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路径研究

2016-07-13夏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路径探究学前教育

夏蔚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与学习,因此在城市中就出现了大批的流动人口。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流动人口的子女而言,较之于城市中的儿童来说缺乏相对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针对此种情况,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引起政府、社会的多方关注,为流动儿童的教育提供更为便捷的帮助与服务。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70-03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民工选择进入城市谋生,与此同时,流动儿童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在当前城市“入园贵”“入园难”的大环境之下,想要解决流动儿童学前受教育的问题,可谓困难重重。很多城市为了能够满足流动儿童接受城市内的学前教育的需要,在很多农民工聚居区出现了非常多的山寨幼儿园。最近为了对这些山寨的幼儿园进行整治,有些地方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对山寨幼儿园实施关停取缔[1]。这样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着失学的状况导致很多农民被迫返乡,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人的生命周期中早期技能培养的投资期回报非常高,但是如果在早期对人的培养投资不足那么想要补救会非常的困难。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系统化地培养人类早期技能,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会因为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而受益终身[2]。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也在面临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问题,而这样的变化带来的就是人口流动子女接受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2010年我国的流动儿童人口规模已经达到3 581万,其中大部分是属于从农村流动到城镇。2013年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得知在流动儿童中学龄前的儿童比例已经达到25.09%。尽管我国不同地区针对3—6岁的流动儿童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帮扶政策,让其有机会能够接受到学前教育。在2014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的问题,也是一再声明与强调。那么,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到底该如何选择,有没有更为合适的方式能够为其提供教育的机会。本文即针对如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选择提供一些帮助。

1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一普适性与纲领性的文件,使得流动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公平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就如今的发展情况来看,关于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所形成的排斥与歧视仍旧普遍存在。

1.1户籍制度与教育制度的排斥性

社会排斥理论是对弱势群体分析的有效工具,该理论被运用于社会融合以及不同人群的贫困等诸多的领域中[3]。根据排斥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等等方面的排斥,而在面对学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上,主要涉及到的是户籍制度与教育制度上的排斥。在中国长期实行区域封闭、城乡分割的这一户籍制度由来已久,由这一制度衍生的教育制度的排斥其实一直存在。户籍制度的排斥使得社会中的群体或者个体因为不具有该地区的户籍而无法享受该户籍地区居民应有的各项社会权利。因此,户籍制度的排斥性是成为阻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生存与共享各种社会资源的大瓶颈。但就目前的户籍制度排斥儿童学前教育福利来论述还主要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对户籍地点及类型对儿童学前教育福利的影响都没有进行考察认定。在探讨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时,杨菊花提出了户籍制度的“双二元性”这一理论框架[4]。该理论框架主要是首先分为本地与外来这一二元户,其次是城镇和农村的二元户籍。这一理论框架的构建对于分析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机会与户籍制度是紧密相连的。教育制度是通过实行户籍儿童优先的原则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机会排斥在外的。如果某一流入地区的公立幼儿园学位过于紧张,流动儿童则很难进入该公立幼儿园学习。即使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有机会进入公立幼儿园接受教育,教育部门也要求其能够为管理部门提供更多的证件材料,因此常常会出现因为缺少一个红章就无法入学的情况。

1.2公办学前教学资源非常短缺

根据教育部统计到的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幼儿园总数为133 722所,比2000年总共减少了4 000多家。在这期间教育部门办园减少了将近8 000所,其中集体办园减少了80%。幼儿园办学规模的缩小使得公办幼儿园成为了真正的稀缺资源,但是适龄儿童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却在不断增长,很多地方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使得有一半的适龄儿童无法进入到幼儿园内。因此,如此紧缺的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面对大量的流动儿童自然是拒之门外的。

1.3私立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

很多流动人口由于面临着私立幼儿园参差不齐的质量,往往在给流动儿童选择幼儿园时陷入两难的境地。所谓的两难境地即是对于一些质量偏低的幼儿园来说,收费标准低,连最起码的办学资质与教学条件都不具备。比如图书、玩具、教具以及活动场地等的一些硬件办学设施的匮乏。再加之许多幼儿园的教师工资及待遇普遍较低,因此使得教师队伍也出现流动性频繁、良莠不齐等现象。同时,幼儿园自身缺乏应有的安全设施,导致在学前教育领域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相反,优质的幼儿园的收费对于大多数的流动人口来说都是过于昂贵的。这样使得很多流动儿童进入优质幼儿园成为泡影。2010年在重庆市主城区读一所普通的幼儿园需要的最基本花费不低于7 500元,并且每年都在大幅度上涨,还有一些幼儿园一年之内的涨幅竟然达到了60%。面对如此昂贵的学前教育支出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家庭都是无力承担的。

