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016-09-05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450044

名作欣赏 2016年2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社会化群体

⊙马 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郑州 450044]

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马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郑州450044]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学作为大众传媒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青少年网络消费的重要内容,对于该群体社会化的特殊影响日益凸显。网络文学主要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人格塑造和自我认同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网络文学青少年社会化影响

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而个体的人要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习该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并内化和发展为自身的人格属性,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社会化一直是社会化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由于这一时期是个体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最后时期,加之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其在该时期受到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尽管学界之前一直将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排在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之后,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媒体对于青少年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着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渗透。

网络文学发端于1998年,缘起台湾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而意外爆红于内地网络,从彼时至今日,国内的网络文学已经发展逾十七个年头,其中的起落沉浮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回顾网络文学的研究文献,贬抑者多于褒扬者,但其锦绣繁荣之势却是有目共睹,近年来也逐渐被主流文坛所承认和接纳。青少年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受众,其社会化的过程自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2.97亿,2014年底增加了289万,占网民总体的43.1%,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59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3283万,占手机网民的41.8%(见图1)。①

图1 2014-2015年网络文学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是以青少年为主,其从业者也是如此。根据2012年由中国作协发起的对全国主要文学网站编辑人员现状的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编辑年龄偏低,76.2%在30岁以下;其中女性占51.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6%,本科学历占48.3%;大专学历占40.4%;高中及以下学历占8.7%。②

在网络文学大规模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青少年作为主体受众,其社会化的过程诸多方面都必然受其深刻影响。

一、网络文学日益成为青少年独特语言表达的系统母体

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习得目标便是语言文化,青少年时期的语言诉求是简单直接、随意宣泄的,他们追求恣意夸张和浪漫新奇。网络文学的青春化特点,既迎合了这种表达需求,又为他们提供了语言文化的符号来源,而语言也是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之一,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那样用词规范精炼,讲究引经据典,“网络写手们从来就不尊崇传统语言的经典与永恒,他们更注重语言的休闲性、娱乐性、流行性和消遣性”③。

浏览国内几大网络文学网站的热门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其语言运用上的天马行空,无论是作品标题还是内容,作者都大量运用网络热词和热衷创造“新词”,单就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就有诸如“穿越文”“重生文”“小白文”“清水文”“种田文”等等,而其中类型化的人物风格也有了专属名词,例如“御姐”指代女强人,“萝莉”指代小女孩,“霸道总裁”意指有男权倾向、风格冷酷的总经理类男主。此外,网络文学作品还经常在行文中加入表情、标点、字母和数字等拼贴元素,尤其是人物对话,例如“666”代表很赞很溜,“7456”代表“气死我了”等。热爱标新立异的青少年们则能将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拗口的词汇马上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中,这些应用范畴既包括虚拟的网络社区,例如微博、微信等,也包括线下的真实生活,可以是同学朋友间的情景对话,也可以是书面作文甚至学校的作业和考试。近几年屡屡出现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大量使用网络词汇而头疼的新闻,家长表示有如“天书”,老师评价“粗鄙恶俗”,然而网络文学正日渐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中语言符号的系统来源,他们从网络文学中捡拾出搞笑、怪诞、戏谑、缩略等特性的词汇,在现实里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方式,他们在认知和熟用这些语言的同时一方面张扬了自身个性,一方面获得了同辈群体的认同。“如要想成为群体的一员,你必须进入这个社区,熟悉这个群体的语言,因为这反映了这个群体所共有的感情、态度和文化。”④随着网络文学的广泛传播,其独特的叙事语言、区别传统文学的超文本的表达式样和自成特色的时髦语境便融入到了青少年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成为他们开启世界,认识社会的一把钥匙。

