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

2016-07-12宋晶

职教通讯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宋晶



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

宋晶

摘要:从科技发展与产业整合的趋势、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要求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命题和新定位。通过对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分析,从国际比较和中国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提出协同创新与复合育人的设计方案,并探索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复合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正如英格尔斯所言,“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国家。”[1]当前,我国的工业化正朝向工业国际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我国社会形态正处在市场经济带动的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转型时期,这要求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必须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满足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在技术、工作和教育之间复杂关系的独立变量,从原来的“适应导向”向“设计导向”战略性转变,它不再局限于技术的功能方面,而是把技术发展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来看待,让学习者对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技能人才不仅应具备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以及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能力。因此,培养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和技能、能从事跨专业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形成全球竞争力的现实性选择。

一、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复合”是材料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其本义是将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成新材料的方法。[2]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两个以上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传统职业教育培养较狭窄专门技能的“专才”相对应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旨在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专业模式,使职教学生成为具有学科迁移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其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1)注重人才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三个层次的综合素质。特别关注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开发。(2)多重整合的智能结构。这种整合不是多种技能机械地简单相加,而是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挥综合作用。(3)增强复杂社会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4)提高技术技能的可迁移能力和跨专业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共识

从国际经验来看,构建开放、灵活的、多元化且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发达国家都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提出培养创造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的目标;日本积极兴办科技大学,提出要培养综合化人才;俄罗斯教育界倡导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行业的专业能手。各国因国情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策略,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出共同的培养趋势。(1)施行“跨界”培养,进行综合性专业设计。如日本高职教育即科技大学中70%以上都开设有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法国典型高等职业教育为“大学校”,秉承多科性”原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跨学科教学,努力实现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渗透。[3](2)强化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美国最早对文、理、工学科结合所产生创造力引起重视。日本科技大学把一、二年在教养部进行,不分系科。美国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以跨学科课程为中心组织整个课程,如威斯康星课程中很多都是跨学科设计的,如通讯交流和艺术、科学和环境变化等。(3)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跨学科专业选择和独立探索。北美、西欧和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实行学分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从而增强职业适应性。[4](4)重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对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开发。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基地建设,让学生放开手去做,在校学习阶段就要接触自身专业与其他专业如何协同作用,自身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工厂产品。

(三)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复合型人才的诉求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师徒制以职业为中心综合的技能训育到学校形态的专业定向性教育,再到现代职业教育回归工作现场,强调人的复杂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正在由熟练简单技能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复杂技能型人才,反应出职业教育实践不断接近其本质的理念变革过程。

1.中国古代师徒制教育发生在劳动现场,以产品生产为目的进行综合劳动能力的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学徒制度,学徒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其教学方式是产、教、学同一过程,学习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最后到师傅传授祖传绝技,直到徒弟学徒期满另立门户或继承师傅的衣钵。工作现场的教与学强调产品生产整体过程的把握和徒弟综合能力的教育,同时,技能授受过程很完美地融入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认为,师傅示范传授的是“隐性的、默会的经验性知识”,即行业“法度”,师徒间的教学构成了一个“合法边缘参与的实践共同体”,学徒们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工作进行学习,一步一步从工作的边缘进入到实践的核心。可以说,工作现场教学是师徒制教育的一大特色,由于它保持了教、学、做的整体性,非常有利于“软技能”、“默会知识”的传授,因而至今仍受到中西方职业教育学家的青睐。

2.学校形态职业技术教育适应社会分工,强调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定向性。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以传授生产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批量的产业技术工人,师徒制一对一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且学徒制培养出来的熟悉某一工作所有工序和环节的“全才”也难以适应现代工厂生产分工精细、追求效率的生产方式。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则揭开了我国学校职业教育的序幕,它标志着技能型人才培养放弃了原来师徒制的综合技能教育,将整个生产工艺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工序,然后对这些工序一一进行教学。但是,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不断面临着困惑,却违背了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根本宗旨,割裂了劳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将职业技术教育置于缺乏劳动现场土壤的“真空”之中,难以可持续发展。

3.现代职业教育回归工作现场,强调人的复杂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职业主义兴起,针贬了职业学校教育过于专业化忽视人整体能力素质的弊端,倡导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融合,不同的专业、学科相融合。在知识和技术快速更迭的现代社会中,职业院校显得愈加重要,它“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根本”,与实践活动所指向的现代社会职业休戚相关,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存。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势必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状况产生要求,对人能力结构的复杂性提出要求,这也印证了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人才作为强有力支撑的观点。

二、时代发展呼唤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技职业教育与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现代社会职业休戚相关,其人才培养规格必然蕴含着时代发展精神,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在发展上保持一种合乎普遍认同和理想状态的基本条件和方向前提。教育的自觉体现在摒弃工具性、保守性和封闭性,彰显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变革性和人性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整合、升级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科技发展与产业整合要求提升人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产业链的重新洗牌,绿色经济、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依托“两化”融合,我国实施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加快形成信息化支撑的新型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模式,近十年来GDP年增幅均在8%以上,在2010年已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人均GDP又跨入5 000美元大关[5],日益成国际产业链的承接中心地带。(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认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趋势日益明显,在教育及人才培养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随着各种新科技领域的创立,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但是具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既能把握事物整体、又能深入事物细部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应尽可能多的专门知识,具有进行跨学科综合能力。一言以蔽之,未来的工作者应该是具有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能从事跨学科工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然而,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及素质与产业升级和创新要求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人才培养目标过于“专”而与知识经济的职业可迁移能力需求不相匹配,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摒弃过时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能从事跨专业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两化”融合大背景之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

