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民族医药普及情况调查分析
2016-08-03李耀燕李洪波闫国跃冯秋瑜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
李 彤,李耀燕,张 曼,李洪波,陈 敏,闫国跃,冯秋瑜(.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
南宁市民族医药普及情况调查分析
李彤1,李耀燕1,张曼1,李洪波2,陈敏2,闫国跃1,冯秋瑜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2.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530001)
[目的]调查南宁市民族医药的普及情况。[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电话咨询、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群众、医院、民间个体医生及其诊所进行民族医药普及情况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8名被调查者中仅5.9%经常就诊民族医,29.7%偶尔就诊民族医,而从不就诊民族医的达64.4%;群众对民族医药的了解不多,对民族医诊疗技术及我区民族医药政策非常了解的均为零,有些了解的各占45.8%和28.0%,完全不了解的各占54.2%和72.0%;72.9%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民族医学。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各民族医医疗机构的2012~2014年门诊量及门诊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实地调查结果显示,18位民间个体医生及其诊所以擅长骨科最多,共有6位;师承情况以跟师学习(6人)和家传(10人)为主;有4所诊所门诊量达到5 000人次/年,2所诊所门诊量为2 000~5 000人次/年。[结论]南宁市民族医药的普及情况并不理想,应通过提高诊疗技术、加大宣传、突出特色、加强文化构建等措施,提高民族医药的诊疗受众面和普及力度。
南宁市;民族医药;普及;问卷调查
民族医药因其以天然动植物资源为本,并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而越来越得到公众认可。自《南宁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南宁市民族医药在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传承状况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然而,民族医药是否真能被群众所接受,其诊疗受众状况如何,民族医院的运营情况如何,民众对民族医药的了解有多少,这些都是政府和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南宁市民族医药的普及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调查时间和对象
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课题组对南宁市城区及南宁市下辖各县的群众、南宁市内各级民族医的医疗机构、个体医生及诊所进行民族医药普及情况调查。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众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学校教师、在校大学生、机关干部等四类人员,共118人,男性32人,女性86人;民族:汉族82人,壮族34人,瑶族1人,苗族1人;年龄17~60(32.5+6.7)岁;学历:高中以下者20人,高中~本科者72人,本科以上者26人。接受电话咨询的民族医医疗机构3所。接受实地调查的民间个体医生及其诊所18人(所)。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自制调查问卷(共计9个条目),按6个方面内容设计调查问题。①被调查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等。②民族医的诊疗受众情况。③对民族医的了解情况。④民族医药的分布。⑤民族医药认同感。⑥开放性问题(对民族医药的发展的建议)。
2.2电话调查采取电话咨询方式,对南宁市有民族医诊室的医疗机构(包括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广西壮医医院、武鸣县壮医医院)在2012、2013、2014年的门诊量、门诊收入情况进行电话调查。
2.3实地调查采取实地调查方式,选取南宁市宾阳、上林、横县、马山、武鸣等县的18位民间个体医生,赴其诊所对师承方式、专长及其诊所门诊量进行调查。
2.4质量控制本课题人员组成包括具有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中医、民族医正高级职称人员3名、副高级职称人员1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初级职称人员2名;其中博士5人,硕士4人,学士1人。以科学性及可行性为原则进行整体设计研究并进行论证,研究实施前召开课题相关人员研讨会,宣讲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问卷内容及调查方法统一培训。另外,调查员调查时首先向调查对象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保密性,并取得配合;同时,尽可能选择空间开阔、安静的环境进行调查以减少干扰,对每一份问卷进行审核,资料完整者方可进入结果分析。
2.5数据处理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将所有数据进行录入处理,以百分比形式进行描述。
3 结果与分析
3.1问卷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在南宁市(包括市区及下辖各县)内发放130份,共收回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77%,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南宁市民族医的诊疗受众并不普遍,绝大部分群众从未就诊过民族医,有可能与课题组调查的对象选择有关。经常就诊民族医的人群年龄均为35岁以上的青壮年或中老年人,偶尔就诊民族医的人群大部分为35~60岁,占该年龄段调查对象的42.8%。34岁以下人群就诊民族医较少,比例占该年龄段调查对象的77.6%。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被调查者中,经常或偶尔就诊过民族医的比例为63.9%,远高于汉族的23.2%。群众对民族医药的了解情况也不容乐观,对民族医诊疗技术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下简称“我区”)民族医药政策完全不了解的均在50%以上,对两者非常了解的均为零。34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对民族医诊疗技术和我区民族医药政策有些了解的各占35.5%和17.1%,而35岁以上被调查者该比例分别为64.3%和50%。可见,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民族医药的了解程度有所不同。民族医药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见或见过民族疗法与从未见过民族医疗法的比例接近,周围有民族医产业的被调查者与没有的比例也较接近;同时,尽管无法确定自己家乡是否有民族医医生的比例达82.2%,但认为“在家乡有很多用民族医药治病的医生”的人数远高于确认没有的,说明民族医药在南宁市分布较广泛。从对“是否觉得民族疗法有效”及“是否觉得有必要学习与传承民族医学”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只有极个别被调查者认为民族医疗法无效,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学习与传承民族医学,说明民族医药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同。在开放性问题中共有40人针对民族医药的发展给出建议,其中40%认为应该对民族医药进行传承与发扬,并不断创新与发展,另有40%认为应该加大对民族医药的宣传与推广。
表1 南宁市民族医药情况调查结果
