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工笔画院的源与流
2016-07-18田丹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田丹(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建阳工笔画院的源与流
田丹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建阳工笔画院作为我国首家工笔画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追溯该画院发展历史,分析其内在动力、外源影响、生存现状,并就国有画院普遍存在的“自我边缘化”的状态,提出针对该画院的良性发展对策。
关键词:建阳工笔画院;生存现状;边缘化
建阳工笔画院作为我国首家工笔画院,成立于1991年。山奇水秀、地杰人灵的建阳古城,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受这方水土的滋养,建阳工笔画院历经29年风雨,已经成长为一个组织有序、成果丰硕的绘画社团。她的前身是当时的建阳县文化馆于1985年开办的工笔画培训班,1987年经过严格筛选,从百余位学员中选拔出绘画水平突出的40余人组建了工笔花鸟画专修班。学员们绝大部分是厂矿企业的青年职工,还有部分郊区的青年农民。1991年正式挂牌成立建阳工笔画院。多年来画院主要吸收、辅导各行各业的工笔画爱好者进行临写、创作,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各级美术展览等工作,成绩卓著。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展览中屡获大奖,广受赞誉,成为建阳文化对外的品牌和窗口,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切成绩源于建阳优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内缘发展的动力
(一)古城历史文化的深厚
南宋时期福建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闽北是福建文化最重要的中心区域,而建阳又正处于这一中心区域的核心。建阳(古称建安)是理学宗师朱熹讲学与长眠之地,朱熹的学说著作大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民间,雕版印刷术在朱子学说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建阳就是全国三大刻版中心之一,建本图书和建安版画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也一度成为百姓家中的寻常之物,促成了建阳人对图像特别的敏感与热爱。同时,建阳也是宋代著名书画家黄齐、惠崇的故乡,具有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黄齐的《风烟欲雨图》与宫廷绘画风格迥异,表现故乡五月梅雨季节的苍凉凄寂,被徽宗内廷视为珍品,载入中国第一画谱《宣和画谱》。僧人画家惠崇,能工擅写,其作多为故乡鸟禽风物,人称“惠崇小景”,深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赞许推崇。两位画家共同之处是热衷于表现自然造化。自古以来建阳习画之人颇多,闽北山区的秀丽景色、深厚的文化根基、纯朴古拙的民风民俗孕育了他们平淡天真的审美情趣与志趣高远的精神品格。而工笔画细腻的线条、清新的色彩恰到好处地将其承载。
(二)成员审美趣味的一致
作为民间群众艺术活动团体,工笔画院是业余爱好者的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和精神依托。画院的成员来自普通岗位,工人、教师居多,还有个别的个体经营者和农民。平凡岗位上周而复始的劳作与为养家糊口背负的压力需要健康渠道的倾吐与释放。而当他们来到画室、执笔画案的一刻,他们就成为了自我的主宰、精神的贵族。相对一致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审美趣味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共同性,使他们通过工笔画院这一纽带紧密联系。多年来,该画院在全国及省厅级展览中取得的卓越成绩,是来自平凡岗位上的画师们追求精神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又一次实现。这种正能量是该画院在这闽北小城多年来发展壮大的主要内动力。经济紧张,学员们买不起油画昂贵的画具,也承受不起大量的生宣纸练习写意,只有工笔画,一张熟宣容得下千笔万笔,也适合学员的工作、生活节奏。他们白天辛勤劳作,夜晚便来到画室,在画纸前继续耕耘属于自己的一方乐土。
二、外在力量的触发
(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会议通过决议提出为保护中国画、培养中国画画家而设立北京、上海两个中国画院。规定画院不仅要吸收学理水平较高的画家,也吸收些虽然学理水平不高但技法高超的民间画家。同时确定其纲领为“继承中国古典包括民间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并且使它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画院的具体任务是“繁荣中国画创作,培养中国画的专门人才,并对中国画作理论的探讨,及负责院外中国画创作的推动和辅导工作”。以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的成立为标志,此后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依托的国画院、画院等机构。形成了延伸至市、县,由政府办、地方主管部门办和民办等多层次的画院系统。建阳工笔画院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挂牌成立的。
(二)海西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要让精神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在‘海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精神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展现‘海西’本土文化特质。”[1]在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下,画院作者们为福建省和建阳市的形象建设和对外宣传做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90世界旅游日”书画作品展18位年轻人的60幅作品入选;1992年画院被列为福建省繁荣发展社会文化“芳草计划”示范点之一,成为建阳县的涉外旅游点。