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部位HBD-2表达的研究
2016-07-14朱丽媛
朱丽媛 甄 莉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部位HBD-2表达的研究
朱丽媛 甄 莉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人类β-防御素2(HBD-2,human beta-2 defensin)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例病理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皮损,阳性对照组选取2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阴性对照组选取20例正常成人皮肤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BD-2在各组标本的石蜡切片中的表达部位及水平。选择平均灰度值作为参考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对照选用秩和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β-防御素的表达:正常皮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基底层可见少量HBD-2的表达,BP患者皮损的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可见HBD-2的表达,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可见HBD-2的表达。②HBD-2在BP表皮中的表达,比正常皮肤高(Z=-10.892,P<0.001),比银屑病皮损高(Z=-5.385,P<0.001)。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可能 HBD-2有关,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免疫调节过程可能有HBD-2的参与。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防御素-2;银屑病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表皮下大疱病,有自身抗原形成,好发于老年人。主要特征是疱壁厚、紧张不易破,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水疱,且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目前病死率较高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BP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近来研究表明,β-防御素2促进机体T细胞的趋化和增殖,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生物机体主动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害,还具有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参与了银屑病、疣等多种皮肤性疾病的过程,然而,HBD-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半定量的检测HBD-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肤活检标本均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男9例,女11例,年龄45~65岁,平均55.5岁,病程20 d~5个月,取20例银屑病患者作为阳性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5~65岁,平均41岁,所有标本经组织病理确诊。正常皮肤组织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整形手术切除的外观正常的皮肤,其中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9岁。入选所有病例4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及其他治疗,且排除了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未纳入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将组织标本制成石蜡标本,石蜡标本切片至4 μm厚,将实验的切片进行常规脱蜡至水,高压锅抗原修复45 s,PBS浸洗3次,每次3 min,3% H2O2灭活,PBS 浸洗后,滴加山羊血清37 ℃孵育20 min,滴加一抗(HBD-2的浓度为1∶250)。4 ℃过夜,PBS浸洗3 min 3次,滴加二抗,并进行DAB显色,自来水终止显色,苏木精复染,封片。阴性对照为滴加PBS液去除假阳性。
1.2.2 免疫组化检测HBD-2结果判定:细胞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结果阳性细胞,不出现即为阴性。每张切片在光学显微镜的400×视野下均选取5个不重叠的代表部位,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定平均灰密度值,再用统计学方法取中位数进行结果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经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中位数M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采用成组秩和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表达部位 HBD-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处、银屑病皮损处及正常皮肤的表达部位不同,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基底层、棘层、颗粒层的胞质及胞核表达,呈强阳性;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细胞的胞质表达,在毛囊、皮脂腺、小汗腺及血管壁亦可见表达;正常皮肤的基底层可见HBD-2的少量表达甚至阴性表达。
2.2 表达强度 HBD-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区、银屑病皮损区及正常皮肤的表达强度不同,HBD-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区表达高于比正常皮肤,甚至高于寻常型银屑病阳性对照组,见表1。
表1 三组平均灰度值的比较
3 讨 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针对表皮细胞间物质桥粒芯蛋白的自身抗体可以使表皮棘细胞松解[2],已有实验证实BP患者体内存在针对BP180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能自发识别BP180。
人类β防御素是防御素家族中的重要分支,人类β防御素家族成员较多,有β-防御素1、2、3、4,β-防御素2(HBD-2)是人类最早从银屑病患者体内发现的β防御素家族成员,呈诱导性性表达,自发现以来就备受关注,研究其甚多,其中HBD-2不仅可通过该变生物膜通透性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介导T淋巴细胞释放免疫因子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炎性反应和创伤修复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实验中,HBD-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处表达于基底层、棘层、颗粒层的胞质及胞核,在皮脂腺、毛囊、血管壁及小汗腺亦可见少量表达,表明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处免疫活动活跃,推测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处不易发生感染;HBD-2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生及发展,目前关于HBD-2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国外有少量报道。本实验中,正常皮肤基底部有少量HBD-2的表达,其表达与皮肤的免疫功能有关,能够起到一定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作用。本实验中HBD-2在银屑病皮损区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细胞的胞质表达,在毛囊、皮脂腺、小汗腺及血管壁亦可见表达,德国Harder[3]等发现HBD-2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合成和分泌HBD-2的细胞主要是上皮细。多种细胞因子及细菌病毒产物均可诱导HBD-2的表达。Hollox等[4]对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群的β防御素基因区域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与银屑患者的HBD-2基因的拷贝数增多,Ong等[5]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皮肤结构虽然被破坏,但是却很少发生感染,其原因之一即为银屑病患者皮损区HBD-2表达较高,Huh[6]等研究了HBD-2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发现HBD-2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主要表达于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细胞的胞质。
上述结果表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HBD-2表达比正常皮肤高,甚至高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BD-2参与了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过程,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减少了传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范青源,顾军.大疱性类天疤疮的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6):360-362.
[2] Stanley JR.Auotnati bodies gaainstah desion moleeules nadsrtu Uctresinb listering skin diseases[J].J Exp Med,2000,151(1):1-4.
[3] Harder J,Bartels J,Christopher E,et al.Apeptideantibiotic from human skin[J].Nature,1997,387(6636):861-862.
[4] Hollox EJ,Huffmeier U,Zeeuwen PL,et a1.Psoria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β-defensin genomic copy number[J].Nat Genet, 2008,40(1):23-25.
[5] Ong PY,Ohtake T,Brandt C,et al.Endogenous antimmicrobial petides and skin infections in atopic dermatitis[J].N Engl J Med,2002,347 (15):1151-1150.
[6] Huh WK,Oono T,Shirafuji Y,et al.Dynamic alteration of human beta-defensin 2 localizatin from cytoplasm to intercellualr space in psoriatic skin[J].J Mol Med,2002,80(10):678-684.
中图分类号:R758.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6-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