3.2电话调查结果见表2。各民族医医疗机构2012~2014年门诊量及门诊收入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3.3实地调查结果对18位民间个体医生及其诊所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民间个体医生主要擅长治疗骨伤、烧伤、内科疑难杂症、肾结石、再生障碍性贫血、外科、皮肤科、中风、不孕不育及妇科疑难杂症等疾患,其中擅长骨科的最多,共有6位。师承情况:跟师学习6人,家传10人,自学2人。另外,有4所诊所门诊量达到5 000人次/年,其中壮医门诊2所,中医门诊2所;2所诊所门诊量为2 000~5 000人次/年,为中医门诊。
表2 南宁市3所民族医医疗机构年门诊量及收入情况
4 问题与对策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各民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很快被现代医学取代,在我国医药体系中也由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以天然药物为主的中医药尤其是民族医药在治疗一些西医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使其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民族医药,是当今民族医药发展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4.1提高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增大民族医药诊疗受众面无论面对何种医药体系,疗效是患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尽管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到,多数被调查者(64.4%)从未就诊过民族医学科,但如果对被调查者以年龄划分,35~60岁的被调查者偶尔就诊民族医的比例达到42.8%。对位于南宁市的三所民族医医疗机构门诊量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民族医门诊量在稳步上升,且提高幅度都在10%以上,说明人们对民族医药的信任度在逐渐恢复。不同年龄段就诊民族医的比例不同,一方面与其身体素质的不同有很大关系,17~34岁正是身体最强壮之时,身体出现病痛少,就诊的机会也就少,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出现病痛或亚健康状态的现象逐渐增多,就诊的机会也大大增多,这符合身体发展规律。从另一方面考虑,年轻人如身体出现不适,更可能会选择见效快且服用方便的西医西药或中成药,而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病情有所不同,可能更多地要考虑药物效果、对身体的副作用及治疗费用等多种因素,在此情况下,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会成为更多人的首选。此外,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对亚健康人群的医疗保健作用优势明显,因此,处于亚健康的人群及中老年患者是民族医药的主要受众。此外,近年来,婴幼儿由于过度使用抗生素而引起免疫力低下的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因其药物剂型的限制,在婴幼儿疾病治疗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民族医药能克服剂型限制,发挥自身优势,研制出对婴幼儿常见疾病(如感冒、发烧等呼吸道疾病)合适的诊疗方法,相信将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因此,民族医药不但要传承老祖宗的精华经验,提高诊疗技术,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迎合广大患者的需求。这都需要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亦更需要政府和卫生部门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
4.2加大民族医药宣传,普及民族医药知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见,54.2%的被调查者对民族医诊疗技术完全不了解,而72%的被调查者对我区的民族医药政策完全不了解。曾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的诸国本先生指出,对民族医药认知不足,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1]。然而,即使民族医药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它面对的也仅仅是少数的民族医药学生,要普及民族医药知识,除了学校教育,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面向更多的群众进行民族医药的普及。由此可见,加大民族医药宣传,普及民族医药的一些常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医药,接受民族医药,是民族医药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3突出民族医药特色,加强文化构建,增强民族医药认同感调查发现,南宁市民族医药近年来得到较好发展,但也还存在经验传承受限、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民族诊疗特色减弱、文化构建缺乏等问题[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8名被调查者中有35.6%的人就诊过民族医,44.5%的人见过民族医,认为民族医有效的占33.9%,仅有1.7%的人认为民族医无效。尽管对民族医药的了解不多,但72%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传承民族医药。这些结果表明,民族医药得到了大多数见过或未见过的人的认同,这种认同,除了民族医药本身有效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更多的是对民族医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医药要吸引更多的患者,一方面要提高诊疗技术,凸显其在特色病种上疗效确切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以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优势来吸引患者。中医药与民族医药所用药物多属天然药物,具有品种多样、可根据不同个体进行不同的配伍,同时还有价格低廉、毒副作用较低等优点。此外,老一辈传下的一些诊疗技法也是中医和民族医的特色和优势。民族医药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就要突出自身的优势,让更多的患者能从中受益,同时也要加强民族医药文化构建,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族医药、了解民族医药。
此外,从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接受民族医疗法的比例,还是对民族医药的了解、见过民族医疗法及在家乡有民族医及其产业的存在情况等这些的回答,壮、瑶、苗少数民族被调查者所占比例都比汉族的比例高,民族医药多存在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还是以汉族人口最多,因此,在汉族人口聚集区,如在城镇区域加大民族医药的建设也是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一步。
[1]谢仁权,王勤.发展民族医药教育 弘扬民族医药事业[J].贵州民族研究,2008(2):190-194.
[2]李耀燕,李彤,李洪波,等.南宁市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科技,2015,17(192):173-175.
(编辑熊瑜)
R29
B
2095-4441(2016)02-0144-04
2015-12-16
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软课题(编号:20136335);广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P2012002)
李彤(1966-),瑶族,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瑶医药理论及临床诊疗技术
李耀燕,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瑶药资源开发;E-mail:1180335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