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R&D投入强度与结构研究:省级比较

2016-08-02牛亮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工业化河南省

牛亮云

(1.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2.安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河南省R&D投入强度与结构研究:省级比较

牛亮云

(1.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2.安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R&D投入强度的适当性和投入结构的合理性是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维系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省级比较,本文对河南省科技创新R&D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R&D投入强度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低、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低的状况较为显著。因此,应该通过财政刺激、金融支持和制度建设等提高R&D投入强度,并合理优化投入结构。

[关键词]R&D;投入强度;投入结构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提升产业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体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决于R&D投入强度和效率。R&D投入强度反映了R&D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但受人力、资金等的约束,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承受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R&D经费投入。R&D经费的投入结构,即R&D经费在三大R&D主体、三大R&D活动间的合理配置是决定和影响R&D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经济发展阶段性和R&D资源稀缺性,探讨和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R&D投入强度,以及如何提高R&D经费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R&D投入强度上,普遍的看法是,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R&D投入强度存在差异。在结构上,R&D经费在三大R&D主体、三大R&D活动以及各主体内部间的合理配置是事关R&D投入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高等院校的R&D效率最高,企业的R&D效率在2008年达到了有效水平,科研机构的R&D效率始终处于无效状态。当前主要从国家层面对R&D经费的投入强度和结构进行研究。从省级层面上,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省份的投入强度和结构进行的比较研究不多。本文基于省级比较视角,对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致力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河南的R&D投入强度和结构问题进行研究。

一、R&D投入强度分析

(一)R&D投入强度比较

2014年,河南省R&D投入强度与全国水平和部分省份(直辖市)的水平比较如图1。与全国相比,河南省R&D投入强度为1.14%,低于全国2.05%的平均值。根据投入强度的大小,可以把省份(直辖市)的R&D投入强度情况分为三个梯队。其中,(1)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处于R&D投入强度的第一梯队,R&D投入强度分别为河南的5.22、3.21和2.59倍。河南省的R&D投入强度与第一梯队相比差距非常明显。(2)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四个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处于R&D投入强度的第二梯队。这个梯队的R&D投入强度都在2%以上。与第二梯队相比,河南省的R&D投入强度差距也比较大。(3)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和河南等中部不发达省份处于R&D投入强度的第三梯队。第三梯队的R&D投入强度介于1%到2%之间,其中安徽的最高,江西省最低。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与全国水平还是与三个直辖市和东部省份相比,河南省R&D投入强度的差距比较明显。即使与同处中部地区的第三梯队相比,河南省的R&D投入强度也没有明显优势。

图1:2014年R&D投入强度的省级比较

(二)R&D投入强度差距分析

R&D投入强度在地域上的差距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该地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和可持续、低碳化健康发展的能力。基于供给侧改革,在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现实背景下,对R&D投入强度的比较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总体上看,R&D投入强度在地域上的差距主要基于如下几个原因:

1.工业化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阶段是影响R&D投入强度的重要因素。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工业化发展中期和工业化后期三个阶段内,R&D投入强度一般为不超过1.5%、1.5%到2.5%之间、超过2.5%甚至超过3%。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其中,到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河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处于工业化中期。按照这个划分,从全国水平看,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后,我国的R&D投入强度应该在1.5%到2.5%之间,实际数额是2.05%。这表明国家整体的R&D投入强度基本上达到了相应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要求。从各省(直辖市)看,处于工业化后期的7个省(直辖市)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达到了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对应的R&D投入强度;处于工业化中期的5个省份中,只有安徽省的R&D投入强度达到了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对应的R&D投入强度。河南省也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1.14%的R&D投入强度距离1.5%的标准还有0.36%的绝对差额。

2.创新模式

R&D投入强度和创新模式也有密切关系。创新模式的发展可以分为使用技术、改进技术和创造技术三个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在三个不同阶段,R&D投入强度分别为小于1%、1%-2%和大于2%。以创新模式来考量,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直辖市)已经进入到创造技术的阶段。河南和安徽、山西、河北等省份则处于引进技术、改进技术的阶段。R&D投入强度不足1%的江西省处于使用技术的阶段。此外,在创新模式进化的三个阶段中,经验表明,在使用技术阶段和创造技术阶段,R&D投入强度的提高非常缓慢。而在改进技术阶段则提高的比较快。处于改进技术阶段的河南省在提高R&D投入强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有较大空间和潜力。

3.高新技术产业状况

不同行业的R&D创新活动受到竞争结构、项目不确定性等复杂因素的影响,R&D投入的强度和规模有很大的差异。高新技术企业是R&D投入的企业主体。因此,高新技术人才越是集中、高新技术产业越是发达的地区,R&D投入强度必然会越高。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等发达省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都在20%以上,其中江苏和广东甚至达到40%以上。而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

