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6-07-19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旁路球囊下肢

杨 宽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观察

杨宽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动脉旁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21.34±3.46cm/s,平均血流速度5.28±0.67cm/s与对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肱指数0.85±0.15,跛行距离634.88±34.87m,皮肤温度32.68±3.4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优于动脉旁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安全。

【关键词】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动脉内壁硬化斑块朝向血管内增生、突起,伴随着斑块不断扩大以及继发性血栓的生成血管出现狭窄甚至闭塞,远端的血流也呈现了进行性减少甚至中断,导致下肢出现慢性或者急性缺血症状,表现出下肢发凉、麻木或者腿部肌肉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出现足部溃疡或者坏疽[1]。临床主要采取传统血管转流手术和腔内介入手术两种方案进行治疗,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性等优势,在临床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方案[2]。我院采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将在我院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均为2012年6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疗。观察组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73.64±4.82岁,病程7月~4年,平均病程1.15±0.37年;对照组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67~88岁,平均年龄72.43±4.93岁,病程10月~4年,平均病程1.21±0.42年。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患肢静息疼痛,肢体末端发凉、麻木和严重的间歇性跛行等体征,手术前经过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确诊病变部位。自愿参加临床研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除外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除外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除外伴有下肢坏疽患者,除外其他原因造成下肢动脉闭塞如房颤栓塞症等引发患者。

1.3干预方法①对照组:采取传统动脉旁路手术治疗,选择大隐静脉在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开展旁路的建立,根据情况选择解剖外旁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②观察组:采用腔内手术治疗方法,在DSA机器监控下开展,根据血管闭塞部位进行股动脉穿刺,血管造影显示患者病变范围、侧支循环情况,用0.035in或0.018in导丝自真腔经闭塞段血管进入球囊进行扩张,选择60~120mm、直径5~8mm球囊在髂、股动脉扩张,长度170mm,直径2.0~2.5mm球囊在膝下胫腓动脉扩张,压力设定6~12atm,持续时间50~180秒,扩张完成开展造影检查,管腔通畅无狭窄自导管进行药物灌注完成治疗,术后心电监护、吸氧,并行常规抗感染预防、抗血小板凝集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

1.4观察指标采用多普勒血流仪器测定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踝肱指数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8.0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对比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患者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变化(cm/s)

注:两组治疗后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均提高,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0.05)。观察组干预后上述指标同对照组比较,t=4.9692,5.3363,bP=0.0000,0.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及皮肤温度变化对比经治疗观察组踝肱指数,跛行距离,皮肤温度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患者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及皮肤温度变化

注: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及皮肤温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0.05)。观察组干预后上述指标同对照组比较,t=5.7712,57.3762,2.4222,bP=0.0000,0.0000,0.015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属于周围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吸烟、肥胖等均为高危因素,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患者表现出肢体发生缺血、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以及坏疽[3,4]。本病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是下肢动脉发生退行性改变的过程,血液血管中的纤维与脂质成分、炎症细胞和血管损伤出现的组织碎片发生堆积,引发了动脉管腔堵塞,血流不通畅,动脉壁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原始损伤破坏了动脉内膜正常形态与完整性,内膜受到病理性损伤后,这些纤维、脂质成分、炎症因子以及组织碎片等异物逐渐聚集到损伤内膜,发生浸润聚集,进而动脉内膜下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泡沫细胞,肌性成分也会出现增生性修复改变,同时在硬化斑块与代偿性增生变化影响病变的动脉管壁发生变硬失去了弹性,部分斑块和内膜下增多的泡沫细胞逐步突入动脉腔,正常血管丧失了形态,管腔出现了渐进性狭窄,一旦病情进展,狭窄的动脉范围扩大后血流流速受到影响,血流减慢,血液内有形成分容易粘附在病变受损粗糙内膜部位,进一步形成了血栓和栓塞,让狭窄的动脉加剧出现管腔的完全闭塞,远端组织失去了血流供应,病情进一步恶化[5,6]。

传统的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过抗血栓和抗凝等对症处理,但是该处理方式患者耐受性较差,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下肢血流的重建被认为是环节下肢动脉闭塞最为有效的方案,但是老年人群由于病情较为复杂,一般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对于较大风险的手术耐受能力较差,因此不建议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我院引进了腔内治疗,该方法属于微创手术,通过在患者硬化斑块部位使用球囊扩张作用,让其受到压迫发生破裂,产生了一定的缝隙,血流通过缝隙运行到肢体的远端,起到了再通效果,同时通过物理作用让动脉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受到机械力牵拉进而使得动脉管腔发生扩张,实现了血管重塑。我科在运用腔内治疗时总结了以下几点提升治疗效果,一方面是正确选择入路,实践中常选择对侧股动脉入路进行患侧腔内治疗;另一方面对于多发性长段闭塞病变处理,术中导管的导丝是否可以通过病变部位血管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特别是病变时间较长、血管闭塞较重患者,采用捻钻方法、内膜下成形等模式可以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三是对于球囊和支架选择,髂动脉病变可选择直径8mm,股、腘动脉病变可选择直径5mm,定为尽可能准确,支架的两端跨越病变段各约1cm放置,支架植入要进行球囊扩张维持支架形态;此外对于膝下多支动脉的处理,可以开通其中一支血管改善下肢远端血管的供血,膝下病变尽量采用球囊扩张,扩张的原则是由远及近逐步进行扩张。因此通过熟练的腔内治疗技术是提升血管重建成功率与维持通畅率的关键所在,也是保护医务人员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联系由于动脉旁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中华,杨晓冬,陈学东,等.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3):236-238.

2刘源,刘洋,曾伟,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2):247-251.

3蒋忠铭,徐清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 DSA 诊断与血管腔内治疗[J].江苏医药,2011,37(1):62-64.

4蔡志新,李晓强,尚斌.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5(2):90-93.

5王中华,庄百溪,陈学东.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3):2333-236.

6白云清,亓明.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35(6):578-582.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介入血管科455000

doi:10.3969/j.issn.1672-4860.2016.03.016

收稿日期:2016-4-2

猜你喜欢

旁路球囊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旁路放风效果理论计算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分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心脏康复对预后的影响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体外膜肺氧合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