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内经·素问》译本中消渴相关病名的英译差异性分析
2016-08-03苏建超蒋基昌岑思园广西中医药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
苏建超,蒋基昌,岑思园,文 娟(.广西中医药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
中医英译
两个《内经·素问》译本中消渴相关病名的英译差异性分析
苏建超1,蒋基昌2,岑思园1,文娟2
(1.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黄帝内经;英译本;病名;消渴;译法
1《内经》英译概述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其对阴阳、经络、病症等诸多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发展,作为中医之最的《内经》迅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1925年,德国人Percy M.Dawson首次以论文的形式在《医学史年鉴》上发表了Su-wen,the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随后美国医史学家Veith Ilza在1949年出版了首部相对完整的《内经》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Medicine。自此,《内经》英译研究事业便逐渐繁荣起来。截止目前,国内外关于《内经》的译本已达12本之多,并且半数以上都为外国人或者外籍华人所著[1],由此可见,《内经》渐为国外读者所接受和重视,而其英译研究事业也逐渐成为焦点。
众所周知,《内经》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特别是病症的相关论述十分丰富,根据烟建华等[2]的统计,《内经》中一共有762个病名;而符友丰[3]则认为是598个,其中《灵枢》296个,《素问》334个。虽数目统计存在差异,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内经》涉及病症之广、病名之多,因此在《内经》的学习中对病名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至关重要。
《内经》英译事业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中医英译及中医对外交流的发展,但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也造成了《内经》英译一定程度的混乱。就拿病名的英译来说,同一病名在不同的译本中其译文却不尽相同,如对《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中“肺消”的翻译,李照国(以下简称李)将“肺消”译为“Feixiao(xiaoke)”(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而倪毛信(以下简称倪)却译为“Feixiao,or Lung exhaustion”(NiMaoshing.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Boston,Massachussets: Shambhala,1995),二者无论是用词还是方法都有所不同。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种差异?为此,本文将择取两个《内经》全译本进行病名英译的对比分析,即李的Huangdi Neijing—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和倪的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s of Medicin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而又由于《内经》涉及病名种类较多,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内经·素问》中10个消渴相关病名在两个译本中的英译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分别是是消渴、消瘅、食亦、消中、鬲消、脾瘅、漏风、肺消、风消、肾热病。
2 两个译本译者对比
两位译者都是中医英译领域的佼佼者,在《内经》的英译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二者由于生活地域和环境不同,其背景经历也不同。
李博士曾从事英语教学,后又成为医学英语专家邵循道教授的弟子,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的博士[4]。他的英译本是在中医专家刘希茹的《内经》白话文的基础上完成的,是第一个从翻译家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的翻译。他的《内经》英译本堪称中医典籍英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英译本的出版对国人从事中医典籍英译工作是极大的鼓舞,也为中医翻译从业人员对中外译本进行比较奠定了基础[5]。
而倪为美籍华人,曾接受过中、西方两种医学体系的教育,深谙中医西方文化,双语能力较强。在翻译过程中,他注重从中医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并站在读者的立场对《内经》进行翻译。倪采用较为轻松的笔调对《素问》进行了“译写”,他的译本不但了迎合了西方读者的兴趣,还满足了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及中医学生的需求。因此,他的译本在国外的影响巨大,常被出版商冠以“中国健康疗法的奠基之作”“道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中医学最权威的著作”而后推之于世[6]。
3 两个译本中消渴相关病名的英译及对比
3.1病名英译见表1。
3.2对比分析
3.2.1译法对比翻译最常用的方法无非是直译、意译、音译三种。在翻译过程中,这三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同时也可联合使用,如音译+意译、音译+直译和意译+直译。
表1 两个译本中10个消渴相关病名英译统计表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逐字翻译的方法,这种翻译方法与原文表达形式接近,回译性较强。如表1,在李的译文中直译一共出现了4次,分别是对“消渴”“脾瘅”“漏风”“肾热病”的英译;而倪则在鬲消、肺消和肾热病的翻译中使用了直译。整观二者译本并结合表1可知,与倪相比,李较忠于原文,这样有利于体现和彰显中医文化的特色,但同时对于西方读者而言稍显欠缺。例如对“漏风”的英译,《素问·风论篇》中有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出汗,甚则身汗……”,由此可见,漏风是一种因饮酒中风导致的恶风多汗、汗出如漏等症状的疾病,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漏风”译成“Leaking-wind syndrome”对于不了解中医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可能会造成滑稽的误解。
