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肿瘤应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诊治分析

2016-07-15张黎芳李翠萍招远市中医医院山东烟台654招远市毕郭中心卫生院山东烟台654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恶性肿瘤

张黎芳李翠萍( 招远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654; 招远市毕郭中心卫生院,山东 烟台 654)



恶性肿瘤应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诊治分析

张黎芳1李翠萍2
(1 招远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5412;2 招远市毕郭中心卫生院,山东 烟台 265412)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探讨抗生素类药物在恶性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诊断并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202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为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辅助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患者,对照组为仅采用传统常规的恶性肿瘤诊治方案患者,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治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诊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癌细胞转移及耐药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减少(P<0.05);试验组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可有效增加患者用药的敏感性和缓解患者的疼痛。结论 在恶性肿瘤的诊疗过程中适当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加以辅助,有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但是,由于恶性肿瘤存在形式上和性质上的复杂性,所以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积累有效的临床数据,以确保临床诊治的安全性。

【关键词】恶性肿瘤;抗生素类药物;诊治分析

目前,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及肿瘤所处的环境条件将肿瘤区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类型可分为三大类:鳞状上皮癌、腺癌、未分化癌。恶性肿瘤细胞在患者体内会无限制、无止境的增生,不断增生的肿瘤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导致人体贫血、发热、食欲不振,日渐消瘦,严重时脏器功能被损伤、衰竭,甚至机体死亡[1]。恶性肿瘤各种类型性质不同,各自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但多数情况下传统的化学疗法[2]和放射疗法[3]对其的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医学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恶性肿瘤并非不治之症,近年来,我院对恶性肿瘤诊治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2例恶性肿瘤患者为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本院确诊并收治的住院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为(55.5±12.4)岁;男性126例,女性66例。其中:①鳞状上皮癌患者126例,包括肺癌69例、子宫颈癌38例、食管癌19例;②腺癌患者76例,包括胃癌21例、肝癌22例、乳腺癌17例、卵巢癌8例、前列腺癌4例、膀胱癌4例。统计分析进行分组,100例进行了抗生素类药物辅助诊疗,作为试验组;其余102例使用传统诊疗法,未有抗生素类药物辅助诊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对,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试验组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辅助诊疗,具体方法:①洗胃液四环素荧光实验辅助胃癌诊断,②克拉霉素静滴(10 mg/kg)辅助不能行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治疗过程,③前列腺术后应用酮康唑,④30 μmol/L剂量的克霉唑辅助结肠癌治疗,⑤膀胱癌术后1~2周,灌注,辅助术后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诊疗方法:B超或病理切片,治疗采用切除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者几种传统疗法相互结合,没有抗生素类药物加以辅助。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跟踪观察,诊治过程中进行详细记录,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癌细胞的转移、耐药性,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患者的疼痛情况及复发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将两组患者诊疗过程的分析数据进行对比,试验组的诊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统计样本中,试验组的癌细胞转移及耐药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减少(P<0.05);尤其是复发的比例,试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3 讨 论

抗生素类药物除了包括抗生素以外,还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等人工合成药物,以及抗真菌药物,其主要作用为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可有效抑制细菌的感染[4]。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抗生素类药物除抗细菌性的感染外,部分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或者可辅助肿瘤的诊疗过程[5]。根本的作用原理为,根据肿瘤细胞与正常人体细胞的区别,阻断致癌细胞的合成,或直接杀伤有害的肿瘤细胞,诱导使其凋亡,也可通过调节人类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诊疗情况对比

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抗生素类药物可以与肿瘤类药物相互协同作用,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和增加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并且有相关报道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过程中可抑制长春新碱或环孢素与P338耐药癌细胞的P-糖蛋白结合,可有效克服耐药性。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抗生素类药物的辅助有利于提高恶性肿瘤诊治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患者疾病情况的复杂,及药理的不良反应不十分明确,导致临床使用的谨慎,因此未被广泛的应用。从目前已使用的情况分析,恶性肿瘤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诊治,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给予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依据,才能使其具有更大的推广空间。

参考文献

[1] 曾红梅,陈万青.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J].化学进展,2013,25(9):1415-1420.

[2] 管忠震.肿瘤临床化学治疗的进展[J].使用肿瘤杂志,2001,16(5): 292-294.

[3] 罗开元,李波.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2):754-755.

[4] 李宏光,李淑芬.临床抗生素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30-131.

[5] 陈晓飞,刘泽源.抗生素类药物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7,48(8):82-83.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9-0107-02

猜你喜欢

恶性肿瘤
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护理分析
DSA下中晚期肺癌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术的临床观察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如何切除司法体制中的“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分析
2007—2011年嘉定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