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探析
2016-08-03程伟礼
程 伟 礼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探析
程 伟 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得到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深刻力量。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包括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法治是价值实现的原则、开放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对于深刻领会和把握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 治国理政 价值追求
作者程伟礼,男,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20)。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中,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法治是价值实现的原则,开放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
一、人民: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与人民在国家权力中的主体地位相一致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紧密相联的。2010年9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他强调,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联系,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基本的立足点,凸现了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同志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他再三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他进一步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求确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政治信念。他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后也会走向失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充满着心系国家、情系人民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从“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强化了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主体的地位。
确立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的主体地位,不是偶然的。习近平同志的父亲习仲勋是农民的儿子,是党的重要领导人,曾参与完成党的两大历史使命: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和建立广东经济特区。毛泽东给他的评价: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他一生最大的感慨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啊!”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给习近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问题上有着大量出色的论述。2006年1月13日在省纪委第九次全会上,他曾批评有人热衷于“四个轮子转,隔着玻璃看”,摸不到基层的实情,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与基层和群众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有的看不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创造历史的作用,以为党的群众路线过时了,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于一些地方打着为群众谋利益的旗号,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与民争利,引起群众的上访和不满。这里面既有一个如何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更有一个为什么人执政的问题。①参见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526、526页。习近平同志不停留在工作作风层面上,而是深入分析其中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
长期处在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是确立人民主体的价值基础。2005年在金华市调研时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他认为,个别干部不会说话,处于失语状态,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他强调,各级干部要经常想一想这样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第三,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当官做老爷。第四,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②参见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526、526页。?从对群众不会讲话的表面现象看到心中缺乏群众观念的深刻根源,体现着习近平同志的深刻洞察力。
习近平同志做群众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在2003年7月17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中他曾提出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他提出,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一要学习邓小平的情怀感,“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二要学习雷锋的幸福感,他虽然只活了22年,但他说:“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三要学习孔繁森的境界感,他有一句名言:“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四要学习郑培民的责任感,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五要学习钱学森的光荣感,他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无上的荣光。只有学习和树立这五种崇高的情感,才能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528、527、532页。由此看来,情感转变对于认清人民的历史地位和群众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人民主体的价值地位是逐渐积淀的。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习近平同志说,“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他强调,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他认为,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境界应该比封建士大夫高得多,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528、527、532页。他强调干部的思想境界对于抓实为民做实事的重要性。
只有像习近平同志那样深入基层群众才能得出“跟着群众跳火坑”如此刻骨铭心的体验。2005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声音”专栏中,他这样说道;群众看我们党和党的干部,不看历史看现实,不看说的看做的,不看政绩看“败笔”,不看上面看基层。他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施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是什么?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众的民主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增强了。由此他总结出两句话,第一句话,干部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但又不能做群众的尾巴;第二句话,干部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但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这里凝聚着习近平同志的民主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即使群众暂时不理解,也要“跟着群众跳火坑”,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只有深谙群众工作真谛的人,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也才能获得群众工作的主导权。
如果说“跟着群众跳火坑”是人民价值主体地位的形象表述,那么领导群众矛盾关系分析则是人民价值主体地位的深层次揭示。在2005年第17期《求是》杂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一文章中,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解决好领导与群众关系的两点意见:一是要明确责任,主动工作,要懂得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二是将心比心,换取真心,而不要掉以轻心。他强调,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并不是群众的感情可以简单一点、群众的需求可以降低一点,要将心比心。要获得群众的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群众工作,临时抱佛脚,佛也不会慈悲。③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27-528、527、532页。这确实是群众工作的真知灼见。习近平同志再三告诫我们,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上,更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确实,现在很多地方上的群众性事件,是由于基层干部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把人民内部矛盾扩大为敌我矛盾所引发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分析了这些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错误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对上对下不一样,为个人谋利。他指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能为自己个人谋。二是急功近利图虚名。他强调,我们做的大量是铺垫的工作,不要只想拿军功章,立凯旋柱,社会主义事业是前赴后继的事业。功名如浮云。要扎扎实实工作,自己感到无怨无悔就可以了。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去争虚名。①参见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只有真正具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怀,摈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追求,才能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党内相关制度改革。
