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
——基于200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2016-08-02曹叔亮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

曹叔亮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
——基于200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曹叔亮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文章从研究内容与研究人员两个角度对2005—2014年度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特点是应用研究为主,微观研究占多数,研究领域相对集中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学校教师”“比较高等教育”等方面;在研究人员方面,项目负责人的所在单位主要集中于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所在地区集中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青年学者占有相当比例。高等教育研究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高等教育研究与政策导向、热点问题的相关性较高;高等教育研究与区域高等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人员

在近十年来的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高等教育研究不仅关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而且日益重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研究,有学者探讨了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特点、重点与趋势,他们大多采用了定性研究与整体描述的方法。文章基于我国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采用实证的方法,从研究内容与研究人员两个角度阐释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特点与发展趋势,试图从立项项目的角度揭开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面纱。

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是仅次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项目,尤其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是高校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资助来源,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不可或缺的补充[1]。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该项目的总体研究情况可以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包括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文章以200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包括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不包括2009年以后的专项任务、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十年来,该项目中可归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项目共计905项,其中,2005年为12项,2006年为31项,2007年为38项,2008年为63项,2009年为97项,2010年为165项,2011年为139项,2012年为158项,2013年为112项,2014年为90项。上述数字表明,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获得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这不仅是教育研究经费增加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自身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近几年,由于基础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研究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数量有所下降。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增加,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研究内容的多样化、研究范围的扩大化方面,而且反映出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队伍的壮大,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高等教育立项课题的量的扩张一方面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一种体现[2]。

一、 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高等教育研究的性质与特点,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大体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综合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作者依据上述分类办法,对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做了初步的分类分析。

(一)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综合研究

如果将高等教育学视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话,那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析框架就适用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分类分析。理论研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而应用研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实施与推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研究有益于高等教育的学科化;应用研究可以防止高等教育脱离实践,成为形而上的空洞理论。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从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来看,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实践)研究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两者应该相互促进,不可偏废[3]。在实际研究中,一些研究项目兼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作者将其归为综合研究。依据上述分类理由,文章分析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其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综合研究的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属于理论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35%,属于应用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59%,属于综合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6%。虽然分类依据的是立项项目的名称,可能有一定的归类误差,但是,从上述数字还是可以看出,近十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研究占有主要地位,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特点。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有效地指导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二)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在分析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时,研究者经常使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分类法作为分析框架,尤其在分析研究内容时,往往将其作为区分研究题目大小的依据。高等教育的宏观研究一般指关于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管理等具有全局意义的研究,高等教育的微观研究一般指关于高等学校内部的办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研究[2]。依据上述分类理由,文章分析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其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数量统计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属于宏观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43%,属于微观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57%。在绝大多数年度,微观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中占有主要地位,而宏观研究也始终占有不小的比例,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悬殊;只有2013年例外,宏观研究显著多于微观研究,但对总体比例情况影响较小。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宏观研究向来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对来说,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需要更多的微观研究,而且,大量一线教师与研究人员对高等教育的微观研究领域更加熟悉,研究选题倾向于微观领域是必然的。

(三) 分研究领域的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持续拓宽,针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研究逐渐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国内外知名学者如马尔科姆·泰特(Malcdm Tight)、别敦荣等,都曾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做过详细的研究[4-5]。以关键词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类研究的依据,也是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高等教育关键词是高等教育思想与观点的凝练,是高等教育研究话语的缩影[6]。文章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高等教育研究分为21个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其总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分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数量统计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从总体上看,部分研究领域的立项项目较多。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为108项,约占总数的12%;“高等教育管理”为100项,约占总数的11%;“高等学校管理”为84项,约占总数的9%;“高等学校教师”为74项,约占总数的8%;“比较高等教育”为72项,约占总数的8%;“高等教育理论(思想)”为62项,约占总数的7%;“高等学校教学(课程)”为58项,约占总数的6%;“高等职业教育”为51项,约占总数的6%;上述8个研究领域的项目总计609项,约占总数的67%。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部分研究领域的项目在数量增长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高等学校教学(课程)”“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学校教师”“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理论(思想)”“比较高等教育”等领域自2009年以来在数量方面增幅较大,与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有一定的相关度,符合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追踪特性。另外,上述数据同时表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学校教师”等研究领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研究人员分析

对研究人员的构成作分类分析,是科学学常用的研究学科或研究领域历史与发展的一种路径[2]。由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参与人员较多、覆盖范围较广、涉及学科较为复杂,因此,分析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与趋势。限于所获得的项目信息,作者仅从研究人员所在单位的性质、地区分布及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三个方面分析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

