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①

2016-07-2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体育部吕和武

中国商论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生态化苏州市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体育部 吕和武

苏州市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①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体育部吕和武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深入研究苏州体育发展现状和转型机遇的基础上,探讨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路径,提出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的点、线、面。点——园林与湖泊,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支撑点;线——宁、苏、沪、杭打造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面——城市精明增长拓展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覆盖面。以此促进苏州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加速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文明 苏州 体育旅游生态化 国际体育城市 城市精明增长

“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时间紧迫和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叠,需要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江苏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确立“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为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规划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发展、持续繁荣”的发展理念[1]。体育作为这一转变时期最为活跃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兴盛和发展,同时也亟须与时俱进转变其发展方式,反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就是遵循体育发展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体育需求,并使体育成为获取更高级需求的手段,进而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能够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为,体育同宗教和艺术一样同属精神上的无上追求,如果应用得当,一定会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1 体育生态化的内涵

体育生态化就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

体育生态化发展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一种高级形式。所谓体育发展方式就是指:确保满足社会体育需求的这一过程得以持续的方法与机制[3]。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时期,这一转变反映了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审视[4]。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理念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从自然与社会环境两个维度对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进行全面的审视,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体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精神上是一致的,殊途同归。强调体育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注重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共生,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

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前哨站,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要把体育相关各项工作有机串联形成体系,要体现民生工程特征,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归根到底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体育旅游生态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以人为本和惠及民生上。

2 苏州体育发展现状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基础

2.1苏州体育发展现状

苏州始终走在全国地级市的前列,体育也是展现苏州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竞技体育方面,2014年苏州完美地举办了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成为中国首个举办该赛事的地级市。在第18届江苏省运会上,苏州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均首次位居全省第一。体育产业方面,《2014年苏州市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全市共有3052家涉及经营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相关从业人员为15.83万名。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为6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全民健身方面,2014年苏州市首届市民健身运动会参与人次达到近60万。“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率已达98%,并配有电子地图。其中,姑苏区、园区、吴中区、张家港、太仓、常熟申报社区的建成率都高达100%,相城区和高新区建成率达到了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全省领先,截至2014年底,苏州市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7750人,部分街道配备了专职体育工作人员。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共有体育场地16086个,场地面积2856.44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场55个,田径场103个,体育馆50个,游泳馆129个。按照2013年底全市总人口1057.87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5.2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

2.2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基础

《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出,到2020年,苏州市要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策略是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顶层设计,2015年1月19日在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长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策略。苏州要坚持走生态优先,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路线。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制定《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实施细则,深入开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工程”、“两河一江”、“两山一镇”等一系列决策性的“顶层设计”。虽然制定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并非与体育直接相关,但是,体育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隐喻”,现实世界的社会精神、法则以及个体的社会身份等都会投射、反映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在体育世界内得以实现。苏州的社会形态发展已经适宜体育形态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苏州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体育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异军突起,甚至可以以点带面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苏州群众体育需求是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内驱力,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体育虽然有益于健康,与生存联系紧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体育属于第三层次即发展的层次。可以说,体育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我们曾经生活在物质需求超越精神需求的时代,但苏州已经实现了这两者的反向超越。由原来的后发外生性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早发内生型的发展方式。即体育需求源自于自身内部因素不断成熟的结果[1]。

苏州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区位优势是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底层基础,2014年苏州GDP为13015.7亿元,高居全国第六位,全市体育消费总额为75.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增长14.1%,上升为712元。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成功举办,说明苏州有能力承办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使整个城市增值。苏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续建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改造运河体育主题公园,加快建设市民健身步道等工程为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底层基础。苏州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协调地合为一体。苏州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载体,利用宁沪杭“金三角”区位优势,激发市场活力,构筑开放型生态经济新格局的指导思想[5]。

