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人物形象
2016-07-14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510631
⊙谢 倩[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 510631]
重新解读《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人物形象
⊙谢倩[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510631]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伟大之处离不开小说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学术界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就海丝特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所塑造的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她绝对不是为了贪图一时欢乐而自甘堕落的女人,但也不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站在历史最前沿的女权主义者,而是一个在传统道德和清教制度的压迫下逐渐觉醒、开始叛逆、走向独立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海丝特·白兰这一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小城之恋》 女孩女人母性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的作者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独具一格。他是一位真正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红字》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1642~1649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小说通过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通奸被罚终身佩戴红字A(Adultery的首字母,意为“通奸”)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残酷和教会的虚伪、凶恶。海斯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畸形、伪善的老人,后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有一女。牧师丁梅斯代尔虽未公开暴露,但终因不堪海斯特的丈夫罗杰·齐灵沃斯的追逼和精神上的折磨而身亡。而罗杰·齐灵沃斯则在追查牧师的过程中由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其实是霍桑所要抨击的真正的恶魔。
自《红字》问世以来,国内外很多评论家都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几乎涉及《红字》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人物形象而言,《红字》中的主要四位人物一直都是学术界所研究和探讨的中心。对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学术界都有不同的见解,褒贬不一。有不少评论家坚持从“道德探索”的主题出发,往往用简单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海丝特的形象意义,把海丝特的形象发展归结于从犯罪到认罪的过程;并就此争论她的态度是否诚恳,导致有人提出:作品中最虚伪的人莫过于海丝特。①有学者认为,海丝特是个被伤害者,故在遭到多年的虐待和迫害以后,很自然地接受叛逆的思想,从而在精神上取得一定的自由。②海丝特无奈嫁给一个年老体衰、伪善、变态的老学者——齐灵沃斯,她的婚姻是一种社会礼教的枷锁,这一枷锁造成了灵与肉的对立、人性与伦理道德的冲突。③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小说中那个因犯“通奸”罪而饱受折磨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呢?笔者认为她绝对不是为了贪图一时欢乐而自甘堕落的女人,但也不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站在历史最前沿的女权主义者,而是一个在传统道德和清教制度的压迫下逐渐觉醒、开始叛逆、走向独立的女性形象。笔者围绕三个部分进行阐释和分析: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2.独立勇敢的意志品质;3.反抗性与妥协性的统一。
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年轻的海丝特,身材姣好,体态优美,皮肤滋润,五官秀美,极为楚楚动人。不幸的是,她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无奈嫁给年老体衰的齐灵沃斯。从人性观的角度来看,这种婚姻本来就不符合常理。再加上齐灵沃斯在去往波士顿的途中,有事留在阿姆斯特丹致使海丝特独身前往波士顿定居。然而在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过程中,却传来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生死不明,留下海丝特过着孤苦无依、形同寡妇的独居生活。
在孤身一人的生活中,海丝特与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结识,这唤醒了她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她觉得不应该再苦苦等待丈夫归来,而是应该跟随自己内心与丁梅斯代尔相识、相知与相爱,并因此怀孕生下一女。事情败露后,海丝特因此成为当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通奸者,被拉上邢台公开受审,并强制带上暗含通奸之罪的红色字母“A”。在绞刑台上,成千双冷酷无情的眼睛都注视着她,目光都紧盯着她胸前的红色字母。但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为了爱人的名声,海丝特几乎是以一种安详的神情来应付这一阶段对她的折磨。她拒绝回答同犯的姓名,宁愿独自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宁愿独自忍受任何惩罚,就是为了把她所珍惜的爱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尽管海丝特感到恐惧,感到难堪,然而她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退缩,她坚强地挺住了。即使是在威尔逊牧师和总督大人的逼问下,还是在她情人丁梅斯代尔的逼问下,她都是一副“我决不说”的姿态。霍桑在此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海丝特的坚强、勇敢与追求幸福爱情的决心。她承受住了人性所能忍受的一切,她不再那么害怕,不以昏厥来逃避苦难,她的精神能够躲藏在没有感觉的如同石头般的外壳里,而有血有肉的生命机体却依旧保持完整。海丝特不甘受命运的摆布,勇于面对苦难,由此大胆追求爱情的性格和精神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二、独立勇敢的意志品质
