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号“,”之功
——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认知机制差异
2016-08-01彭玉芬
彭玉芬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逗号“,”之功
——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认知机制差异
彭玉芬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英语中两种界定模糊的语言现象,对其深层次认知机制差异的探讨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其模糊性。通过对真实语料进行句子切分,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入手,继而反推信息组织者的认知机制,以探知两类从句的深层次认知差异,更好地解释两类从句的意义和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提供语言理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限制性定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认知识解; 逗号“,”;注意焦点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人的认知能力,力图通过研究语言规律来探究人的内心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体验。人通过感觉感知与客观现实交流,形成心理意象,通过对对心理意象的抽象思维将主观体验概念化,再进一步加工,实现范畴化。范畴的构建实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识解,也使得意义在内心得以系统式的构建。语言产生于这种意义表达的冲动。“语言符号和认知、意义同样,是基于身体经验的,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1]。
语言具有其根深蒂固的识解方式[2]。人们对特定的客观现实的感知和识解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对世界的认知和识解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人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产生了语言的不同。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其产生必然具有潜在的深层次的认知机制差异。
一、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次范畴化解释
杨彩梅采用句法-语义匹配法分析英语关系从句,认为英语关系从句存在RRC-NRC 区别,NRC与先行语之间有逗号,RRC与先行语之间没有;RRC对先行词发挥区别功能,而NRC发挥注释功能[3],从形式上和语义上区分出了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王莉从认知识解此范畴出发,认为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具有“暗含对立范畴和排他凸显”两种功能,是对上位范畴的再次切分,实现次范畴化;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不具备这样的特性,故而不具备次范畴化功能[4]。这一结论从认知的角度肯定了句法-语义匹配法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构成了对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区别的认知解释。但是次范畴化并不能解释“NRC与先行语之间有逗号,RRC与先行语之间没有”这一表层语言形式。由此可见,对两类从句的认知解释还有待深化。
二、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图形/背景解释
人脑在感知特定的事、物时,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某一特定的点上而忽视其他部分。这个被注意了的点就从本模糊的整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主观意象,这就是图形;整体中的其他部分在被注意力忽视后自动退化为背景。“图形和背景同时存在于知觉场中但不会被同时感知,图形在感知上比背景更突出、更容易被感知和记住”[5],从而构成了需要表达的内容。注意和凸显是感知者的认知功能,“涉及到信息组织者和信息接受者两组概念”[6],从语言层面上来说,感知者包含信息组织者和信息接受者。
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解释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与从句的关系[7]。先行词指代一类事物,指代广泛模糊,从而退隐为背景;从句通过增加信息和对信息进行精密组织的方式实现了指代的具体化,故而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是表达的重点。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先行词和从句表达的就是图形和背景的关系。信息组织者通过限制性定语从句将自己的注意焦点传达给信息接受者;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与从句一起就只能表达图形,其背景隐藏在整个句子之后,没有被表达出来,信息组织者和信息接受者同时认可这一被隐藏了的背景。
图形/背景理论很好地揭示了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信息组织和传达上的区别,与次范畴化理论是一致的,但是却仍然没有解决为什么在表层语言形式上“NRC与先行语之间有逗号,RRC与先行语之间没有?”这一问题。
三、 逗号“,”之功:注意焦点的保留与变化
由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具有形式结构上的多样性,而“…that…”指代性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在“…that…”和 “…, which…”两种形式上;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which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和that互换的,which和that两类从句的区别应放在限制性定语从句内部来解释。故而“…that…”和 “…, which…”两类定语从句从形式上的唯一差别是“,”。这就是口语中很难识别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原因,可以说,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书写的产物。
(一) 逗号“,”与符号
通常情况下,逗号“,”被认作是标点,用以区分句段,汉语中有“句读”的说法。但是在英语中逗号“,”的存在与否却导致了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语言现象,并赋予其两种不同的功能。可见逗号 “,”不只是作为分割手段而存在。
王寅认为“语言符号和认知、意义同样,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赵毅衡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8],语言符号的产生来源于人的体验和感知,是对意义的表达,故而存在的符号必然携带意义。本文通过对COCA语料库中随机抽取(SAMPLE)所得语料从理解者的角度进行切分,试图从信息接收者理解从句的心理过程出发,反推出逗号“,”产生的认知根源。
(二)“注意焦点”假设
1.信息接收者注意焦点的保留与变化
对句子的理解始于切分。Langacke认为,在句型分析中,主-谓-补结构遵循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主语是图形,其他成分退化为背景,而谓语则表达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主语-图形/补语-背景这一结论并不能解释所有语言现象,因为在英语中,新信息后置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新信息理所应当作为关注的焦点,作为图形而存在。比如:
What kind of flower do you like?