而意译则是作者根据原文大意进行的翻译,不作逐字翻译,这种译法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相对于直译歧义较少。表1中李分别在“食亦”“鬲消”“消中”和“风消”4词的翻译中使用了意译,而倪则使用了6次,除了与李相同的3外,还有“消渴”“消瘅”和“脾瘅”。浏览二者译本并结合表1对比可知倪较侧重在原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译文简单易懂易于西方读者接受,但是不足的是回译性较差,不能充分体现《内经》特色。例如对“消瘅”的英译,《素问·通平虚实论》有言“消瘅者……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由此可见和消渴类似,消瘅也是一种由于过食肥甘厚味而导致的疾病。另外,赵进喜等[7]则认为消瘅是消渴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即血脉不行导致的隔塞闭绝,上下不通的症状。由此可见消瘅是一种复杂的消耗性症状,此处倪只是把“消瘅”简单地意译为“exhausting syndromes”即“疲劳综合征”,首先回译时不能还原“消瘅”原意,其次也不能充分凸显《内经》经文的特色。
音译则是把一种语言的词汇(或者句子)以另一种文字系统的相应字母(或文字)拼写或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8]。另外刘宓庆[9]也有言“音译是一种便捷的功能代偿手段,其理想状态是音义兼顾”。李在消渴、消瘅、消中、鬲消、漏风、肺消和风消7词的翻译中使用了音译,而倪只有5处使用音译。众所周知,拼音是汉语言的特色组成,因此综合二者译本并结合表1可知,与倪相比李较好地保留了《内经》的原汁原味,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表1译文中出现的拼音并不能做到音义兼顾,因此不能单纯只用音译;其次对于不了解拼音的西方读者来说,拼音的频繁出现可能会造成阅读中断甚至理解困难。
由上分析可知,在10个消渴病名的英译中直译、意译和音译三者各有优缺,因此在翻译中三种译法应当灵活运用,即译者目的为凸显《内经》文化和特色时,则以音译为主直译为辅;若译者目的为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则应以意译为主音译为辅。
3.2.2其他如表1所示,与倪不同,李会较多使用加注的方法如“鬲消”的英译,使用拼音的同时以注释的形式在章节结尾处予以解释,这种方法可以较为详尽地诠释“鬲消”,让读者充分了解其含义,但如果文章中较多使用这种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反复跳到文章结尾了解注释,这可能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维,影响阅读的连贯性,故而,笔者更认同在行文中加注的做法。
另外,两位译者都选择了拼音+注释的方法如对消渴的英译,其中李较常用“()”的方式引出注释,而倪则选择英语连词“or”。“()”通常用于表达文章中额外需要理解的部分,这样不会过多增添译文,又很好地达到了释义的作用[10];而“or”也是用来引出另一种个说法或给予更精确的解释[11],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与“()”相比,“or”作为英语中最常使用的连词之一较为符合英语阅读习惯,使文章更加整齐美观,因此,笔者更倾向于“or”的使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李和倪两位博士由于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在10个消渴相关病名英译中的策略、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李的译文致力于忠于原文,较多使用音译和直译的方法,并利用拼音和“()”的形式保留了《内经》原有风貌,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阅读的流畅度,但其在体现《内经》特色、弘扬中医文化方面是功不可没的。与李不同,倪较注重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译,虽然这样回译性较差,与原文对仗不工整,但其西式的表达方法和通俗的用词较好地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需求,利于《内经》乃至中医在西方的传播。然而,本文仅用10个病名达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似乎是不足信服的,因此笔者还需更加努力、深入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1]文娟,蒋基昌.《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260-262.
[2]烟建华,翟双庆,郭霞珍,等.《内经》疾病命名方法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18.
[3]符友丰.略论证候与中医病名问题[J].河南中医,1991,11 (6):15.
[4]李之怡.基于《黄帝内经》两种全译本中刺血疗法的英译比较[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5]赵俊卿.《难经》62-81难英译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8.
[6]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的译介及在西方的传播[J].中华医史杂志,2004,34(7):53-56.
[7]赵进喜,王世东,张丽芬.糖尿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889-890.
[8]张庆荣.忠艺术与英译中的音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6):369-270.
[9]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2版.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165.
[10]于冰瑶.功能对等理论下新闻英语括号的翻译分析[J].校园英语(上旬),2015(4):239.
[11]吴克炎.英语连词or的语用、修辞功能[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93-95.
(编辑汤敏华)
H315.9;R221
B
2095-4441(2016)02-0141-03
2016-03-15
蒋基昌,E-mail:jiangjich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