二、网络文学参与并强化了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人际交往

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青少年们不断主动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向同伴靠拢,因此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主要在同辈群体中发生,并且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主导。网络文学在青少年中的风靡流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如果个体不能熟知时下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品,可能就失去了在同辈群体中的“对话资格”,容易被“孤立”。对于某部或某类网络文学作品的关注和谈论,代表着他们有着相似的感受和倾向,使他们在线下的同辈群体交往中找到“归属感”,从而加强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同时,网络打破了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交往边界,他们可以超越空间阻隔在网络文学的站点跟帖并发表意见,可以成立网络作品专属的阅读讨论群组,例如百度贴吧和微博话题等。当我们浏览这些讨论文本时,就能看到那些素未谋面的青少年因为作品里的某个角色甚至某个句子而变得联系紧密甚至态度亲昵、相见恨晚,他们还争相模仿作品中的经典句式并互相点评,并且将这种由于网络文学的“共鸣”将话题延伸扩展到各自的生活细节和未来理想上,他们在这些匿名性强的网络社区里频繁互动并流露出自然的真情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的写作者也经常和读者就作品内容进行问答沟通,这些高效的即时反馈往往还影响着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故事走向,从而更强化了读者和作者的互动。这种多元化广泛参与的写作方式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传统文学的特质之一,更有甚者,许多读者后来也成了原创网络文学的作者,这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更深刻的人际互动,更是一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与角色扮演的叠加。非常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九州》幻想系列作品,最初是由几位写手在网上提出创作构想召集大家共同创作,引起了热议和响应后,便有许多读者开始沿用其架构创作出了数十部相关作品,一时风靡,堪称佳话,整个创作过程是开放性的,这些写手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根据网络上的议论和评判不断修改,最后呈现出的作品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库利在其自我发展的“镜中我”理论中提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再次,给予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⑤网络文学互动性强的创作方式,让青少年们通过阅读作品、发表意见和参与创作重新认识和发现了“自我”,从而更加认同“自我”所在的群体,并进一步强化了在同辈群体中的人际交往行为。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观趋向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自我认同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公认的如何区分是非、判断对错、评价优劣的观念集合体,社会要得以延续就要培育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成员,而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否能树立起被主流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文学历来是传递价值观和思想的一柄利器,而网络文学自然有其别具一格的审美和表达,这也是其广受诟病的根源之一。纵观时下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品,玄幻仙侠类小说极度宣扬个性和反叛精神,倡导“独尊”“称霸”,较多暴力杀掠情节描写;历史穿越类小说则喜欢随意编造史实,条理不清,逻辑不通,一面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一面颠覆传统经典;都市言情类小说则“花痴”情节泛滥,内容简单粗暴,充斥无厘头的搞笑,表现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

在思想还未成熟、人格还未定型的青少年面前,这些充满幻想而又曲折离奇的故事让他们着迷甚至沉迷。由于青少年冲动、开放、对抗权威的心理特点,他们更易于接受不被传统文学所接纳的新异观点。他们将自己代入小说里,一方面对比审视自己的人格,一方面又将角色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趋向投射于自身。由于青少年社会化主要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他们一直在为未来的“自己”做准备。他们渴望成人世界,但长大还需要等待。网络文学中的多重历险则给了他们“预习”未来成人角色的机会,他们在获得阅读体验的欢愉刺激之后,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甚至构造作品中的“情节”,将虚构的人物个性悄悄内化为自我人格并付诸实践。在或成功或失败的预演实践中不断练习,如果“预演”成功,那么在塑造理想自我和面对现实自我时青少年易于形成认同感;如果失败了,则会变得焦虑和敏感,引发认同危机。

四、网络文学的多媒介改编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跨媒介传播效应

近年来,诸多网络文学作品,例如《步步惊心》《琅琊榜》《鬼吹灯》等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还有一些被改编为漫画、广播剧、网络手机游戏,大有商业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另一种变形,也让文字从扁平化的网络走进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和鲜活。尽管媒介改变了,但网络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依然通过电影、电视、漫画和游戏等不断传递和辐射出去,这些传播介质几乎涵盖了大众传媒的半壁江山,更是新媒体技术的主要阵地。青少年们也热衷追随着喜爱的作品从网络文学站点转移到其它媒介里继续接受跨媒介传播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温习。他们讨论的话题可以从人物角色延伸到演员背后的八卦新闻,可以从对白语言扩展到服饰道具,也可以从故事细节变换到闯关秘技,这大大拉长了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寿命和消费周期,使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加深和持久,而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模式也日益成形,商业资本作为幕后推手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去。

网络文学作品构筑了一个虚拟世界,但又成就了一片精神土壤,滋养着青少年们在这里种下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开出异想天开的思维之花。尽管其自由散漫、哗众取宠、颠覆典范的特点会对学校和家庭这样传统的社会化主体权威产生阻力和挑战,但网络文学自由、民主、解构权力的“后现代”特征,也为青少年们形成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动力和助力,其中也不乏赋予人文底蕴和时代精神的佳作精品成为教化青少年的一剂良药。

青少年在成长,网络文学同样也在成长,青少年们有褪去青涩长大成人的一天,网络文学亦如是。但围绕着网络文学而形成的青少年亚文化则会是我们在现代化、信息化以及新媒体背景下了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视角。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 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②马季:《规模持续增长期待原创发力——2012年网络文学综述》,《文艺争鸣》2013年第2期。

③刘亚平:《网络文学语言的“狂欢化”特色》,《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④蔡朝辉:《网络文学的青年亚文化意义研究》,《求索》2007年第11期。

⑤[美]戴维·博普诺:《社会学(第11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作者:马汇,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社会化群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