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6-07-21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赵志勇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赵志勇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赵志勇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发展模式。绿色金融在我国虽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若干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绿色金融,分析绿色金融的典型代表将其在发展中的问题具体化,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 环境保护 转型发展
绿色金融是绿色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物,它将金融产业、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有效的结合,在发展金融产业的同时追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绿色金融主要以实施绿色金融产品为主要手段,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引导,有利于利用绿色金融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了金融业自身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避免了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机制,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1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1.1绿色金融快速扩张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4213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而且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数更是高达132536个。其他保险行业、基金公司的数量也是呈现了快速的增长。这些绿色金融机构数量得到了如此快速的增长,透露出我国社会经济对绿色金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企业开始加入到了绿色产业发展中来,涵盖了食品、医疗、日常用品等多个行业,另外,一些原有的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也开始逐步地向节能减排进行改进,这些企业想要获得发展,就会需求更多的资金,也就使得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1.2绿色金融业管理水平提高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且伴随着信息沟通的迅速,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送也更为方便,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公司治理营利能力也显著提高。企业在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誉也逐渐提高,在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流程逐渐放宽,例如,信贷流程具备一系列的贷前贷后管理于一体的能够及时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流程。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风险导向的信贷措施应用在其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保障,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的形成促进绿色金融管理水平的提高。
1.3我国绿色金融具备本土经营优势
尽管国际绿色金融的发展较早,有助于我国向国际绿色金融学习,但国际绿色金融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例如,我国绿色金融在适应性方面存在明显的本土优势,因为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更适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实施,而在执行绿色金融的过程中,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执行能力更强,本土优势的发挥更强,在结合经济和产业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在与政府的沟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适应性方面具有的优势,可以帮助我国绿色金融的稳步实施。同时,我国绿色金融的实施又能促进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过程中获得更多信息,制定出适合国内现状的政策,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直接借鉴国外政策引发的不适应等种种弊端,同时,在遇到环保政策模糊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等情况而制约绿色金融发展时,需要及时有效地与地方政府部门展开沟通,提出制约问题,避免我国金融机构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借助本土优势促进绿色金融机构的发展。
2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绿色金融的区域发展差异大,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先驱主要有北京、上海、广州这几个城市,因其经济发展一直力求与世界同步,所以对于绿色金融的政策的实施,政府、企业都开始对绿色产业发展进行了关注,期望通过绿色金融的实施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中西部很多落后地区,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忽视了粗犷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忽略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若中西部地区现在不改变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未来将需要大量资金从事环境治理工作,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2.2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形成制约关系
我国绿色金融的实施涉及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这三个主体方。在发展绿色金融的时间上面,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的方式督促我国的金融机构能够开辟一些有助于发展绿色金融的相关业务,同时也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向发展绿色产业的企业宣传相关的绿色金融业务,从而促使其发展绿色金融。但是由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却形成了制约关系,本文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由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政府制定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是为了能够获取利润收益,而企业是为了能够完成政府部门相关要求,并且节能减排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取更多利润。
其次,由于在发展绿色金融之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所获得的收益时间不同。由于绿色金融信贷产品的推出,企业在获得绿色贷款之后,再投入生产中去,并不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收益,那么就很可能出现拖延还贷时间等,那么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时间越长,所带来的风险愈大,所以金融机构不会主动地为企业介绍或推荐绿色金融产品;而大多数企业也只是为了能够完成政府任务,不得不去向绿色产业转变,而且大多数企业都是在企业资金存在问题的时候,才会寻求绿色信贷产品的“帮助”;但是一旦出现了企业获得信贷困难,那么就会导致政府没有办法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所以,三者利益会受到冲突,从而形成制约关系。
2.3 绿色金融信息沟通不畅
绿色金融在金融信息沟通领域不足,因为包含的环保和金融两个大类,每个领域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和复杂程度均可见一斑。所以首先环保机构和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不同的,这样他们所持有的企业信息在量上、结构上和对信息的分析理解上会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对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不能做到全面的记录。进而会出现虽然在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环保部门与银行监管和授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但是在我国很多地方依旧没有构建较为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以至于很多信息得不到快速有效地传送。这样会使得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大,比如银行在信息不清楚和不完整的情况下很难做出判断,使得一些严重违反环境法的企业依然可以从银行获取贷款,以致银行需要承担更多的信贷风险,那么就会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不愿去承担这些信贷风险,那么环境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3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
3.1政府应当实行差别化管理
面对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政府在管理方面可以实施先发展后带动的基本措施。在管理东部地区的时候应先考虑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而在考虑西部地区发展的时候可以考虑发挥后发优势,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趋利避害。西部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这样的发展成本实在太高。那么,首先在引进外资方面,东部地区在引进外资时,应尽可能地拒绝污染企业的资金,而西部地区虽然发展程度低、资金缺乏,但是也要对外资有所选择。其次,在工业化方面,西部地区不可能不发展工业,没有工业做支撑的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西部地区的工业可以走园区化发展的道路,将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内,并且在工业园区内设置绿色标准,这种集中式的发展会降低推行绿色金融的成本,合理有效地将区域差异缩减到最小。
3.2改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首先,金融机构和企业都要加强员工对于金融业务、企业业务、环保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环保意识,深切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其次,金融机构也要对企业进行实时的观察,甚至可以在企业设置一些特殊的办事处,这样不仅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公成本,还可以对项目起到很好的保密效果。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对企业的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以此确保每一笔资金确实利用在绿色环保项目上,这样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出现信用风险问题,同时企业也要具有绿色环保意识,以金融机构的绿色环保标准来发展生产。
(1)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首先,政府需要从长远利益进行考虑,对于那些绿色环保产业要加大优惠政策,就可以对那些能够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银行等机构提供绿色信贷等政策税收补助等,以此来鼓励金融机构能够加入到绿色环保产业支持中来。其次,金融机构也要将那些具有绿色环保产业的企业作为重大项目,和企业一起向政府提出援助请求,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而且可以使金融机构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用来增加对中小企业投融资规模建设。
(2)政府与企业之间。绿色生产不仅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知名度,成为企业的隐形价值,而且有益于人们生产环境的改变。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生产,通过环保教育等途径,向企业经营者讲解绿色环保生产的重要性,并且以融资宽限、减免税收等方式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其次,对于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要给予定期整改,限制他们在融资等方面的资金获取渠道,甚至可以取缔那些不符合规定的企业。
3.3制定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充实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经济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或条例,强化对绿色化产业进行相应的政策引导,强化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而且要对绿色环保产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建立强力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其次,要对绿色金融进行量化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以政府、公众、金融机构联合制定量化评判标准。这样就能够确保所制定的定量化评判标准能够符合多层次的利益,最大程度做到公平化。最后,也要具体落实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如在信贷操作上可规定: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时,需要将绿色环保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对象,然后金融机构银行可以利用绿色化系数来确定贷款限额,以此来鼓励企业向绿色环保行业进行转型发展。
[1]柴青宇.以低碳金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陈柳钦.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杠杆[J].实事求是,2010(05).
[3]陈永圣.绿色信贷管理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F832
A
2096-0298(2016)08(b)-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