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6-09-29郭晓会

求知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背景展望

郭晓会

摘 要: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考察,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界定、类型、价值、目标、体系、管理、建设、改革与发展、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述评,进而探究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期待和展望。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反思;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背景

王伟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历程分为经验主导阶段(1952—1966年)、理论探索阶段(1976年—20世纪80年代末)、理论初建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1997年)和理论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至今)等四个阶段,并指出前三个阶段的研究在实践方面存在课程概念的混淆导致实践的混乱、重课程条件轻课程实质、重微观课程轻宏观课程等三个问题;在理论方面存在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编制技术涉及较少、其他学科资源吸收少、方法论基础薄弱等三个问题。

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界定

如前所述,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概念混淆的问题。进入理论发展阶段之后,研究者以对“课程”的理解为起点,进而将其置于高等教育这一特殊情境之中,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出了见仁见智的界说,主要集中于出版的以“高等教育学”命名的各种著作中。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目标与基础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高校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变化符合一定主体(即高校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要及其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通识课程是实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的有益途径。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存在着课程目标与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进入第四个阶段之后,我国课程研究者开始就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基础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王根顺,他就高校课程的文化学基础、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方式。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研究,理论上存在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质没有严格界定的问题;实践上存在课程建设固定化、浅表化、模式化等问题。就具体的研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三个方面。

三、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反思

从研究主体上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主体不仅有专门的课程理论研究者,还有一些是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一线大学教师以及高校行政人员,甚至一些高等教育领域之外的人都开始参与到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之中,显示了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日益关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一些研究质量问题的同时,也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研究动力。

从研究对象上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基本涵盖了课程研究的各个领域。

从研究视角上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宽,开始采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并已经开始尝试着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源。

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不仅有纯粹的理论思辨,还开始进行一些范例研究和实证研究。

从研究成果上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使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理论不断趋于稳定、成熟,而且为我国高校课程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综上所述,从宏观层面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学理性研究;第二,对实践关注不够。从微观层面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研究投入不足;第二,方法论基础仍未突破,仍未形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独特范式;第三,公共艺术课程相关概念仍存在界定混乱问题,缺乏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刘 红.通识课程:实现高校课程价值的有益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 51-52.

[2]蒋晓红.关于高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3): 23-24.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研究背景展望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