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经济一体化推进路径的选择研究①

2016-07-21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社科部李光泉

中国商论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业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社科部 李光泉

城乡经济一体化推进路径的选择研究①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社科部李光泉

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在错综复杂的城乡关系中,我们看到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直面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采用有效的策略和途径,加速农村建设进程。并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引领下,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经济发展 路径

城乡关系对立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整体的提升,我国制定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并将其置于“五个统筹”的首位。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理念和观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重点消除和解决城乡的“二元结构”,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协调城乡关系,解决城乡难题,全面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1 城乡对立和融合理论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包括城乡对立理论和城乡融合理论,其中城乡对立理论是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人类产生之初并没有城乡关系之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分工的出现,城市应运而生,撕裂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原始纽带,加深了社会矛盾,城乡关系出现对立,逐渐呈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分化。城乡融合理论是在剖析城乡对立的根源之后,立足于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提出城乡关系必将由分离逐步走向融合,城市和乡村的优劣互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这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这个科学的阐释可以引导我们进行城乡一体化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城乡统筹,以城市拉动农村,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现代化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的过程中,引入高素质农民,使农业生产更为专业化和商品化。同时,城镇化进程还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从农村生态、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协调、发展与绿色的城乡融合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2有助于深化城乡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要用科学、辩证、发展的眼光,分析现实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给予农村更多的优惠和帮扶政策,为城乡居民统筹提供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平台,从而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和谐城乡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1.3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和战略全局发展态势。因此,要转变城乡二元的状态,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农民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 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2.1农业基础仍处于薄弱的劣势状态

我国的农业基础历经长期的发展进程,仍旧处于薄弱的劣势状态,这与历史问题有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对落后,使得农业基础建设中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无法实现,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经济作物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与利用。同时,由于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不够充分,使农产品的流通率较低,存在流通过程繁复、农产品市场监督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还处于较为严峻的态势,不时出现农产品的收益值低于生产成本的情况。

2.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也呈现出落后状态,特别是交通环境不够通畅,农产品的对外流通受阻。同时,农村的社会性事业发展明显不足,农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接受程度较低,农村的养老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教育问题也存在设施落后、理念落伍、环境较差和素质较低等问题。

2.3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引发社会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引发了社会性问题,如农村劳动力短缺,出现抛荒弃耕的现象,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秩序遭遇威胁、污染、治安、交通和留守儿童等问题。

3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

3.1健全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优惠制度

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逐渐消融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需要在做好城镇对乡村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增强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推行农业支持保护优惠制度。

3.1.1对原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原有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捆绑于土地之上,农民由此也与城镇居民相隔离,这就在制度和资源上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平等。在现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突破城乡之间的樊篱,彻底改革城乡户籍制度。从法律政策方面入手,完善户籍立法制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为标准,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公民的公平权益,从而使全体公民在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得到更为平等的待遇,借助法律的指引、预测和强制功能,更好地保障农民的权益,真正实现户籍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

3.1.2从农村土地入手,对农村土地制度实施深化改革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保障农民的权益,要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减少强制性征地的范畴,必须在土地使用者同意和补偿金到位的基础上,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征收;要保障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根据承包地的格局,给予农民一定年限的承包权,获得对该土地进行自由使用的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农民成为土地交易的主体,而政府则可以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支持,国家可以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新型农用地转用制度,使一些具有非公共用途的土地征收退出农业土地统一征收体系,对农民土地实施同地同价的公正补偿。

3.1.3对农村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深化改革

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严重迟滞,许多农民对此都较为陌生,它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改进完善,特别是要解决农村金融迟滞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资金运作方式,并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一是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经济发展进程中,对金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且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吸引民间资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刺激农民消费。二是创建新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要由政府提供金融支持,而且还要融入商业金融、民间金融等形式,构建农业保险公司和担保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补偿和担保,提升农业经济的抗灾能力。三是完善相关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确保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体制,作为资金链断裂或投资失败的后盾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的损失。

3.2加速区域小城镇化的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部分区域小城镇化的进程,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3.2.1取消人口转移限制,推进区域小城镇建设

根据国情,推行区域小城镇化建设。取消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限制,选择留在农村的农民可以拥有足够稳定的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并显著提高农业产量;选择进入城镇的农民,则会融入城镇的生产和生活,身份由乡村人转变为城镇人,积极拉动内需消费。

在区域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域。使小城镇发挥出其辐射功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小城镇经济,可以选取特色农产品作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链,创建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产业,以达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3.2.2统筹规划和安置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要做好农民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构建新型的城乡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之中,要改革原有的户籍制度,它不仅阻断了农村人口身份的转变,还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收入起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以法律为依据,为农民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技术支撑,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伤保险、加班补偿、法定休假等福利待遇。由于在城市流动的农民工,存在社会保障跨地域接续困难的问题,我国还需要用具体的法律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规范,避免农民工社会保障出现“真空”状态和落实不力的现象。

3.2.3注重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扭转原有的“污染与治理”的经验思维,注重城镇化过程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特别是对高污染产业的位置和排污、净化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三废”污染进行妥善的处理。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3完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

3.3.1推广和构建“省管县”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市管县的体制不利于快速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现状。要从城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减少行政层级的思想为主导,实施“省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可以在扩大县的自主权的前提下,增加行政管理效能,提高行政运转效率。

3.3.2完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大力扶持农村电网建设,对现有的农村老化电力设施进行排查,更换大容量的线路等,并对农村交通网,例如:公路、水路、桥梁、村村通、通讯、网络等进行建设和加大维护力度。

3.3.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水平,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加强乡村医护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农村居民“病有所医”。

3.3.4推进和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

对农村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设立教育专项资金。全面壮大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力量,提升农村师资队伍素养,加强农村教学设施的基础建设和日常维护。

总之,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消除对立,促进融合,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求适宜的路径。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为原则,使得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科学化转变、生活观念的时代化转变、思想意识的现代化转变和环境卫生的绿色化转变,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1]齐鹏.论建国以来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经验[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杨小军.建国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基本经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杨剑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崔凤.新疆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5]宋何.信阳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发展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F292

A

2096-0298(2016)08(b)-147-02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城镇化道路选择与城镇形态发展研究》(132400411183)。

李光泉(1980-),男,汉族,山东齐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