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反思

2016-07-27李燕伟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倾斜角斜率教学反思

李燕伟

【摘 要】展示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 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课的讲解过程,然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这次课的得失,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直线 倾斜角 斜率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07-0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 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开始。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坐标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的基础。本课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本节在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方式上,加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概念与结论的过程教学。在斜率概念得出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迁移。其中,两点的斜率公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分类、合作、推导能力。本节课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遵循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新得,练有所获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体验,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实录

探究一:直线的倾斜角

用跷跷板视频观看有关倾斜的实体,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倾斜,并从视频中抽象出以下问题。

问题1.1:经过点P可作多少条直线?

问题1.2:如果你要定出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3)你在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何?你愿意分享,学会求助,敢于发言了吗?

三、教学反思

(一)数学情景的创设

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发展告诉我们,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新课标教材编写立足学生的现实情境、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问题—情境”设计。问题立足情境,激活思维,追问又使情境具有了自我生长的活力,学会新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本课通过:(1)跷跷板视频的观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生活中的倾斜,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倾斜角的好奇心和兴趣。(2)操作1、操作2的设计让抽象的数学结论过程化、生活化。(3)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新得,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需求。通过这三个情景的创设非常巧妙地弱化了数学概念教学的抽象性。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独特地思考,激发他们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我们的课堂效果才能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焕然一新。

(二)数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发展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数学教材有明显的特点:(1)数学知识系统性强。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系统的知识分散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习时期。(2)数学教材结构比较隐蔽。数学教材有明暗两条线,明线就是数学知识,暗线指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品质等。本课关注几个方面:(1)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表达能力。(3)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并潜移默化到教学中。(4)练习1、练习2、练习3的设置及时巩固新知。本课通过以上的意图和设计,让三个探究融为一体,层层递进。本课做到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以实现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三者和谐,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三)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高效组织

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高效组织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他们都需要正确地解读课标下的教学与学习要求。课标教材体现“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要求。强调:(1)数学活动。(2)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过程。(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基础、学习潜能和最近发展区,在恰当的时间把恰当的问题和探究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讨论、操作和归纳总结。学生通过个体、小组、群体的主动参与和交流,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也优化了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学生只习惯于听老师讲,抄老师的笔记,解题要老师帮读题、点思路。课标下,学生在课堂中要做到:(1)学会合作的学习。(2)勤于思考问题的学习。(3)乐于动手实践的学习。(4)勇于探究的学习。(5)敢于彰显个性的学习。学生通过参与—感知—模仿—内化—运用—创新,逐步提高自己的主动参与能力。

(四)数学课堂教师的语言要求

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数学教师语言要求:(1)准确性。(2)生成性。(3)连续性。(4)幽默性。数学课堂上语言的生成可以通过讲故事,借用俗语、诗词,拟人,打比方,学科渗透,迁移发挥。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很多生成性因素,是老师上课前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恰巧可能成为课堂上的亮点。堂课就是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设计成一篇文章,设计好它的开头,发展和结尾。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热点、活点、趣点,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引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教师形象生动、逻辑严密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起促进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本课对教材资源的创造开发之处:(1)引进生活中的资源玩跷跷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进动手操作实验用课本摆斜坡,以学生的活动经历和经验来促进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3)引进几何画板的使用,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结论形象、直观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身边的数学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数学活力的课堂。教师也要学习如何将计算机与新课程进行整合,恰当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教学的服务。教师借用各种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倾斜角斜率教学反思
巧甩直线斜率公式解数学题
情境驱动下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导数几何意义的深层次应用
2011年高考山东卷.理22(Ⅰ)别解
直线问题的错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