海丝特积极地对待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清教社会强加给她的罪名和处罚,坚强地忍受着一切生不如死的折磨。独立勇敢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炽热的追求始终支撑着海丝特。正是由于这种力量,她用疏远的目光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和立法者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师的宽领带,法官的长袍、颈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种老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海丝特勇敢地承受着人们的蔑视与冷淡。
海丝特是个劳动者,与大多数处于同时代的妇女不同的是,她不靠男人来生活,她独立勇敢而且坚强,靠自己的针线手艺维持着母女艰难的生活。海丝特虽处处遭到白眼和唾弃,却执着地行善施舍,竭力救济和帮助比她更需要帮助的人。在被放逐的日子里,海丝特独自带着珠儿,不再逆来顺受,她没有向任何人寻求帮助,包括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她独自一人勇敢地承受了所有的苦难。即使离开了男性这个传统观念中的家庭支柱,她仍旧可以靠着自己的双手将珠儿抚养长大。单凭这一点看,海丝特都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为保护女儿,在贝灵汉等人提出要把珠儿托付给其他人时,海丝特坚决反对,她镇静地说道:“我可以教小珠儿从我这里学到东西!(她指着那个红字)这块牌子已经教会了我——它每日每时都在教育我,此时此刻也正在教育我。我要接受教训,让我的孩子从中得到启发,变得更聪明,更美好。”④海丝特就像一名圣斗士捍卫着女儿和自己的幸福。她“一把抓住珠儿,猛力地把她拽进自己的怀里,带着几乎一脸凶狠的表情怒视那个老清教徒长官”,她感到自己拥有不可剥夺的与这个世界抗争的权利,并准备誓死保卫她的权利。最后,她保住了珠儿,保住了自己爱情的结晶。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坚强的,是伟大的,是值得人们赞颂的。为保护爱人,海丝特又不得不痛苦而又畏惧地接受齐灵沃斯的不合理要求。但当她目睹丁梅斯代尔陷入危险、处于疯狂的边缘时,她站了出来,她要揭开齐灵沃斯的阴谋,她要阻止齐灵沃斯对丁梅斯代尔的进一步伤害。她鼓起勇气与丁梅斯代尔见面,激励他一起出逃,逃离这块是非之地,开始新的生活。
三、反抗性与妥协性的统一
霍桑将海丝特刻画成一个敢于反抗命运、敢于为争取人身权利而斗争的勇敢女性形象。
当海丝特佩戴红字示众时,作为一名清教徒,其实海丝特感到了极大的痛苦。后来,随着场景的变换,她眼睛凝视着,显出一种疲倦的、漠不关心的神情,她能忍受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一切,并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小说中,海丝特三次公开反抗都充分体现出海丝特具有反抗精神,并不是受清教教义压迫而无动于衷之人。海丝特第一次公开反抗是对珠儿的抚养权和监护权的捍卫,这不仅是她追求爱情的体现,更是她敢于反抗的体现。她认为珠儿是上帝赐予她的,这是她不可剥夺的权利。海丝特第二次公开反抗是对齐灵沃斯的愤怒指责。七年前,她为了保护所爱之人,答应为齐灵沃斯的身份保密。但当她发现齐灵沃斯的阴谋时,她开始反抗,不顾后果都要揭穿齐灵沃斯的真面目,都要阻止他对丁梅斯代尔的进一步伤害。海丝特的第三次反抗是她勇敢地向丁梅斯代尔提出一起出逃的计划。就在丁梅斯代尔犹豫不决的时候,海丝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使他振奋起来,她说道:“你应该把这一切统统留在你身后!当你沿着林中小道走去时,你不应该让它拖累你的脚步;如果你愿意横渡海洋,你也不应该把它装到船上去,把灾难和毁灭都留在这里,留在它们发生的地方!不要再管它们!一切重新开始!”这是她内心的呼唤,这是她反抗意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走向成熟的标志。
虽然,海丝特一直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但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宗教思想对她的束缚和禁锢,这就导致她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妥协。她虽然知道与丁梅斯代尔相爱具有自身的神圣之处,但还是觉得自己的不耻行为触犯了上帝,认为自己有罪。她胸前佩戴的红字A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她有罪,并且她总是努力使自己相信活在世上的人谁也没有像自己那样罪孽深重。与丁梅斯代尔的相见虽给她带来片刻慰藉,但同时必不可少的是与之相随的痛苦,因为她认为在那简短的会见中,她重新犯了罪。当她把胸前的红字扔掉想与丁梅斯代尔一起商量出逃计划时,她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但当珠儿因为她没有佩戴红字而不愿跨过小溪时,她无奈走到溪边,捡起红字,再次把它佩戴在胸口,仅仅片刻之前,海丝特还满怀希望说到要把红字淹没在大海深处,但是当她这样从命运之手把这个该死的符号接过来时,她感到有一种难以避免的忧郁沉重地压在心头。她还是接受了这个无奈的事实。海丝特在七年的生活中忍辱负重,与世无争,近乎一切都是以平常心对待、以十分平静的态度服从社会的一切,完全是因为珠儿。她把她作为母亲的热情全部宣泄在教育孩子身上,害怕因为她自己被外人看低而苦了珠儿,于是母爱大大地削弱了她的反抗精神。再者,当丁梅斯代尔逝世,珠儿远嫁欧洲从此开始幸福生活时,她却在离开这块殖民地多年以后,又回到当初的小镇,又戴起她抛弃已久的耻辱。因为,这里有过她的罪孽,有过她的悲伤,有过她的忏悔。
从海丝特有些行为和心理活动就可以看出,海丝特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宗教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反抗者。因为当她本该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残酷的宗教制度做彻底斗争时,她却心甘情愿地重新戴上那个标志耻辱的红字。就像劝告像她一样受苦受难的姐妹们要忍耐,要等待,仿佛光明的时期会自行到来。
四、结语
海丝特这一人物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以,当我们分析和探讨这一人物形象时,不能只站在单一的角度。因为她不仅是一个努力追求自己爱情,努力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女子。同时,她有坚韧的品行,为人善良,自立自强,不依附于男人且独立坚强。她也绝不逆来顺受,当政权统治者或者旁人侵犯到她以及她所爱之人——珠儿和丁梅斯代尔的利益时,她敢于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她也不是彻彻底底地站在历史最前端的反抗者,在她内心深处,总是受到清教残酷的教义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禁锢,导致她行为上的妥协。从根本上看,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受制于作者霍桑的人生经历。海丝特是一个矛盾体,同时霍桑也是一个矛盾体。而霍桑在故事最后的暗示也充分地说明了他思想中对于保守和反叛的矛盾态度。因此,在解读海丝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时,了解霍桑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
①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②熊玉鹏:《爱的悲剧和爱的自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③吴笛:《阴暗土地上的辉煌的罪恶——译〈霍桑〉的红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④[美]霍桑:《红字》,熊玉鹏、姚乃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作者:谢倩,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