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抵达文本的本质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需具备三种意识

2016-07-12夏峥嵘

湖南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赋值鲁迅意识

夏峥嵘



如何抵达文本的本质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需具备三种意识

夏峥嵘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一项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具备三种意识,即作者意识、读者意识、批判性阅读意识。

一、作者意识

文本意义有两种,一是作者赋值义,二是读者赋值义。所有的作品都会彰显作者的意志,作者意识就是在解读文本时要弄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我们往往对读者赋值义尊重有余,对作者赋值义尊重不够。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说:“文学作品的解读……在我国更多地参合、投射进鉴赏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与通常所说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间隙。”

这种不尊重更多地出现在节选作品的解读中,节选作品最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而偏离作者赋值义。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黔之驴》去掉了末尾:“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很多语文教师推荐给学生的寓意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逐步认识客观事物并战胜它”,或者是启示了“真才实学的重要性”。等,谋夺宦官兵权,实行改革。改革失败后,王叔文被赐死,旧派官僚与宦官对参与其事者皆予斥逐,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这就是“八司马事件”。作者是采用寓言的形式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三戒》中的《临江之麋》也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黔之驴》中的驴更是外强中干的人的写照,嘲讽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由此看来,与“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之说实在是相去甚远。

再如,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课文《秋水》,很多教师告诉学生本文的寓意是要谦虚,一个人不能囿于自己的所见,否则会贻笑大方。但是,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吗?庄子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事物的长短、大小、多少是相对的。后文有这样的句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

九年级的选文已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了,编者把这么短小的文章编入九年级教材,其实就是想让学生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哲学中的相对观念。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跨过这一步,这不仅仅缺失了对作者最起码的尊重,导致课文的偏读、误读现象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会让世界的文化精华在我们手里错误传承。

二、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尊重读者赋值义,对语文教师而言,就是要有自我意识,遵从内心的理解,不盲从他人,敢于创新。

《犟龟》是德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作品,教材编者对译本有较大改动。3000多字的作品译成了千字文。语文版《教师用书》和很多教师一直把作品的主题概括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这种解读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情节——犟龟遇到了壁虎和乌鸦后得知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已经不可能参加了还要继续前行,这一部分的文字有1300多,占到全文字数的37%。而且作者精心地安排壁虎作狮王的高级官员,乌鸦们“闷闷不乐”“穿着丧服”,反复嘲笑犟龟“居然想去参加一个早已死去的人的婚礼”。

我在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阅读了作者的代表作《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后发现,作者的主旨不仅仅在于颂扬坚持,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前行应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前行的路上也一定会有属于你的风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对《犟龟》的主题是这样解读的:“犟龟的故事讲的是全程的坚持,可是它不仅仅讲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死了,坚持到底还是没有它的婚礼,可是这坚持着的犟龟却参加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原来只要上路,就终究没有落空那回事;原来只要不停地走,虽然难免还是实现不了这一个愿望,可是你知道吗,另外一个更隆重的庆典却意外地开始了!记住这个哲理:上了路,就天天走,总会遇见隆重的庆典。”

显然,如果我们盲从教参的解读,对文本的分析就不透彻。

当然,当教师解读文本有新的发现时,一定要慎重对待,寻求学理依据。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是这样解读《清兵卫与葫芦》的:清兵卫是天才,而马琴是庸众中的优秀者,文章揭示了庸众中的优秀者容易被人接受,而天才天生孤独的观点。

其实,志贺直哉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白桦派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白桦》创刊于1910年,本文写作于1913年,写作《清兵卫与葫芦》时志贺直哉刚好三十岁,斗志昂扬,个性张扬。应该说作者本人不是说天才与庸众的关系,而是张扬个性与批判封建教育的。所谓“庸众与天才”的解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解读,读出的也许是教师个人一时的心境。阅读本来就是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的情感体验,无所谓对错,但是教师的阅读不同于普通人的阅读,进入课堂的阅读成果必须要谨慎。

三、批判性阅读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就要有批判意识。对语文教师而言,要学会批判性阅读首先要警惕主题先行。主题先行本来是形容文学创作的,所谓主题先行的阅读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先预设一个主题,然后用阅读行动去印证这个主题,煞费苦心地寻找一些文字作为证据。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鲁迅的作品最容易主题先行,因为鲁迅作为政治家的光环一直笼罩着他作为文学家的身份。比如《风筝》的主题,我们说它是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的。这种阅读有一个潜在的观念在控制着阅读行为:凡是鲁迅作品都是批判封建思想。其实,《风筝》表现的何尝不是亲情呢?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举家团聚的日子,鲁迅自然联想到家人,他其实是想借风筝来寄托他的思念、牵挂和愧疚,让自己释怀。1956年秋天,北京市北海少年之家举行鲁迅纪念会,许广平同志应邀在会上向少年儿童们作报告说,鲁迅长大后曾检讨自己对待兄弟太凶了,十分后悔,其中就说到了“风筝事件”,由此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少年往事、家庭旧事。

文本解读树立三种意识,尊重作者、作品和自己,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处理好文本、世界、作者、读者的多重关系,抵达文本的本质与真实。

作者单位:(常德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赋值鲁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鲁迅,好可爱一爹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鲁迅《自嘲》句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