I like magnolia.
magnolia处在补语位置,确是整个句子的焦点。
但是,谓语作为主—补之间关系的表达却是成立的。本文在做句子切分的过程中做了折中处理,将主语和补语都作为图形来处理,这样,一个句子就被转化成了多个注意焦点,句子表达的就是以谓语表征的多个注意焦点之间的关系。为了探究先行词和从句之间的关系,将从句切分出来,暂时作为理解过程中的一个注意焦点。这在定语从句中体现为多个注意焦点之间以及某个注意焦点(先行词)与从句之间的关系。图式如下:
图(Ⅰ)
(1)They needed more time to spend in activities that could prepare them for the communication task.(COCA:1992)
图(Ⅱ)
(2)The problem is that the assumptions that underlie these various ideas may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图(Ⅲ)
(3)The most common etiology was a dental infection, which was seen in 7 of the 11 patients (64%).(COCA:2010)
图(Ⅳ)
(4)I like to travel to find the best ants, which are mostly in the tropics.
从理解的角度来看,信息接收者从前往后的信息处理过程是注意焦点从前往后的变换过程,整条信息流上经历了多个注意焦点。焦点与焦点之间由做谓语的成分连接。相连成分之间遵循就近附着原则(late closure strategy)(Frazier&Fodor1978)①。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从先行词这个注意焦点向从句流动时,没有经历逗号“,”;而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从先行词这个注意焦点向从句流动时,却经历了逗号“,”。
通过仔细比较鉴别两类从句发现逗号“,”的有无是转换变化注意焦点的需要。
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没有“,”的干扰,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在经历了先行词这个注意焦点后直接向从句流动,未被隔断,是一个流畅的过程。在处理信息时,信息接收者注意力从先行词这个注意焦点向从句流动时是一个流畅的过程;先行词与从句之间并未有谓语成分来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接受者按照就近附着原则将从句附着在先行词上,故而实质上只有一个注意焦点,落在先行词上,所以紧跟其后的从句反映在意义功能上则是先行词所发出的动作或所具有的性质紧紧附着在先行词上,形成对先行词的修饰限定,故而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实现了此范畴化功能。这样,图(Ⅰ)和图(Ⅱ)中所假定的注意焦点就自动消解,融合到了先行词上。
如(1)They needed more time to spend in activities that could prepare them for the communication task.
在这个句子中,先行词activities 与that从句之间没有逗号阻隔,信息接受者注意力从焦点“activities”流向“that could prepare them for the communication task”时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这一个信息流是一个流畅的过程。信息接收者按照就近附着原则将“that could prepare them for the communication task”紧紧附着在 “activities”上,故而构成了对activities的修饰限定,实现了次范畴化,如图(Ⅴ)所示:
图(Ⅴ)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先行词这个注意焦点与从句之间出现了逗号“,”,且没有谓语成分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接受者在处理信息时,根据就近附着原则将从句附着在逗号“,”上,随后发现这样的附着关系并不成立,经历了逗号的干扰,注意力被分割开来,先行词与从句被分割为两个部分。因此,逗号“,”具有分散注意力的效果。有了逗号“,”,连贯的注意力被断为两个部分,逗号“,”前,注意力尚在先行词上,因“,”的干扰,集中在先行词上的注意力被暂时中断,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在处理了逗号“,”后,才向后流动,落在了“,”后从句所表达的意义上。“,”将注意力隔断之后,信息接收者在逗号之后重新建立了注意焦点,这样便出现了两个注意焦点,第一个焦点落在先行词上,第二个焦点落在从句上,两个焦点处于同等地位。这反映在意义功能上自然就只是第二个注意焦点对第一个注意焦点的补充说明,不具备次范畴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很难识别出口语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原因(口语中停顿是区分两类从句的唯一手段,但这种手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书写的产物。而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没有逗号的阻隔,注意力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也就是说, “,”是一个外来异物。
如(3): The most common etiology was a dental infection, which was seen in 7 of the 11 patients (64%).(2010:COCA)
在这个句子中,先行词这个注意焦点“a dental infection”与从句之间出现了逗号“,”,且没有谓语成分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接受者在处理信息时,根据就近附着原则将从句“which was seen in 7 of the 11 patients (64%)”附着在逗号“,”之上,随后发现这样的附着关系并不成立,注意力中断。受“,”阻隔,“a dental infection”与从句被分开。逗号“,”就像是一道障碍,信息流在遇到逗号“,”时,受到干扰,注意力中断,而后越过逗号“,”之后,信息接受者头脑中重新建立了新的注意焦点,这样,后一个焦点“which was seen in 7 of the 11 patients (64%)”就构成了对前一个注意焦点“a dental infection”的补充说明,如图(Ⅵ)所示:
图(Ⅵ)
2.逗号“,”——信息组织者的表达需要
