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2016-07-12闫志利邵会婷

职教通讯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职业能力构建

闫志利,邵会婷



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闫志利,邵会婷

摘要:借鉴德国职业能力测评内容并立足我国实际,遵循中心性、全面性、客观性等原则,运用Delphi法确定了由24项具体指标组成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北京、广东等8省市用人单位调查结果,运用AHP法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北京、广东等8省市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调查评价中职毕业生个体、群体(区域)的职业能力状况。北京市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最强,广东省次之,再次为江苏省、上海市、河南省、山西省和河北省,山东省最弱。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应用

职业能力将学生、用人单位和职业学校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点。世界发达国家认为职业能力是劳动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1]德国联邦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制定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具体标准,并委托行业协会实施测评[2];澳大利亚确立了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和考核标准,明确行业企业是监督和评价的主体[3];美国劳工部将关键职业能力视为21世纪工人的基本素质,由企业结合各级教育委员会组织评价。[4]我国教育部于1988年首次引用了“职业能力”的概念[5],学界也开展了广泛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未建立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和测评工具。已有测评多为学校内部活动,存在评价主体错位问题,评价结果也无法用于校际乃至区域间比较。[6]基于用人单位视角,构建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 R E,1974)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发展必须考虑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7]在职业教育领域,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表现于工作岗位,用人单位理应是是中职教育产品——凝聚在中职毕业生身上的职业能力的最优评价者,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将用人单位列为评价主体的重要原因。我国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4年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可见,基于用人单位视角,建立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评价原则

按德国确定的职业能力测评标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内涵极为丰富。科学有效地测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状况,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中心性原则。中职教育利益相关者涉及到社会、企业和毕业生个人等,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的视角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应以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表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性原则。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能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对象,即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整体状况,不仅包括中职毕业生基本职业能力,还应包括其关键职业能力。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应力求做到系统、全面。

3.客观性原则。用人单位是中职毕业生的最终接纳着,理应由其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状况实施评价。具体评价者应全面了解被评价者的具体表现,既能合理认定职业教育所产生的效能部分,也能着眼于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应客观、有效。

(二)构建过程

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确定评价指标阶段。广泛查阅已有职业能力评价研究文献,系统归纳和比较分析了已有研究结果。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征求了河北、山东、河南等4省市8所中职学校80名教师和8家用人单位80名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确定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指标权重阶段。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级等级评定方式[8],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设定为“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极不重要”等5个级次,组织16名硕士研究生赴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8省市32家用人单位462名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3.评价模型构建阶段。按评价指标“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极不重要”等5个级次,分别赋值5、4、3、2、1分,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整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

4.模型实践检验阶段。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各项评价指标设定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非常差”等5个级次,组织16名研究生再次赴北京、广东等8省市40家用人单位实施问卷调查,评价相关省份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状况,检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指标体系

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对德国职业能力分类研究的结果,确定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等2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分别对应“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3项二级指标。[6]按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反复征求中职学校教师和用人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在6项二级指标下设定了24项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确定指标权重

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设定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和施测层(D)等4个层次。其中,目标层体现了建模目的,即“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准则层对建模目的进行了分解,分为基本职业能力(B1)和关键职业能力(B2);指标层设立了具体维度,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C1、C4)、方法能力(C2、C5)和社会能力(C3、C6)等三个维度。施测层(D)也称方案层,为具体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具体指标(D1~D24)。根据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结果,利用AHP法实施两两判断矩阵分析(表2—10),确定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各项施测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W表示每项指标对上一层次指标的权重。

按照“矩阵一致性”检验方法对随机一致性比例进行了检验,并注于表2—10之后。可见,各检验结果CR值均小于0.1,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说明各指标权重分配合理。

表2 准则层B对目标层A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3 指标层C1~C3对准则层B1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4 指标层C4~C6对准则层B2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5 施测层D1~D4对指标层C1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6 施测层D5~D7对指标层C2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7 施测层D8~D11对指标层C3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8 施测层D12~D15对指标层C4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9 施测层D16~D19对指标层C5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表10 施测层D20~D24对指标层C6的两两判断矩阵及相对权向量

(三)构建评价模型

将利用AHP法计算求得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各项指标权重整理为表11。可见,在基本职业能力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在关键职业能力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可见,用人单位较为重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两项指标,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工作。在三级指标中,基本职业能力指标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3项指标相对总指(目)标权重较高,均超过0.05。基本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内含的4项指标以及社会能力指标中的“环境意识、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等3项指标居中,均在0.04~0.05之间。而“职业道德”指标权重却相对较低,低于0.04。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必备素质,难以在职业能力指标中测定。

表11 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各项指标权重

续表

根据表11列出的各项三级(施测层)指标权重,设定用人单位评价的各项指标实际分数为Fi,相对总指标(目标层: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权重为ai(i=1,2,…,24),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表现总得分为S(1≤S≤5),则可得到公式(1),可用以测定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状况。

三、评价模型的应用

为验证本研究构建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各项指标表现情况设定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非常差”等5个级次,并分别赋值5、4、3、2、1分,制定了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人员对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8省市40家用人单位(每省市5家),400名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每家用人单位调查10名)进行了问卷调查,评价了本单位近5年来聘用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表现状况。而后,应用Excel软件计算了各省市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对8省市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表现评价情况进行了比较。

(一)评价结果

各省市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2所示。可见,北京市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最强(3.94分),广东省次之(3.89分),再次为江苏省(3.68分)。其他各省市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3.66分)、河南(3.63分)、山西(与河南并列,3.63分)、河北(3.62分)、山东(3.41分)。若各级次以0.5分为界,高于0.5分(不含)为趋于上级次,低于0.5分(含)为趋于本级次,则山东省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表现趋近“一般”状态,而其他省市均趋近“良好”状态。在各项评价指标中,8省市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评价达到“良好”水平(4.02分),而其他职业能力指标及总体评价均为趋近“良好”水平。可见,我国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尚未达到“良好”状态。中职学校应从用人单位视角出发,依据测评结果,加强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而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

表12 北京等8省市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结果

(二)结论

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即可用于测定中职毕业生个体职业能力,也可用于测定中职毕业生群体(区域)职业能力。评价主体为用人单位,实施评价的具体人员为用人单位全面了解中职毕业生岗位表现状况的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黄令.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和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9-81.

[2]赵志群.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8(6):1.

[3]吕红,石伟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9(1):85-91.

[4]王飞.美国职业教育及其特点[J].河南教育(下旬),2012 (4):48-49.

[5]刘来泉.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提高质量,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C]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徐国庆,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58-61.

[7]李名梁,李媛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要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71-74.

[8]朱智洺.李克特式量表与模糊语义量表计分的差异比较——以正态模糊数仿真为例[J].统计与决策,2008(22):160-162.

[责任编辑曹稳]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132);河北省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WT006)

作者简介:闫志利,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邵会婷,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3-0010-06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职业能力构建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