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科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①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16-07-21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叶军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叶军
管理学科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①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叶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管理人才,已成为天津市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先阐述了国际化、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化、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并以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
管理学科 国际化 高素质 物流管理
伴随着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天津市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人才,强调要求具备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创新能力。但是,从目前社会整体来看,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化运作的现代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相对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天津市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禁锢。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满足滨海新区进一步改革与开放需求为目标,构建新型物流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1 国际化、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获取知识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必要的训练和实践等环节衍变成能力;最后,将这些通过学习和技能培训掌握的能力,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人的素养和品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物流管理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1多重素质的集合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素质。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应具备的四大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科学素质。作为一名现代管理者要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三是文化素质。要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底蕴,并且能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做到有效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充实丰富自己。四是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智力要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要素。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得起胜利和挫折、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以及个人荣辱的变迁等。
1.2博专融合的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知识结构。一是广博的知识结构。作为21世纪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科技发展动态、趋向及自然、环境、生态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深谙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史,或者崛起的原因和条件等。二是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既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又熟悉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物流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既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又初步掌握应用辩证分析、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动态与静态及模型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三是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首先要通识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应熟练掌握2~3项物流管理企业需要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做到通能拓宽面、专能突破点。
1.3多方面能力的叠加
未来社会经济管理者之间的竞争不单是知识储备的竞争,更是管理者综合实力的抗衡。因此,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特长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具体如下:一是管理的协调能力。物流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通过“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经济与经营活动,形成良好的合作团队,促使生产经营过程的协调。二是创新能力。由于从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到销售网络与体系的构建,甚至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诸方面无不渗透着创新的烙印,创新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三是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要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交往能力,且既懂企业管理又有全球意识的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素质。
2 国际化、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物流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都是采用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化课程体系。本文在遵循这一人才培养体系大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内部的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强调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综合性、目的性和柔性化。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各个模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2.1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完成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也是目前我们提倡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类的课程、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和公共外语等。
2.2 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近几十年来,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十分明显,科学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取得突破。基于学科的这一发展趋势,构建了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横向创新课程体系。换言之,一方面,通过课程的整合实施创新品质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专业技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问题。力争使培养出的管理学科的人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顽强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等;另一方面,依托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增设综合性的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完成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解决专业人才“技能上狭窄”的问题;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解决专业人才“狭窄于技能”的问题。
2.3系统的教学实践体系
强调体验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主要强调依托实习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并通过各类模拟训练,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
2.4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动态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教育资源,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动态。通过聘请国外大学知名教授、国内外著名财团董事长集中授课,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事例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原有课程体系整体分为三大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于滨海新区对国际化、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对每一模块做了相应的整合,形成了新型课程体系。
3.1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
主要课程包括:政治理论类、高等数学类、体育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学院的外语教学没有和其他学院一样,放入公共基础课模块。为实现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其放入到了专业基础课模块。为增进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历史、政治和文化的了解,增开了中日文写作、高级综合日语(以日本政治、文化和历史为主体)。
3.2调整专业基础课模块中的外语课时比例
为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我们适当加大了日语课程教学的学时比例。由于学生全部是零起点学习日语,所以,第一年学生在学好公共必修课的前提下,主要是进行语言的学习。而且充分借助国外教育资源,聘请外教授课,提高授课的质量。另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我们充分借助学院的教育资源,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学院内部统筹,提供在工商管理系旁听英语课程的机会。
3.3强化了专业基础课程
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的基础上,逐步演绎分离出来的涵盖技术、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新兴学科。所以,关于这部分的研究我们大体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借鉴国外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突出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大体包括:经济学学科、管理学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和一些部门经济学的课程。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间的交融与融合。在综合国内外同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开设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运筹学、物流信息系统等基本能力培养、素养培养的课程。
3.4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了学科前沿讲座
例如增设的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是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而在国外同专业里普遍开设的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各类矿难、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这里面固然有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企业高管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只看重企业的经济责任,而从内心深处漠视作为企业公民这一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慈善责任等。我们期望通过这类课程的设置,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能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当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能够在最高理想和最低道德底线间,选择一个可行的社会行为。
3.5构建了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此课程体系中构建了涵盖“《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指导Ⅰ》——《专业指导Ⅱ》”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讲,《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学习的入门阶段,主要讲授文献查找、论文撰写基础(如确定题目、数据收集)、看待企业及经济社会的方式等,使学生逐渐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三年级《专业指导Ⅰ》,其授课方式主要为社会调查,由学生自我设定选题,任课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修正。每一个调研小组以演讲的方式进行发表,并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团共同进行质疑,学科成绩的构成为教师的打分和学生评审团打分各占50%,方式非常的灵活实用。四年级的《专业指导Ⅱ》,基于前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基础,特别是三年级时的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并经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协商共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全部学生分别由教研室的相关老师指导,最后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4 结语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本专业已有的10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签约率在70%左右。应该说,“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由于学生既拥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获得用人单位的广范认可;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获得提升。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各类大学生课外竞赛中纷纷获得佳绩,几年来取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创新实践竞赛的二等奖,获得国家级、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多项,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占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以上。应该说,通过改革与创新,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1]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5).
[2]徐明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新探索——“3P”教学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3]刘英,高广君,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1(1).
F404.1
A
2096-0298(2016)08(b)-182-02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2016年“双语”精品课建设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叶军(1962-),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领域的教育与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