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书信唤醒
——常德市东升小学教师曹阳春小记

2016-07-12湖南教育新闻网余孟孟通讯员龚跃虎

湖南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东升阳春封信

《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  余孟孟  通讯员  龚跃虎  胡  杰



用书信唤醒
——常德市东升小学教师曹阳春小记

《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余孟孟通讯员龚跃虎胡杰

面对教育,总有一些特别用心、默默坚守,将小事做到极致的人。常德市东升小学教师曹阳春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班主任,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2005年至今,曹阳春几乎每周都会给家长们写一封信。10年来,她已发出近400封信,累计60多万字。

“开始写信,其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在一所农村学校教语文。”曹阳春说,2004年她进入了城区的东升小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和这里的老师有差距,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明显不如别人。

“感受到差距,就有危机感,想尽快弥补。”曹阳春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父亲对她的告诫:“当老师不容易,当个好老师更不容易。”

父亲的教诲言犹在耳。那么用什么方式来缩小自己的差距呢?曹阳春说,这是她当时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通过向优秀老师当面请教和阅读大量教育类书刊,她开始努力寻求自己的教育道路。

曹阳春在研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被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深深吸引:“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无论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恰巧,她当时在一本教育期刊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一名优秀教师用信件与家长沟通,最后实现了家校共赢。“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开始暗下决心,要用‘每周一信’的方式实现家校共育,提升教育效果,也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曹阳春说。

“从2005年我发出第一封信开始,之后几乎每周一封,到现在10年过去了。”曹阳春笑着说,刚开始自己定的目标只是写一年试试,没想到这“一试”竟坚持了10年。

“写信,从‘呼唤’开始”

但凡第一次总是难忘的。“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给家长写的第一封信是2005年9月1日发出的。”曹阳春说,那封信的题目叫《呼唤》,她在信中说:“最好的课堂是无围墙的课堂,是教师、孩子和家长的‘三合一’。课堂,需要每一位家长提供营养和动力。课堂,并不仅仅属于教师和学生,而应当是‘大家一起成长的见证’。”

为了增加分量,她还在信中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那段关于家庭教育的表述。这封信的目的正如它的题目,旨在呼唤和唤醒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和关注,唤醒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感。曹阳春还在信中真诚地倡导:“如果您真的很爱您的孩子——请跟我来。谢谢您细读、保留我的每封信并予以反馈。”

“当时班里有50多个孩子,我的信就发出了50多封,由孩子们带回去给家长。”曹阳春说,第一封信发出后,自己被紧张、焦虑、期盼、惶恐、兴奋等各种情绪包围着,家长看到信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会如何看待这位班主任老师?他们会回信吗?他们会配合自己吗?

“还好!收到了30多封回信。虽然长短不一、水平各异,但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的态度都是不错的。”曹阳春说,据她了解,当收到自己的信时,家长们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有的惊讶,老师竟然会给家长写信;有的不闻不问,认为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有的质疑,觉得老师想一出是一出,有作秀嫌疑;有的感动,认为老师在和家长真诚沟通。

“每封信都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写信,不只是“写”那么简单,还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甚至是调查和研究。“因为每封信都要解决一个问题,这本身就是考验。”曹阳春说,信一定要抓住家长的兴趣和需求,要不然根本起不到家校沟通的效果。

有段时间,曹阳春发现,有的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为此,她便以“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为题,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同时向家长提出“分数赢得的是一时,读书赢得的是一世”的观点,逐步改变了家长“重分数、轻成长”的教育观念。

有一回,一位家长在回信中说,因为小孩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关心甚少,现在她的儿子有女性化倾向。为了用事实说话,她做了调查问卷,先对班里其他的孩子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让她吃惊:每天都会抽空陪孩子的父亲一个也没有;每周有三四天陪孩子的父亲有十几个;一个月也见不到一两面的父亲竟有几十个之多。

曹阳春决定用书信的方式唤醒父亲,唤醒父亲潜藏心底的“父爱”和“父教”责任。可是,如果直接劝说父亲们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可能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家庭中新的矛盾。那么,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

经过近一个月的思考,这封信终于写成了,题目就叫《父亲和孩子》。其切入点是从一个教学片段开始的。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像石头一样砸下来,挡在了猎狗面前,最后救了小麻雀。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提问:在危急关头,老麻雀明知自己救不下小麻雀,但还能不计后果、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一般情况下,只有谁才会这么做?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班上许多学生都回答是“母亲”和“母爱”。只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为什么不能是父亲?如果我有危险,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的。”

曹阳春顺势在信中问道:“为什么全班只有一个孩子说是父亲呢?各位父亲,你们不觉得有些失落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啊!”紧接着,她说:“中国是个父教缺位的国家,以至于有孩子问‘爸爸有啥用’。这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隐患啊!”她还向家长们介绍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优势和方法,认为“父亲可以把果断、坚毅的品质传给孩子”。最后,她在信中呼喊:“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各位父亲家长们,你们感受到孩子的那份期盼了吗?请担起那份沉甸甸、暖融融的爱的责任吧!”

这封信发出后一段时间,很多母亲都反映自己的老公开始变了,变得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了。有些学生也在作文中说,爸爸开始陪他们一起做些事情了,比如爬山、打羽毛球等。

给学生家长写信,不仅是在帮助家长、帮助学生,同样是在提升自己。10年间,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书信往来,曹阳春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可以说,她的书信集,就是一本教育著作,就是一部个人的教育思想史。“在曹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下,现在学校很多老师都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推动家校合作,共同培育孩子。”东升小学副校长周艳说,去年上学期,学校还将曹阳春给家长写信的故事拍成了微电影,并在家长会上播放。家长们看了非常感动,认为家长就应该和老师携起手来,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猜你喜欢

东升阳春封信
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收获
东升齿轮
又是斑鸠闹阳春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给我写封信吧
新东升“直销+”引领未来
阳春三月 春风十里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探寻《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奇怪的信
新题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