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痔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
2016-08-03甘昌芝何涛宏郝亮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甘昌芝,何涛宏,郝亮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艾灸治疗痔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
甘昌芝,何涛宏,郝亮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610072)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痔术后腹胀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Ⅱ~Ⅳ期的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足量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补充液体。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当日开始予以艾灸盒预防性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鸣次数、腹胀程度及首次排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6 h及24 h腹胀和肠鸣音评分、首次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46.88%,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艾灸预防性治疗痔术后腹胀,操作简单,安全实用,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性。
术后腹胀;艾灸;痔;疗效观察
痔是肛肠科常见的四大疾病之一,在肛周疾病中,痔的发病率高达80.98%[1],手术是Ⅱ度以上混合痔的主要治疗手段。腹胀是肛肠科患者痔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引起腹胀的原因有术前麻醉、术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道内容物停滞、肛缘水肿、纱布堵塞、伤口疼痛等。由于混合痔手术解剖位置特殊,术后再行肛管排气或灌肠会造成切口疼痛、出血,也会刺激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加重伤口的疼痛水肿,不利于切口的恢复。笔者自2015年3月至6月应用艾灸预防性治疗痔术后腹胀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Ⅱ~Ⅳ期混合痔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当天行术前检查,均于术后第二天在腰俞穴麻醉下行手术治疗。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其中行RPH术式(痔疮自动套扎吻合术)20例,行MMH术式(外剥内扎术)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0~41(36.54±5.62)岁。对照组32例,其中行RPH术式26例,行MMH术式6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1~40(35.47±4.7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对照组予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足量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补充液体。腹胀患者主要予以心理干预,轻微腹胀者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术后2天内严重腹胀者予松解部分敷料,手术2天后腹胀仍严重者,予莫沙必利片口服以缓解腹胀。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手术当日再予以艾灸盒预防性治疗痔术后腹胀。选穴:建里、下脘、水分、神阙、气海。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经穴部位,将灸盒隔纱布置于选取的经穴部位上,温度以患者感觉温热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连续30min,共5 d。注意事项:对艾灸及灸条过敏者禁用,操作部位有皮损且患有皮肤病的患者禁用。病房应注意通风透气,避免诱发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避免操作部位烫伤。若皮肤烫伤,操作者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3.1.1肠鸣音的评分标准参照文献[2]拟定。肠鸣音恢复正常,3~5次/分钟,计0分;肠鸣音较弱,1~2次/分钟,计1分;肠鸣音听不清,0~1次/分钟,计2分;肠鸣音消失,计3分。
3.1.2术后腹胀的评分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0级:无腹胀感觉,计0分;Ⅰ级:轻度腹胀,可感到有气体在腹内转动,但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见腹部轻度隆起,腹壁张力略大,计1分;Ⅱ级:中度腹胀,可伴随恶心,影响休息和睡眠,见腹部中度隆起,腹部张力较大,计2分;Ⅲ级:重度腹胀,可伴随腹痛、呕吐、焦躁及呻吟,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见腹部明显隆起,腹壁张力大,叩诊呈鼓音,计3分。
3.1.3首次排气时间的评分标准参照文献[2]拟定。排气时间以患者手术完毕时开始计算:排气时间≤20 h,计0分;20 h<排气时间≤40 h,计1分;40 h<排气时间≤60 h,计2分;排气时间>60 h,计3分。
3.2疗效判断标准主要症状、体征的临床疗效判断采用尼莫地平疗效评分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腹胀及其它症状消失,疗效指数≥85%;显效:腹胀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60%≤疗效指数<85%;有效:腹胀减轻,其余症状好转,30%≤疗效指数<60%;无效:腹胀及其它症状无改善者,疗效指数<30%。3.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和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术后症状、体征评分及首次排气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症状、体征评分及首次排气时间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术后症状、体征评分及首次排气时间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组别 n腹胀 首次排气时间评分术后6 h 术后6 h 术后24 h肠鸣音治疗组 28对照组 32 1.06±0.02①1.17±0.05① 0.19±1.12① 0.08±0.01①1.29±0.31 1.58±0.11 1.52±0.25 0.61±0.02术后24 h 0.34±0.19①1.27±0.42
表1显示,术后6 h、24 h肠鸣音评分及腹胀评分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首次排气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表明治疗组能明显改善痔术后腹胀患者肠鸣音、腹胀症状及体征,促进排气。
3.4.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腹胀是肛肠科术后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术前饮食不当、手术麻醉,手术过程中肛管受到牵拉挤压刺激,术后切口疼痛、术后止痛药的使用及其它术后相关因素导致。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胀痛、气急、焦虑等症状,长时间无法缓解的腹胀可引起感染,甚至肠粘连、肠梗阻等急症。我院肛肠科对痔术后患者均予以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术后身体出现不适的可能原因,解除患者疑虑。建议患者术后2~4 h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暂禁牛奶、豆浆等易产气的食物,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起床适量活动、自行排尿。
腹胀在中医学中属于“肠结”“关格”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肠道居于人体腹中,为传化之腑,司水谷传送、消化与转输之职,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动而不静,降而不升,以通降下行为顺。由于手术操作及麻醉对人体的刺激,导致痔术后患者的元气大伤,气血双亏,气滞血瘀,阻塞于脏腑、经络之间,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以及胃肠道气机的紊乱,升降失调,气滞中焦,从而出现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等症,故治疗应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宜行气消胀、通调腑气[4]。本临床观察取穴遵循近部取穴及对症取穴原则,对腹胀进行针对性治疗。建里穴隶属任脉,定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下脘穴隶属任脉,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等;水分穴隶属任脉,位于人体肚脐上1寸,主治水肿鼓胀、肾炎、水谷不化等;神阙穴隶属任脉,位于脐窝正中,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气海穴隶属任脉,位于人体下腹部,体前正中线,肚脐下两指宽处,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五穴均守就近取穴的原则,共奏行气消胀之功。
艾灸为我国传统医学针灸学的一部分,通过温热刺激腧穴或者特定穴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等自身相关作用,有效地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及分泌功能,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胃液、胆汁以及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从而有效治疗痔术后腹胀。通过我院肛肠科临床验证,艾灸盒预防性治疗痔术后腹胀,疗效良好,安全经济,操作简单无创,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1]姜春英,管仲安.肛肠病新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27.
[2]王海进,罗金燕,王学勤,等.思密达治疗功能性肠胀气的临床研究[J].华人消化杂志,1998,6(4):337-33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
[4]杨权英.针刺治疗妇产科术后腹胀150例[J].广西中医药,2015,38(1):40-41.
(编辑陈明伟)
R246.3
A
2095-4441(2016)02-0040-03
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