正是如此,有的甚至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其特征,如《李三苟做官》中做事毫无主见的李三苟和正直刚强的王丽英,《福尔摩斯和“大盗”张洛川》中自信沉稳、说话算数的福尔摩斯和聪颖机智又有些自傲的张洛川,《演员与大兵》中朴实善良的军人和高傲的女演员丁倩倩等……

《故事会》中故事的作者并没有通过人物的外部肖像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将人物放置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从人物的语言特点、行为举止和具体事件着手,善于抓住主要特征,用多种方式重复,从而使这些特征在读者脑中留下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象,让原来的静态人物变成生动、鲜活的形象。

在《新恩仇记》这则故事中,作者将“扁平人物”置于金牛荡这一场景中,并贯穿于全文。“阿根复员后,到江西去学会了烧窑,回到苏南老家长青村后,也办了个瓷窑,取名‘长青窑。”在这一场景中,最鲜明的人物莫过于阿根、大龙和娟花了。阿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朋友有难他总会竭力帮助,即便大龙向他借业务合同,他也抱着“盼望大龙飞起来”的良好愿望满口答应,又即便大龙挖走了他厂内的熟练工人他也并不在意,而是一心一意盼着大龙好。娟花则是一个坚韧正直的女性形象,面对哥哥的不厚道,她勇敢地指出,面对哥哥与他人联合毁掉自己的清白,她敢于向法律寻求援助——“阿根哥,你有恨,我有仇,仇恨不在这里诉,我们到挂国徽的地方去”。至于大龙这一反面形象,作者对他花费了较多的笔墨和精力,这个财迷心窍到良心泯灭的人面对妹妹的责骂,丝毫不知悔改,反而跪在地上央求妹妹“看在哥哥的面子上,委屈了这一遭”,妹妹的悲哀并没有唤醒哥哥的良知,他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将冷风灌入自己的恩人、兄弟、准妹夫阿根的窑厂里,两万只青花瓷瓶就此毁于一旦。在作为乡村的金牛荡这一场景的衬托下,正面人物阿根、娟花的形象因符合农村人朴实的性格而愈加光辉,而反面人物大龙因背弃农村人善良的本性而更显卑劣。正是由于《故事会》对“扁形”的人物形象的建构和乡村场景的贯穿使得它拥有了广泛的农村读者群,真正成为一本通俗的民间文学杂志。

通过对1987年第6期《故事会》叙事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一个明显的叙事特点,即“通俗化”。无论是叙述内容的选取,还是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作者都力求简单化、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生活场景,这就使其读者群并没有局限于知识分子,而是面向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 何承伟. 故事会[J].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6.

[3] 胡亚敏. 叙事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黄 娟. 试谈狄更斯笔下的“扁平人物”[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1.

【作者简介】

武靖玲(1994—),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通俗化故事会
爷爷故事会
故事会影响对药品的选择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语言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
编读聊天室
魔幻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