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自然动象的长笛音乐探究

2016-07-12杨丽佩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杨丽佩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表现自然动象的长笛音乐探究

杨丽佩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摘 要:在中外的传统音乐中,大自然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创作主题,表现乡村、田园、山川、花鸟的音乐作品也屡见不鲜,其中长笛描绘的自然运动之“象”,也是值得研究的一类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分析作品本体的特点,进而探究其作品的创作原则与表现方法,以对审美创作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参照。

关键词:自然动象;长笛音乐;创作原则;表现方法

自然“动象”,这个词的引入是借鉴了周海宏关于事物“动象”一词的运用。显而易见,“动象”是表现运动着的“象”。如昆虫的飞行的形象,流水运动的形象、风声呼啸的形象。本文通过对自然动象音乐本体的分析,旨在呈现音乐创作的原则和表现方法,以对长笛绘景音乐的本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代表作品分析

(一)旋律特点

音乐必须在音响的流动中进行和存在,具有一定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音响材料,通过旋律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鲜明、深邃的音乐形象。

1.半音级进的旋律。长笛乐器的特性决定了它擅长演奏半音阶等经过句等快速进行的旋律。由于其旋律的动力性和倾向性,半音级进除了用于乐器的炫技之外,还具有描绘自然动象的功能。例如,表现昆虫的音乐作品《野蜂飞舞》。

谱例1

全曲由半音阶下行的乐句开始,巧妙的描绘了野蜂飞舞的“嗡嗡声”,乐曲快速的半音级进的旋律形态与野蜂的飞行的频率形成的联觉对应的关系,使得人们很容易想象到野蜂这样的昆虫形象。

再如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这首乐曲有很多描写暴风雨的画面的片段。特别是在乐曲最后的段落,短笛、长笛和竖琴交织演奏,用快速半音阶的迂回进行来表现怒号狂风的音乐形象。

谱例2

由于风的呼啸声常是尖而高的滑音,因此描绘暴风雨的时候,旋律线常是急促的半音阶下行或上行。半音是音乐中最小的音程,会产生滑音的效果,进而能生动的表现风的呼啸声。

2.波浪式的旋律。波浪式的旋律适合表现起伏的情感,同时也适合描绘与其运动形态相似的蝴蝶、蜻蜓等物象的飞行状态。例如,法国鲁塞尔《蜘蛛的盛宴》第三部分“蝴蝶之舞”,这是一段三拍子舞曲,主要是长笛活跃的旋律表演,但同时用其他乐器上的颤音、波音装饰或跳跃音型以及半音音阶等参与形象的塑造。

谱例3

再如交响乐作品《伏尔塔瓦河》,引子中用长笛和单簧管轻声奏出波浪型的旋律,表现湍流不息的动势,象征了伏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

(二)节奏特点

节奏作为音乐重要的表现手段,对旋律性格的塑造常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表现自然动象的音乐作品中,常用到的节奏型主要有等分节奏和连音节奏,以描绘自然动象中风声、雨声、流水声等自然之“象”的运动节奏。

1.等分型节奏。等分节奏在长笛中经常被使用,而且以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来呈现快速飞行的节奏感。例如,科勒的长笛曲《蝴蝶》,就采用了的等分节奏,表现飞行的均衡状态及那种不规则的翅膀上下翻飞的动势。

谱例4

再如,表现科勒的长笛作品《风》,用了更加密集的等分节奏型,这些快速流动的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喋喋不休的音型动态,让人不自觉的会联想与想象“风”的自然运动之象。

谱例5

2.连音节奏。连音在长笛演奏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技巧之一。在谱面上用连线连起来的音就是连音。长笛中常有的连音节奏有三连音、六连音、七连音、九连等,其实这些节奏都具有音符特殊的均分形式。例如,三连音的节奏型,常表现为有节奏感的律动。科勒的《昆虫群舞》就是典型的例子,运用三连音与其他音符的结合来表现昆虫的迂回飞舞。

谱例6

连音节奏的运用,还有在《天方夜谭》、李桐树《风暴》中,都有不同的连音节奏运用,其中《风暴》用的是六连音的节奏音型。连音节奏具有滑音的效果,与其他的节奏性相结合,常常还会出现滑稽的音乐特点。

二、创作原则与表现手法

(一)创作原则

1.角色定位。长笛音乐较之其他乐器所表现的音乐,虽然没有钢琴的织体那样的丰富,但其音乐的独特之处,音色却是不容忽视的,长笛音乐其描绘性、抒情性较强,所以有大量具备这样特点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长笛的角色性较突出的是它对自然景色及自然动象的描绘,如描摹回声、林声飒飒、浪花、雪飘等。长笛的音色及演奏技巧非常之丰富,能演奏各种变化多端的曲调,任何快速的经过句、华彩乐段,这也是其他管乐器所无法媲美的。同时也决定了长笛经常在乐队中既能表现鸟语花香与风和日丽的景象,又能对自然动象进行炫技性的灵活模拟演奏。