1.4缺乏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尔曼认为,有五种家庭的父母不能够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榜样,其中不能将动荡家庭与不充裕家庭包括在内。而流动人口所组建的家庭正是因为经济条件或者工作带来的一些不稳定性而成为了上述描述的两种家庭,因而流动家庭的子女在受教育水平上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制约。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虽然流动人口的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众多流动人口中还是有53.2%的人口为初中文凭,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为13.2%。由于流动人口自身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与社会资本,使得他们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还有一些流动人口教育观念非常滞后或者教育方式不当,比如“不打不成器”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在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根据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流动人口所从事的是城市的底薪或者高危行业。也正是由于流动人口所面临的经济条件以及工作方面的压力才使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没有时间、精力甚至是能力来教育子女。大多数的流动人口会迫于经济或工作的压力而忙于工作,不能够很好地照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使得流动儿童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弃儿”。

2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的路径探究

2.1提高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前期的儿童正处在心理活动发生及发展的时期,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唯一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即是通过自身的感知觉。通过学前教育能够对儿童的感知觉进行引领,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言也具有重大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讲,学前期的儿童不能够独立去解决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帮助使其对儿童的兴趣进行培养以及引导。这样的素质引导能够帮助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期教育对于儿童个人以及家庭乃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学前教育所具有的重大影响,这样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才能够发挥出最大价值。因此,政府需要从流动人口的实际出发,对学前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吸纳各地流动儿童入园的宝贵经验并进行积极推广,为让流动儿童入园而创造出良好的入园环境。

2.2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

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诸多问题的基础即是教育公平。不断建立与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促进教育公平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的前提与基础。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需要能够针对现实所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改革。打破户籍制度下教育体制对流动子女造成的限制,逐渐降低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门槛并能够通过法律形式来保护其合法权益[5]。中央与地方对现行政策法规应当进行全面的筛检,如果发现有违公平与公正原则的规定,应当及时地予以修订与完善。对于专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各种收费与手续应当予以取消,同时也要对限制流动儿童入学的规定进行废止,使得流动儿童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对于门槛高、收费高且有户籍歧视的幼儿园应当进行及时的纠正与引导,幼儿园有出现将幼儿父母职业及收入作为接受学前教育依据的情况应当及时禁止,以充分保障流动儿童能够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合法权益。

2.3转变流动人口学前教育理念

由于学前期的儿童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能够在学生智力开发的这一最佳阶段对幼儿进行悉心培养与引导,从而为孩子的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家长在幼儿的学期教育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将社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面向幼儿家长建立起家庭辅导站,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以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让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让其能够在子女的学前阶段不断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而促进幼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所了解到的幼儿学前教育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渠道,因此,应当不断加强其在早期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形式,对流动子女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家长在其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

2.4扩大办学规模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具有着显著的公益性特征,就政府而言,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政府应该重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公立幼儿园的数量,从而不断扩大幼儿园的办学规模,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幼儿园容纳市里幼儿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为了能够更大范围地普及学前教育,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办学或资助办学。政府应该建立起专项基金,不断加大对人口集中地区的学前教育扶持力度,对于比较集中的人口流入地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得学前教育的办学规模得到不断扩大,为流动人口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2.5建立弱势人群教育补偿机制

对弱势人群建立起补偿机制能够减轻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所应承担的学费。这一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当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对公共财政的支持建立起学前教育的政府资助制度。针对城乡的孤残儿童、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应当为其提供一定的优惠或者经济补偿的政策,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向流动人口宣传有关其子女在学前教育中能够享受到的一些补助政策。除了建立这样直接补偿的机制之外,政府应当鼓励幼儿园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流动儿童实行免收学费的办法。

2.6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为了能够不断缩小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存在的教育差距,除了需要对流动儿童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之外,社区教育同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能够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的智能,大力发展社区学前教育,作为对流动儿童的补充教育。这一举措实施的具体方式是可以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设立幼儿活动的机构,比如儿童图书馆、儿童游戏室、儿童节假日活动室等,让流动儿童能够在其中学、做、交友等。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加大社区儿童游乐设施的投入力度,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些供游戏和活动的场所。也可以组织一些符合儿童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让儿童能够真正地与城市儿童相融合,真正让其能够融入到城市与社区之中。

结束语

本文针对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之所以会让流动人口感到其子女在接受学前教育方面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制度及户籍制度限制、学前教育资源的匮乏、幼儿园教育水平高低不一、缺乏家庭教育等等。面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即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扩大幼儿教育的办学规模,建立起有效的补偿机制等等。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选择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2]邢芸,胡咏梅.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及迁移状况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5,(3).

[3]刘雨,徐付晓.非正规学前教育:破解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难题的现实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4).

[5]谢宝琴,吴思妮.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管理实践探索——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为例[Z].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2010.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路径探究学前教育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