从信息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其关注焦点的变化路径与信息接收者不尽相同。与信息接收者相反,在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都是信息组织者的注意焦点所在。
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信息组织者的注意焦点一开始就落在了从句所表达的范畴上,从句是其表达内容。但是在表达过程中,信息组织者首先表达先行词,假定信息接收者与自己一样具有相同的注意焦点,但随后发现其表达是一个大范畴,信息接收者无法定位自己的表达内容,因而在已有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这就是从句。这样,从句对先行词就起到了缩小表达范畴的需要,实现了次范畴化,信息组织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注意焦点传达给了信息接收者。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信息组织者具有两个注意焦点,一个落在先行词之上,另一个在从句之上。先行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定指,没有变量。信息组织者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第一个注意焦点(先行词)之后,成功定位了信息接收者的注意焦点;信息组织者紧接着表达第二个注意焦点(从句)。两个注意焦点地位相等,信息量相同。在口语中,两个注意焦点之间以停顿的方式隔开,反映到书面语中就是逗号“,”的形式。
四、结语
语言是人认知能力心理表征的最重要形式,是基于人对客观现实主观范畴化表达的需要,实质上就是对意义的传达和接收的需要。从认知识解的角度来看,信息组织者注意焦点的转移和变化的表达需要是产生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深层认知差异。而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看,限制性定语从句只有一个注意焦点,落在先行词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受逗号“,”干扰,出现两个注意焦点,分别落在先行词和从句之上,这是信息组织者基于信息接收者理解自己表达意图的创造。
回到语言的形式上来看,“…that…”与…,which…”本就不是同一语言现象。限制性定语从句中有“…which…”这一结构,是这种结构的相似从形式上将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联系在一起。因其结构上的相似将其联系在一起其实是语言现象反过来控制了使用者思维的结果。
注释:
①Frazier&Fodor 认为,人们在处理句子信息时,总是宁愿将新出现的信息附着在最近出现的信息之上(Whatever possible, we prefer to attach new items to the current constituent)
参考文献
[1]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7(1):37.
[2] Littlemore J.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2nd.Palgrave Macmillan,2009:14.
[3] 杨彩梅.界定关系从句限制性-非限制性句法区别的形式手段[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43(6):815.
[4] 王莉.英语两类定语从句区别的次范畴化解释[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7(4):61-64.
[5] 李卫清.试析图形-背景理论在复句英译中的运用.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3):136-140.
[6] 邵军航,余素青.认知语言学的经验关、注意观、凸显关及其一致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3(3):124-130.
[7] 余玲丽.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7):56-59.
[8]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
[责任编辑、校对:李琳]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彭玉芬(1991-),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现代外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33(2016)04-0051-04
Contribution by Comma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PENGYu-fe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Abstract: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re two linguistic phenomena easy to be confused.An in-depth exploration into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ould help remove this confusion fundamentally,and explain different meanings and functions expressed by them,thus providing a brand-new perspective for teaching and on learning attributive clauses.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construal differences,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parse real attributive clauses into constituents,which then would be analyzed from the information receiver's point of view to get to the information speaker's cognitive process.
Key words: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cognitive construal ways;comma ",";attention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