(二)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要求人的职业能力可迁移

根据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对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形成做出的解释,产业转型升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产业升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减少和第三产业的明显加大,伴随着大量的人力资源从农村涌向城市,从第一和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占其国民经济比例已达70%以上,这种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在我国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中表现非常明显(见图1)。第三产业的兴起,表明劳动对象非物质化已成现代产业趋势,引起劳动方式个性化,需求引导产业发展已成工业化中期偏后时期的重要特征,支撑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于教育内容综合化和层次的高移。产业升级给人才培养带来新的要求,由于学科的高度综合,大量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原有学科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淡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关键是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正在凸显出来。

图1 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构成变化趋势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凸显了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根据麦克斯2010年报告显示,我国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5.12%,但是,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对口就业仅为53%~55%。并且,50%的毕业生表示自己的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44%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即离职或者失业。[6]毕业半年后,机电一体化等10个失业人数最多的高职专业失业人数为9.9万人,同时,高职学生的自主创业率0.5%,也远低于211高校的2.2%,和普通高校的0.9%。而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211高校为73%,普通高校为59%,高职仅为51%。(数据来源:2010高职院校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定义、跟踪、评价,麦克斯公司)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反映,除却专业能力外,企业更重视的人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而当前高职毕业生普遍在文化素质上多有缺失,因此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职业发展往往表现出“后劲不足”,高职院校就业存在高数量低质量问题。教育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两个“决定”指出,“服务于终身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立足点”[7],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作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服务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编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96个专项规划之一。[8]这些问题给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关注“就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转换职业”综合性和复杂性的教育内涵;(2)关注科技和信息复杂化对人更新自身综合知识技能的要求。(3)关注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养成;(4)关注批判能力和选择能力在未来职业开拓未中的基础作用。

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使命

(一)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结构中最活跃因素,人的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复合育人的顶层设计正是对现代职业需求的强烈反响。学校和企业如同支撑复合育人的两个翼,在开展协同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开发人的复合能力,任何一翼的缺失都无法完成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示,职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一座协同育人的桥梁,加强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改革和探索复合式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教育环境,推进“产、学、研、用”立体教学,探索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

(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1.科学设定复合专业学习平台。合理、科学、实用的复合专业学习平台的搭建要考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科领域,要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和爱好,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后继教育问题。做到科学设计内涵,核心要求明确,内容简化易学。操作上可分三种模式分类分步实施:一是“院内限定”,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学院内的不同专业限定组合,供学生有限选择;二是“院际限定”,在不同二级学院之间,将不同专业限定组合,供学生有限选择;三是“校内任选”,在全校范围内,学生依据个人意愿任意选择专业组合。“院内限定”和“院际限定”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的相关度和知识技能间能否相互融合。它取决于两个专业之间的兼容程度以及专业的科技发展程度,科技水平越高其综合性越强。“校内任选”的通常是合性、边缘性、交叉性、复合性的新兴专业,放宽学生专业选择权,让不同潜质和不同志向的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培养渠道。

2.科学设置复合课程组合。复合课程设置是培养复合式创新型人才的具体途径。职业院校根据所在区域职业群设置课程群,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是职业院校社会效应和个人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所在。复合式课程组合有蛛网式结构和跨专业基本结构两种主要形式(见图2、3)。复合型技人才专业课程群的设置有两种基本方式:(1)蛛网式课程群结构,以专业主干课为中心,向外围课程拓展,课程群结构呈蛛网状;(2)跨专业课程结构,重点在第一、第二专业的选择,以通识课程、人文课程为跨专业学习的支撑。

图2 蛛网式课程结构示意

图3 跨专业课程结构示意

3.突出复合能力跨界培养。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在企业和学校两界的交替作用中形成学生多样化、层次性的专业能力结构。新能力观认为,单一专业能力的学生缺乏职业发展后劲,在快速的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中成为“抱残守缺”、知识技能陈旧的人被企业所淘汰。因此,必须注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复合互补。摒弃学生能力单一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主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拓展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变迁能力,各类复合性课程设置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4.明确复合资质证书要求。职业资质证书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项或多项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是国际社会技能质量标准的基本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都已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质证书“立交桥”体系。如英国目前已由150个行业开发了数千个职业标准,几乎覆盖了所有职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资质证书的技能标准进行课程开发,与行会(企业)共同管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务具体安排,具体资格认证事务由雇主、雇员和学校三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职业学院的学生可以由低到高考取不同层次的资质证书,也可依个人兴趣考取多项不同专业资质证书,一名学生持有多项证书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国可以借鉴“立交桥”式职业资质体系经验,在三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及考核要求,可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拓展专业的辅修证书、专业技能资质证书、职场英语等普适性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8.

[2]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301.

[3]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73.

[4]李纪明,王陆庄.国外高校治理模式比较及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44-47.

[5]中新网.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EB/OL].[2012- 08- 15].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 zgjj/2012 -08-15/content_6732466.html.

[6]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

[7]王明达.努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4(5):卷首语.

[8]刘红.编制现代职教体系国家规划,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5-11.

[责任编辑张栋梁]

基金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职业教育提升深圳市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601522S18013);“深圳高训基地管理运作模式发展研究”教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晶,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深圳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3-0025-05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