(一) 研究人员所在单位的性质

工作单位是体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学科指标,可以反映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来源[7]。一个工作单位承担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单位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能力、学术地位和科研管理水平。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仅面向高等学校开放,据此,作者根据不同高校的层次与类别,将高校分为重点高校(“985”高校与“211”高校)、普通高校(除重点高校以外的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专科学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四个类别。依据上述分类标准,文章分析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其总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按负责人单位性质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数量统计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普通高校获得的研究项目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重点高校获得的项目总数紧随其后,占总数的1/3;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项目总数占总数不到10%,与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存在显著的差距。第二,从校均项目数来看,以《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高校数为参照,重点高校112所、普通高校766所、高职高专1 321所、民办高校718所(含独立学院292所),重点高校每10所获得项目约32项、普通高校每10所获得项目约6项、高职高专每10所获得项目约0.4项、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每10所获得项目约0.3项,很显然,重点高校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普通高校与之相差甚远,更不用说高职高专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第三,从发展趋势上看,重点高校获得的项目数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自2010年起下降比例更加明显;而普通高校获得的项目数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自2010年起所占比例优势更加明显;高职高专自2011年起获得的项目数成倍增长,连续三年获得的项目数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0%;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项目数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普通高校近几年高等教育研究的队伍壮大、水平提高、实力增强所导致的,而且与大量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博士进入普通高校有关;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原本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实力较弱,但随着高职高专的高等教育研究能力逐渐提高,近几年获得的项目数有明显增加。

(二) 研究人员所在单位的地区分布

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地区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生产力。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区域延伸度和普及范围,而且可以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区域水平及其差异。基于上述理由,文章分析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其总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按负责人所在单位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数量统计

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的地区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对集中与区域不均衡特点。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相对集中于以下省市:浙江、北京、江苏、湖北、广东、上海等,其中浙江、北京、江苏为第一梯队,获得项目均超过100项,这与上述省市拥有众多的普通高校与高水平大学密切相关;湖北、广东、上海为第二梯队,获得项目均在50~100项之间,上述省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达地区和科研重镇;辽宁、湖南、山东、天津、安徽、河南、陕西、吉林、河北、福建、江西为第三梯队,上述省市的高等教育研究也比较发达;其他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为第四梯队,高等教育研究较为不发达,有些地区获得项目甚至为零,这与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不过四川省和重庆市作为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所获得的项目较少,其原因仍需进一步分析。总的来说,项目数量与经济、教育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经济、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的项目显然多于经济、教育欠发达的地区。

(三) 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

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的年龄结构是分析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到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当前,青年学者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其研究能力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作者将青年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分析指标之一。基于上述理由,文章进一步分析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其总体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按负责人年龄分段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数量统计

从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青年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与非青年项目的差距不大,显示出高等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和研究地位。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年项目的增长速度较快,自2011年起已经超过非青年基金项目,并保持着稳定领先优势。上述现象的发生,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的队伍壮大、实力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教育部鼓励、支持青年学者参与高等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关系。青年学者是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未来希望,青年项目的快速增长预示着高等教育研究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 结论与讨论

尽管文章分析的对象——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但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资助来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虽然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登记误差与归类误差,但上述数据在总体上已经揭示了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便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 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总体特点(项目数量与研究内容)

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项目数量增长较快,尤其是近几年的增幅较大。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色彩。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微观研究在大多数年度占有较大比例,与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具体问题相关。高等教育研究内容日趋多样化,但重点集中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学校教师”“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理论(思想)”“高等学校教学(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

(二) 高等教育研究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

高等教育研究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的区域不均衡。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高等教育研究实力较强,获得的研究项目较多;中部地区次之,也能争得一些项目名额;而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的高等教育研究实力较弱,获得项目明显少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的高校分布不均衡。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拥有较好的高等教育研究基础和资源,获得了大部分研究项目;而高职高专院校获得的研究项目尽管增幅较大,但在总体数量上依然无法与本科高校相抗衡;至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的实力较弱,没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优势,只能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有益补充。

(三) 高等教育研究与政策导向、热点问题的相关性较高

从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与主题选择来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明显受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左右,尤其是被政治动态或行政指向所引导[8]。如“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大学内部治理研究、“高等学校教师”中的师资培养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办学模式研究、“比较高等教育”中的国际比较研究等都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家政策的强化使高等教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宽松、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带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9]。

(四) 高等教育研究与区域高等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高等教育研究不仅需要一支有志于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队伍,而且需要充足的科研资源(经费、硬件、软件等)。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高等教育研究就缺少了一个关键要素。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是高等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两个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显然高于中西部和边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水平不单决定于经济能力,但缺乏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便无法在财政经费方面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的快速、有效发展。归根结底,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教育研究必须依赖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牛奉高.项目视角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比较——“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的统计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5):81-86.

[2]胡建华.近2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六五”至“十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0-15.

[3]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30-39.

[4]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5]别敦荣,彭阳红.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4):65-72.

[6]张灵芝.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2(2):41-46.

[7]李明忠.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思路——基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3):40-51.

[8]范围,高耀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43-52.

[9]汪霞.近十年中英高等教育研究回顾——基于中英《高等教育研究》期刊载文的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2(9):29-36.

(责任编辑赵俊杰)

doi:10.13316/j.cnki.jhem.20160614.018

收稿日期:2015-11-0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3JZDW004)

作者简介:曹叔亮,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4-0118-07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Within the Last Decade:Based on General Projects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ponsor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2014)

CAOShulia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projects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projects)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ponsor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2014)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staff. It’s found that in research conten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s that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is the majority, the micro research is the majority, and relatively focused o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of high learning colleges,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etc. In research field the reseach staff and the work units of project learners concentrated in the key and ordinary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where concentrated in eastern and developed coastal districts, and the younger scholars occupied high proportion. There are distinct non-balance phenomenon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higher relativity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orientation and hot point issues;and close relevance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staff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6-14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614.1605.036.html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
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我国药学服务研究的内容与发展趋势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
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