3 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

3.1园林与湖泊,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支撑点

园林与湖泊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苏州大地上。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发展运动休闲和生态旅游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支撑点。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更是游人慕名追求的东方审美。苏州园林虽星罗棋布的分布于苏州,但苏州古城区内云集了众多的经典园林,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对于开展徒步旅游十分有利。另外,苏州园林十分注重宅园“风水”,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这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这对于践行和传播生态体育,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大有裨益。

如果说园林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域,那湖泊可谓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全局,因为苏州被称为“百湖之城”“东方威尼斯”,湖泊遍布于苏州的各个角落。2014年 “苏州湾黄金海岸旅游区(太湖)”、“阳澄湖半岛休闲之旅”、“骑游吴江”3个项目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围绕着苏州的湖泊所形成的水文化,有助于我们找出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康庄大道。2002年“环太湖体育圈”筹划建设,打破了行政区划,依托太湖开发了集体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体育发展形式。此举收益颇多,亦成为太湖流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以“环太湖体育圈”为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成功案例,苏州可以大力开发为以骑行、休闲旅游为主的阳澄湖,以马拉松、龙舟为主的金鸡湖,以水上运动为主的独墅湖等湖泊发展生态体育。苏州借助“湖泊”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体育,树立全局意识,形成项目特色,创造体育品牌,并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层次发展。

3.2宁、苏、沪、杭打造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

苏州地处长三角的腹地,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利用此优势锻造苏州国际体育城市的地位,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体育城市是城市化发展迈向更高精神追求和境界的必然产物。国际体育城市的建设也是实现体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已经步入国际体育城市的行列。我国的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城市正大踏步地向国际体育城市迈进。宁、苏、沪、杭是长三角地区最具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2014年南京成功举办青奥会,2015年苏州成功举办世乒赛,2015年上海举办大型国际级赛事约60次,杭州将举办2022年亚运会,可见宁、苏、沪、杭都具有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和浓厚的体育文化。另外,2003 《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提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为推进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推波助澜,也为打造宁、苏、沪、杭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提供了成功的范本。这一切足以证明打造宁、苏、沪、杭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打造宁、苏、沪、杭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会统领苏体育发展的长远整体规划,更加明确苏州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大幅提升苏州体育的影响力。苏州可以借助此区位优势培育苏州特色的体育生态。统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兼顾建设城市品牌运动队伍与承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扩大苏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出具有苏州特色的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道路。

3.3城市精明增长拓展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覆盖面

精明增长是旨在促进地方归属感、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成本和利益公平分布的社区规划、社区设计、社区开发和社区复兴。通过提供多种交通方式、多种就业、多样住宅,精明增长能够促进近期和远期的生态完整性、提高生活质量[6]。精明增长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速度、对自然环境的迫害。苏州是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以精明增长机制为中心,融入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理念,改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建成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城市,为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所永续利用。2014年《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表明,到2020划定全市陆域国土面积的15.3%为限制开发区域,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经济布局集中,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开发秩序规范,不同开发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大致均等,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发展[7]。通过本意见可见,苏州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实现了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精明增长”理论的真谛。精明增长是城市建设的先进观念和思维方式,统筹兼顾自然是重中之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兼顾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理念,更意味体育发展的变革,精明增长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更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是建设生态城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落实和细化。

4 结语

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走向。本文应用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借鉴生态文化的思想,将体育学与生态学等学科高度渗透与融合,探索属于苏州的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苏州市体育欲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必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确定合理的目标来协调体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性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借助区位优势将成功的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道路辐射至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为苏州乃至全国体育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EB/OL].http://www.suzhou. gov.cn.

[2]吕和武.城市社区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策略探析[J].运动,2013 (16).

[3]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4]陈玉忠.建设体育生态城市,实现上海体育“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体育科研,2011(2).

[5]辜德宏.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向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

[6]刘克华.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D].南京大学,2010.

[7]苏州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的通知[EB/ OL].http://www.zfxxgk.suzhou.gov.cn.

F592.7

A

2096-0298(2016)08(b)-081-03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重点科研项目:苏州市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ky-xjz404)。

吕和武(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城市体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化苏州市苏州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