1993年建阳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1991—2005年画院画师们创作了300多幅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获奖作品50余件,金银铜奖20件。许多作品流传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丹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以及香港《文汇报》、美国《侨报》、菲律宾《商报》的介绍和赞誉。近十年更是广泛参与国家级展览,屡次入选。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福建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笔画院立足本土风物的创作思路,闽北山区浑厚深沉的文化之源,纯朴古拙的民风民俗以及为时代风云所驱动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吸引他们,并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画院将在政策的扶持下再创佳绩。
(三)交流活动的推动
由于建阳工笔画院的学员多非专业出身,又地处山区,为适应社会变迁与工笔画艺术发展的需要,开阔眼界、互帮互学,画院经常组织成员与本地或其他地区的绘画社团进行联络,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共同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即各种社团联合体。画院不定期组织成员与周边县市作者共同创作,先后举办了“建阳工笔画展”“福建省第四届工笔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建阳工笔画晋京展览10周年纪念画展”“建阳工笔画展览”“山海情—建阳·集美中国画展览”,并于2005年,作为南平市文化代表团美术展览重要组成部分赴澳大利亚奥尔伯里市展览,获得广泛好评。此外,画院常年参与艺术扶贫活动,深入乡镇,组织工笔画进校园,并参与高校讲学。院长胡迈儿为闽北唯一一所本科高校武夷学院特聘教授,每年定期到学院为艺术专业学生举办讲座,并参与毕业创作的指导工作。
三、画院生存现状
(一)成员构成
随着年代的推移,生活的变动,部分学员渐渐脱离了画院这个团体。发展到目前,比较稳定的成员总计16人,在编专职画师3人,其余均为兼职(包括中国美协会员3人,省美协5人,南平市美协4人)。其中男会员7人,女会员9人;45-55岁7人,35-45岁7人,35岁以下2人,如表1。
表1 建阳工笔画院现有成员构成表
(二)风格流派
“田园风格”是建阳工笔画院每位画师和外界认可的对画院总体风格的定位。画院以花鸟创作为主,借鉴西画,打破院体绘画工笔花卉折枝构图,用更大的热忱描绘举目可见、俯首可拾的山野风物。烟叶、水稻、松针;玉米、柿子、南瓜;牛蛙、鹌鹑、番鸭;纸伞、水车、石磨……一切都那么温暖熟悉,田园气息令人陶醉,如图1、图2。西画的构图和色彩的引入使这些作品没有刻意求工的板滞,已非一般意义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他们是融汇在中西基础上,处于文人画与民间画边缘的艺术,吸收民间艺术精华、弘扬传统工笔画技法,把“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融合的恰到好处。
自2015年至今,建阳工笔画院出版三本画册,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画院画师们绘画技能的地道、创作语言的丰富、作品格调的提升。科班教育给予我们的只是观察和思考的方法,画技和格调的提升更多有赖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对生活的用心体悟和新技法的不断尝试。颜成彪的作品《绽放》,满池白莲中穿插稻穗的画面,并不仅仅是为了线面穿插的布局需要,而是在生活中捕捉到了真实而特有的画面。乡下的荷塘在准备改种水稻时先要锄掉荷花,但由于荷花根须扎在水底泥中,难免残留一部分,继续绽放于稻田谷穗之中,展现了特有的美感。莲花高雅圣洁,象征情操高洁的文人雅士;稻穗饱满亲切,联想到质朴敦厚的农民,二者的结合在真实再现中传达了作者对“美”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泥腿子”出身的画师们追求艺术梦想的内心写照。画面中大胆用山水画的皴擦技法表现荷叶的肌理纹路,加强了荷花的润洁与荷叶苍老枯败的对比,如图3。范朝红的《春语》系列作品构成感极强,芭蕉、辛夷、小鸟构成画面,点线面穿插布局恰到好处,色彩雅丽、层次丰富,画中小鸟如跳跃的音符,激活了画面,增强了对比,更契合了主题。作品成功运用多遍“洗”的技法,营造出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灰色调,画面虚实相生、通透空灵,观众仿佛在隔着轻纱、摒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窥探这初春清晨的美好,生怕打扰到这群窃窃私语的小生灵,如图4。
图1 《窗》93×172cm胡迈儿
图2 《老墙头》63×130cm刘德书
图3 《绽放》115×191cm颜成彪
图4 《春语二》97×192cm范朝红
(三)运作情况
目前在国内,即使实力雄厚的一些画院,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求生存上,而在推动创作、繁荣学术、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显得力度不够,成绩也说不上显著。展示画院整体实力的学术、创作活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放弃崇高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只求名利、不择手段终年混迹于市场的风气在画家队伍中则有弥漫之势。对比大中型画院,建阳画院却是始终保持紧张严肃的创作氛围,教师们倾囊相授,学员们勤奋刻苦。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比,这种师徒传授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原始的、笨拙的、效率不高的,但却与中国画特殊的艺术规律较为吻合。其薪火相传的学习方式能够更真切、更具体地了解前人画体、风格的表现过程和实施步骤,便于加深对中国画创作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可以单刀直入、径取津要,迅速攻克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障碍。而师徒传授的方式又因教授的学生数量少,便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而能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激发学生“顿悟”,又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了现代学校“大呼隆”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热火朝天的学习、创作中,也暴露出一种“自我边缘化”的弊端,这种边缘化状态的形成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的画院中普遍固守着一种“正统”的艺术标准,漠视当代的艺术现象而不愿意参加与当代社会文化的交流。