2.音调基础。旋律以其鲜明的主题性格、独特的动机音型和丰富的音调,唤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获得音乐上的感染和影响。表现自然动象的长笛音调,主要涉及到两种,一是自然声响音调,二是运动节奏的音调。自然声响的音调体现在鸟鸣、流水、雷雨等自然界的音响素材。例如,长笛表现流水动象的音调,表现风雨雷电的音调。运动节奏的音调,是为自然动象描绘提供节奏造型的基础。法国的自然学家、音乐理论家马林.麦尔生曾经说过:“音乐的动机可以描绘海洋,天空,一切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东西的运动。”例如,长笛音乐中表现风暴这一动象运动的连音节奏,反映了人类自然中,风暴的运动形式,同时与其音高变化相结合,诠释风暴的样貌,体会风暴真切形象的节奏律动。

3.联觉效应。联觉又称通感,是一种有意思的心理活动,需要通过表象的组合与转换而创造出新意象。音乐中的形象来自于音乐自身的结构逻辑,并借助于联觉效应,使描绘的自然动象存在于音乐作品之中。通常创作按照联觉的原理,以听觉特征来类比自然动象的形状、色泽、光线、运动等视觉特征,它追求的是神似。例如,等分节奏的运用,呈现出一种运动的律动性和规律性,正好与《伏尔塔瓦河》表现的河流形成运动的形态的同构关系,增加了想象的空间性。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把我们早已存储于记忆中的有关河流、小溪、大海的丰富景象置换出来,并根据音响的特点整合,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音乐节奏源于无限丰富的运动世界、人的生理、心理和语言现象,并且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艺术化的提炼与概括,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与鲜明生动富有典型意义的节奏作支撑。

(二)表现手法

1.语言的符号性。音乐的乐谱具有符号性,它有一套像美术的线条、色彩一样的规则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特有的节奏音型、旋律音型,适合描绘自然动象的音型。这些音乐语言的符号,构成了可听、可感、可想的音响素材,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动象,又如舞蹈,流动舞步在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心中。而创造者的敏锐听觉及对各种音乐材料的丰富积累,为主体想象的乐音动态结构寻找选择准确的符号形式,来实现音乐符号与自然动象表现的有序转化。例如,长笛作品《昆虫群舞》,创造者根据对自然昆虫的观察,选用了三连音的符号,组成连续的飞舞可感的片段,塑造了昆虫这一自然动象的特点和运动形态,呈现了音乐语言这种符号的魅力所在。

2.内容的景观性。自然动象的描绘也是一种声音景观,因为我们的耳朵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用眼睛捕捉声音的信息,同时还用脑去整合感知的音乐动象。所以音乐不只是依靠耳朵感知的声音,同时也是用视觉体验的景观。大自然的声音非常的丰富,音乐将自然界的声音加以美化和规律化,进而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音乐的声音作用于人耳或人心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意象空间,进而产生对自然动象,流水、蝶飞、鸟鸣、风声等空间的联想,呈现表现内容上的连续的声音景观。因此表现自然动象的景观性,也成为音乐审美信息的来源。

3.创作的社会性。如果在音乐中一味的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就失去了音乐的意义。往往创作者将自然的原材料和素材,纳入到人的创作活动中,这种创造自然音乐的人的行为活动过程是具有社会性的,长笛表现自然动象的音乐,不是纯粹的自然之象、自然之声,是经过再加工的音乐形态。所以创作中,体现了音乐对自然音响的规定性和选择性。同时,这些表现自然动象的音乐,还需要通过听觉的、人为的感知才能实现其创作的价值。所以表现大自然的音乐,间接的体现了音乐创作的一种社会性。例如,长笛半音阶表现的风声,自然之声的呼啸,经过创作者的联想、选择、筛选、组织,运用节奏对称的美感,使律动的自然动象进行了生动的呈现。

三、结语

本文以表现自然动象的长笛音乐作品为例,通过进行本体的分析,发现自然动象与音乐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体现在创作原则及表现方法上,一方面角色定位、音调基础、联觉效应成为创作者考虑的原则,另一方面,语言的符号性、内容的景观性、创作的社会性,呈现出讴歌大自然的音乐作品所运用的方法和属性。总而言之,音乐对自然动象的描绘带来很大的创造性,即必须按照音乐的组织规律等严格的体系对音乐进行处理,重新创造出用音乐语言表达的世界,为审美、创作、研究带来全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音乐与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4.

[2] 施咏.中国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 王建元,曾遂今.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