二、法治:价值实现的原则
人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历史主体地位不是虚的,而必须落实在人民权力的具体行使中。习近平同志指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民以正义为准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把尊法放在学法用法和守法之前,对法治尊崇的提法蕴含着法治首先是一种信仰的意谓。 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论述法治是一种信念或信仰的问题。孟德斯鸠在 《论法的精神》中强调,法治是出自于一种原始理性和先在的公道关系,这种原始理性和公道关系就属于信仰范畴。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基础,而法治又是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同志认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他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他强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他还说,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②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在吏治革新中以法治和规矩为重要原则,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发表讲话,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保持党的机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他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③《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讲话,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指出,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他还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他进一步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最后,他以精彩的语言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领导干部要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 《人民日报》2013年1月23日。
经过近年来的制度反腐实践,全党全国人民已经看到反腐的有效成果和党风廉政的一系列变化,群众心里是高度认可和拥护中央的英明决策的。当然,进一步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国家战略以及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本靠法治,关键要有公开透明的体制机制做保障。
我国反腐倡廉的实践告诉人们,制度反腐在重视制度性正义的同时,还应当十分重视程序正义的问题。《正义论》的作者罗尔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分蛋糕的例子:一群人要分蛋糕,假定公平的划分是人人平等的一份,最明显的办法是让一个人来划分并让他得最后一份。这样他将尽可能平等地划分这个蛋糕,因为这样他才能确保自己得到可能较公平的一份。这里程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蛋糕的人拿最后一份这个程序能够保证结果的公平。在中国现实国情中,程序正义和机会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腐倡廉的实践途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程序合理,不管结果是否公正,在实行法治的过程中,只要法治程序合理,这种形式的合理性就必须得到尊重。尤其在刚刚进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初级阶段,百分之百的合理性不可能做到,更是必须尊重形式的合法性,尊重法律和法治程序的权威性。任何藐视宪法、法律和法治程序的行为都是绝对不允许的,都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共中央《未来五年反腐败工作规划》强调,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推进反腐败建设,除了要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之外,还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这就是说我们在加强制度反腐的同时,还必须更加重视心理建设,只有把制度反腐与心理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更能取得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②《邓小平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必须清醒地意识,制度不是万能的,并且任何制度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高低。近年来,有专家对几十项反腐倡廉制度的实效性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和实效性较低,这是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实践中严峻的课题。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十分重视道德自主、道德自律的精神传统,虽然儒学心学注重道德力量,具有道德万能的倾向,并不能完全抵御社会歪风;然而强调道德的力量,强调人对良知的自觉有着必要的价值,因为人类要把自身从不完善中解放出来,最终并不能依赖于某种外在的力量,而必须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和善的力量。刘少奇在《论修养》中强调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进步的、高尚的美德,其中也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在思想道德修养的目标方法问题上,刘少奇提出了“慎独”、“自省”等概念。“慎独”出自《礼记·中庸》,是古人修养的基本方法,也是所要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慎独”原意为,在个人独处时,自己的言行也能谨慎不苟。刘少奇借用了这一概念指出:作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①《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他认为,教育实践活动要确立一个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抓部署、抓落实、抓检查。他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主题与焦裕禄精神高度契合,要深学细照笃行,在对标立规中查找差距,在上下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规律。习近平同志把焦裕禄确立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标尺,这对于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焦裕禄精神,包括“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焦裕禄这个新标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就是实实在在的。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反复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他分析道,现在有人批评理想主义。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固然不可取,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万万不能丢。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他强调指出,今天我们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他进一步指出,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其实,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恰恰是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精神追求。如果我们切断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价值链的联系,最低纲领离开最高纲领的引领,那么前人的理想和追求就会落空,后人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的接力赛就会终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了打着种种旗号的假社会主义思潮,提醒我们不能做叶公好龙式的社会主义者。他指出:“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役中,有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及其客观标准,已经成为鉴别合格的共产党员与合格的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尺度。
三、开放:价值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晚年曾提出,俄国可以不经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使得这种古代类型的公有制直接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或现实的起点。尽管这一设想并未完全实现,但其中的开放思想对于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愿景具有不可低估的启迪作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等等”,同时,他指出“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以后才暴露出来的那些矛盾”。在当代语境中加深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的论断,理所当然地引起中国学者关注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思想的思考。尤其是马克思强调的“资本不可遏制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其中资本文明趋势及限制的深刻辩证关系,成为把握开放与改革发展的平衡关系的根本依据,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新的历史发展起点。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体现人民意愿的经济体制,不仅体现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上,而且体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上。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决定性代替基础性,这是我们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应该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早在2003年7月11日在浙江省十一届四次全会讲话时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他强调,“有为不是包办代替,无为也不是放任自流,无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做到不该管的事情放手不管,该管的事情集中精力坚决管好。”他明确指出:“应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力求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他强调,浙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老百姓经济”。在企业微观经济活动方面,则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做到“无为而治”。①参见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31页。2014年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强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他进一步指出,在市场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就是说,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那么,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从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在我国经历了特殊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他深刻指出: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意识。