这样势必将自身放逐在当代主流文化之外,而成为一种自我的“边缘化”状态。建阳工笔画院的几位教师完全学习传统学院派绘画技法,宋画风格明显,雅丽工整,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他出身业余的成员由于师承关系,风格上并无太大突破。相比之下,闽南一些画院由于邻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交通上的便捷与资金上的充裕,促使其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例如泉州画院多次组织会员作品参与香港、菲律宾等地展览,另有多位画师在法国、美国、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地举办个展,作品敢于突破传统技法,市场化运营更加成功。
冯远在2000年12月26日全国画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开拓创新。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思变又怕变是没有出路的。开拓创新就需要解放思想,只要有利于画院的发展,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什么办法都可以试。不少地方的画院已经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总之,国办画院要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要有敢想敢闯的精神,要开动脑筋,结合实际走出自己的新生之路。[2]画院工作需要开拓创新,任何绘画风格的演变都要建立在深厚的基本功上,建阳画院的画家们拥有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这既是优势,也是一道难以解脱的桎梏。可喜的是该画院的领导和每一位画师都深刻意识到这种边缘化状态的弊端,正在努力探索更加光明的创作之路。
四、良性发展对策
(一)对接高校教育,助力人才培养
画院的设置既非教学研究机构又非创作盈利单位,更由于这些机构从来没有提出过明确的、具体可行的方向性研究课题,所以国内很多画院也都大致成了一种“养老院”式的福利机构。这种现状严重弱化了画院的社会属性与制约了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此,建阳工笔画院利用毗邻闽北高校武夷学院的优势,积极与该校美术学专业教师联合申报课题,院长胡迈儿、颜成彪、范朝红常年被聘请指导该校学生毕业创作,并不定期来校为艺术学院学生举办专业讲座。这种合作,既促进了地方画院创作的学术型探索,提升了画院画师的理论意识,又为高校学子的学习、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引导和切实的楷模。
(二)发展地方特色,加强市场运作
美术创作基本上是个体劳动,要尊重画家创作上的个人选择,个人风格,但这不排斥画院整体上要有发展的目标和自己的特色。因此,充分利用武夷地域优势,发扬花鸟优势,加强风俗画、静物画、人物画创作,增加表现对象的门类,勇于探索技法的创新,当之无愧的代表闽北地区工笔画创作的最高水平,同时积极推进闽南画院与台湾、东南亚地区的作品交易,缓解经济压力,以利于更加自主地创作。
结语
建阳工笔画院是院体绘画进入民间的典范,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艺术群体。这里的画家勤奋、淳朴,各自怀揣着对中华传统绘画的执着和对时代艺术的追求,他们凭着辛勤创作和敏锐才华,用优秀作品抒写着人类和谐,讴歌着天地正气。如今,我们已经跨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崭新而关键的时期,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建阳工笔画院必定不断唤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在新艺术浪潮的推动下,不断聚集成型,立马于世。
参考文献:
[1]洪凌艳.关于“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5.
[2]冯远.在全国画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美术观察,2001 (2):3.
(责任编辑:陈 果)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5-0012-05
收稿日期:2015-11-18
作者简介:田丹(1977-),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民间美术研究。
The Source and Development of Jianyang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Academy
TIAN Dan
(School of Arts,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As the first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academy,Jianyang painting academy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and strong cultural province.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ainting academy is reviewed is this paper.The inherent power,external factors and the survival state of Jianyang painting academy are also introduced and analyzed.Meanwhile,sou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academy in this paper against the status quo of“self marginalization”in the stateowned painting academy.
Key words:Jianyang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academy;living conditions;self margi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