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生态观初探

2016-08-03

观察与思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鲁 本 录

习近平的生态观初探

鲁 本 录

习近平的生态观是用哲学思维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不断反思形成的观点,是他对生态问题长期思考得出的理论成果。他的生态观是中西方文化精髓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优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系统性思维是生态建设的关键;要用辩证思维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

生态 生态文明 系统论 辩证法

作者鲁本录,男,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杭州 310018 )。

一、前 言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成效,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生态发展观的选择,反映出人类在发展道路上的孜孜以求的不断探索精神。人类进入21世纪,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发展观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反复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持续升高的全球气温、逐渐缩小的饮用水源、日益减少的生物物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倒逼人类进行反思:环境怎么了?气候怎么了?地球怎么了?其实,并不是自然环境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由于人类的不当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由于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理念忽视了自然的价值,由于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才使得自然环境出现了问题,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窘境。“人类利用自然力的性质的转变已经带来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灾难性后果:广泛威胁着一切有机生命的供养基础, 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以及不断扩大的人类对于一个统一的全球环境的激烈的斗争。 每一灾难或两者都会造成这个星球现在形成的一切生物生命的毁灭或剧烈的变化。”①[加拿大] 威廉· 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年版,第11页。这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只有携起手来,并肩作战,共同努力,最终才能解决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国家,积极参加全球环境治理的各种会议,为全球的环境治理出力献策。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生态问题持续关注,不断地的以哲学反思的方式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独具特色的生态观。他认为人类要首先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和自然具有同等的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他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打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有效融入到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用系统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他认为山水林湖田同处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要统筹管理,辩证分析,必须用系统思维来解决山水林湖田的系统发展问题。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他拥有辩证思维的特色,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论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他十分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观念,他认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习近平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成为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观,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有力地推进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大国,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习近平生态观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有它的思想渊源,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其中最一般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就是哲学基础、哲学前提。人们只要理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不可避免的使用某种哲学思想和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工具。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哲学理论基础和前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哲学理论。习近平的生态观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习近平同志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严密的哲学思维方式,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不断完善他的生态文明思想。他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阐述了中国发展生态文明的思路和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种理念、两个国策、三种发展模式、四个转变、五种建设”。“一种理念”就是人类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此理念为核心创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理性推进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两个基本国策”。我们要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式发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式的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实现“四个转变”,即改变目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不良空间格局,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五种建设”同步发展,即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这样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积极成果。其实质就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中也具有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是孔子的“天人合一”观,他主张天地运转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天虽然没有言说,但万事万物在不断的生长变化,人类要仔细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找到大自然演变的客观规律,适应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此乃天道。孔子又在《论语·季氏》中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把畏天命放在首位,体现了他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首先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其次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娄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大意是尊重自然规律进行耕作就会获得丰收,此处既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又暗含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生态观。所以,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完全契合的,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自然观思想。中国古代这种朴素生态观成为习近平生态观的丰富文化来源和理论基础。

(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习近平同志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研读马列著作,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生态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因此,人类必须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与自然同生共长。习近平同志吸收了这一思想,提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这体现了他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这一思想同样契合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朴素自然观: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自身的和解”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年年版,第603页。。这一思想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友好关系与有机联系,要解决好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主动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实现集约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和解。习近平同志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要想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其实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自身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社会基础、制度基础。

三、习近平生态观的主要特色

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习近平同志都始终关注中国的生态问题,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逐渐汇集成了他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观。

(一)生态环境的基础地位

生态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稀有资源、生命源泉。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发展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鲜明地指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紧密关系,也蕴藏着生态生产力的重大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包括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它是人类文明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生产力还为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大量的劳动资料资源和生活资料资源,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财富。习近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后来他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暗含着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他认为如果生态环境恶化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实现和发展,因此,要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让生态修养生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最坚实的生态生产力基础。

习近平同志认为,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比例失调,人民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正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人民良好生活的自然基础来看待,统筹人口、资源与环境,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要保证良好的生态效益。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保护资源环境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建设健康、良性发展的生态文明涉及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理念的革命性变革,其实质就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所以,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关系变革,这也体现了他把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地位放在了首位,要重视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同时还要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要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给自然生态系统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

习近平的生态观中有明显的系统论思想,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规划还是微观层面的保护和治理,都闪烁着系统思维的光彩。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生态文明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等之间进行着不停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只有把它放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来考虑,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微观层面他用系统思想去考量生态保护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习近平同志认为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有科学和系统的视野。他认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观点体现了他鲜明的系统思维特色,他把山水林田湖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他们分别是这个系统的组成要素,并不停的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要实现这一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必须以系统思维进行统筹管理。在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森林是处在顶层的生态系统,对土、山、水、田、人的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树木通过吸进二氧化碳,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树木又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蓄水等作用,与其他要素之间有着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他各要素之间同样有着类似的交换,因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习近平同志用“命脉”一词把山水林田湖紧密联系起来,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他的系统论思维特点,深刻揭示了这个生命共同体的本质联系和坚持统筹治理、系统治理的特殊重要性。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此论述展现了习近平同志深刻的辩证思维特点,他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大量的生产资料,健康发展的人类文明为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恶劣的自然生态系统则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一论述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有机联系与辩证关系,反映了生态保护和人类文明兴衰的本质联系。

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地方工作期间,他的生态观主要体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习近平同志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上述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

(四)生态治理的制度和法治观

习近平同志认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为生态保护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在中国走向“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态。他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对水土、林业资源等各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二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强化制度的约束作用。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三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不能以GDP论英雄。他强调: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切实改变土地、水、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浪费现象;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从制度上促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

法律是红线、法治是底线。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触碰、不得突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在这方面,没有商量的余地,绝不能搞变通、求通融。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在生态红线上弄虚作假、变通通融,就是对法律的犯罪、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就必须受到严惩。

结 语

习近平的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是用哲学思维的特性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哲学的高度去反思生态问题,这是最深刻的、最有力的一种思考方式,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生态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凸现为现时代的根本问题”①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习近平同志认为要想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自然优先的价值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并把这一观念作为一种行动准则在全社会推行;要以科学的理念,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抓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治理生态问题,及早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以最严密的制度设计和最严格的法治巩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