二、三大主体的投入结构

(一)三大主体投入结构比较

工业化发展中期和工业化后期每个阶段选取两个省份,再加上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绘制反映2013年河南省与主要省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三大执行主体的经费投入比例情况的比较如图2。横向比较看:(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企业的R&D投入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投入比例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江西和安徽相比,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投入比例高于江西,高等学校的投入比例则低于江西;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投入比例小于安徽,企业的投入比例则高于安徽。与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的浙江、江苏和上海相比,高等院校的投入比例低于江苏,而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投入比例高于江苏;企业和高等学校投入比例小于浙江,科研机构的比例高于浙江;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投入比例小于上海,而企业的投入比例高于上海。(2)河南高等学校的R&D投入比例是最低的,为4.40%,最高的是江苏的12.02%;企业的R&D投入比例较高为85.18%,仅次于浙江的90.55%;科研机构的R&D投入比例为10.42%,虽然正好是所讨论的六个省(直辖市)的平均数,但却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河南省三大主体R&D投入比例的总体判断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比例太低,企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高。

图2:2013年三大R&D主体投入比例的省级比较

(二)三大主体投入结构差异分析

1.工业化发展阶段

从经费投入强度上看,工业化发展水平越高,越需要较高的R&D经费投入以支持技术升级甚至技术原创以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发展。因此,工业化阶段和R&D投入强度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三大R&D主体的经费投入比例主要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的科研禀赋来决定。而科研禀赋受历史、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固定,在短时期难以改变。因此,即使工业化、R&D投入强度变化,三大执行主体的R&D投入比例也难以改变,具有稳定性。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视角看,从工业化发展初期到工业化后期阶段,三大执行主体的经费投入比例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2.科研资源禀赋

三大主体的经费投入比例受到省(直辖市)内科研资源禀赋的影响。例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密度集聚的人才、国际交往的桥头堡等特殊的优势,使得上海吸引了国内大量的科研机构,如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因此,上海市的科研机构的R&D经费投入比例非常高,达到25%以上。受自身的地理、历史条件和文化基因等因素的影响,“浙江模式”以民营经济发展为特征,发展壮大的浙江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展现出强烈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热情。因此,浙江省企业的R&D经费投入比例非常高,达到90.55%。江苏省是高校密集聚集的省份之一,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科研水平突出的高校。因此,江苏省高校的R&D经费投入比例比较高,达到12.02%。

但是,河南并没有明显的科研资源禀赋优势。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发展状况基本上都处于中等水平。然而,受制于财政资金的短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相对比较低,形成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比例较低而企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高的结构,如图3。

图3:2013年河南与部分省份三大R&D主体数量比较

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年

三、三大活动的投入结构

(一)三大活动的投入结构

从三大R&D活动的投入结构看,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较高;山东、浙江、广东和江苏的试验发展的投入比例较高;江西、河北、山西和安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的R&D投入比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江西、河北、山西和安徽接近,但三大活动投入结构却与山东、浙江、广东和江苏等接近。

图4:2013年三大R&D活动投入结构

(二)三大活动的投入结构差异分析

根据国际上对R&D主体的R&D活动的分工,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高等院校以基础研究为主、企业则以试验发展为主。(1)北京、天津和上海是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人才集中的地区,也是企业科研总部和高等学校研究基础性和长期性应用技术的集中地。大量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R&D总部都集中在这些地区,从事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与试验发展相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一旦R&D成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创造的经济收益更大而且时间更长。(2)山东、浙江、广东和江苏是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受规模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地区民营企业通常无法承受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大量投入以及R&D失败的风险。企业所做的R&D工作主要是试验发展。(3)江西、河北、山西和安徽企业发展状况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发展水平都相对较差。从数值上看,三大活动的投入结构相对前述两者较为均衡。(4)河南企业R&D经费投入比重较高,在上述12个省(直辖市)中是最高的,如图4。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将R&D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中,虽然会在短时期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忽视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可能会拖累未来的科技创新。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R&D投入强度的适当性和投入结构的合理性是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维系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河南省科技创新R&D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的研究,本文认为,下一步河南省应该重视如下工作:(1)提高R&D投入强度。河南省的R&D投入强度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经济发达省份(直辖市),甚至没有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所要求的R&D投入强度。持续维持较低的R&D投入强度必然会限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甚至会影响到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政府必须强化R&D能力建设,运用财政刺激、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各R&D主体增加R&D投入,以迅速提升R&D强度,为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2)提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不但可以为企业提供R&D人才和技术支撑,而且填补企业不愿投入的基础性、原始性、公益性的研究空白。三大R&D主体的协调发展是区域R&D能力建设的必要条件。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课题申报等相关配套制度,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作用。(3)提高对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投入。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是试验发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河南注重试验发展而忽视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现状是本末倒置,可能会严重制约未来的科技创新。因此,政府要诱导和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注重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投入,为科技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宇文, 吴林海. 基于三大R&D主体、三大R&D活动的国内外R&D经费配置比较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6, (10): 90-93.

[2]樊维, 王新红, 冯套柱. 三大R&D主体R&D投资结构效率比较分析[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 241-247.

[责任编辑:董士忠]

[收稿日期]2016-0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2014CJJ021),以及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以及空间、行业、主体特征》(项目批准号:2011A79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牛亮云(1982-),男,河南安阳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与科技管理。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3-0030-05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工业化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