首先,习近平同志指出,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他认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地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现行的制度条条框框束缚,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具体说来,面对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新挑战,以及国内持续发展所面临一系列突出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形成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等这一系列认识。习近平同志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他强调,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①参见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这是一个既符合客观情况又不乏应对之策的问题导向的判断。譬如,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各类自由贸易协定大量涌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超大自由贸易区正在孕育。2007年4月,美韩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美韩自贸区的实施直接导致我国的贸易利益流失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再者,如若日韩自贸区成立,将使我国的贸易利益受到更大挤压,也使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更加困难。在现有的国际经贸架构中,我国对外投资仍存在不少障碍。我国对美投资总量占美国吸引外资总量不到1%;而我国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只有4%左右,甚至不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牵引下,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而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我国被加速推向国际事务前台,一些发达国家在全球经贸再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等方面对我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外界认知同我国实际情况的落差,给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带来复杂影响。
在我国纷繁复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改革与开放之间需要平衡。习近平同志及时抓住主要矛盾,审时度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他强调开放对于改革的倒逼机制,以重大问题为改革的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引领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举措,诸如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诸如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外资管理方式,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和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步伐等政策措施。由此以问题导向进一步引领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以及引领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建设等方面改革深化。
其次,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针对国内持续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决定》明确提出,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六个方面既涉及到国家治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又涉及到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引发改革,问题的解决深化改革,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而经济体制治理的核心却是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如何深化改革推进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紧密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①参见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体制结构创新与程序机制创新。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系列重点项目和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正在同步推进。我们倡导创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开始在区域基础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他强调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习近平主席强调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看,“我们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应该清醒意识到,当前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不善于克服自己的短板,具备有效纠错机制,是难以完成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
四、创新:价值实现的形态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他明确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同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必须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有机结合,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就是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许多突出难题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譬如,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渊源,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2014年10月13日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指出,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为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其实,儒家文化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然而,传统文化不只是儒家,除了孔子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孟子恻隐之心、浩然之气的义勇精神,还有老子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的民主精神,庄子通透之慧、天赋自由的超脱精神,墨子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韩非直面人生、矛盾法治的现实精神,荀子事在人为、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等等。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是与历史时代的社会体制紧密相联的,必须将文化传统与体制的外衣相剥离,从而创新它的优秀文化内涵。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的思路,势必抛弃“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维定式,从整体上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意义,将传统融入现代的改革话语,激活传统文化的基因,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同时,创新必须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习近平同志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建立平等相持、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他的心目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在这里,他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强调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站在创新文明形态的历史制高点,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他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艺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他重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梦的实现,只有融共产主义和资本文明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惟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的,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有全人类普世意义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责任编辑:孙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