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44例分析
2016-07-12王斌
王 斌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100)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44例分析
王 斌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100)
【摘要】目的 通过常规治疗组与溶栓治疗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论证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溶栓组,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例数、病情无变化例数、病情恶化或死亡例数,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三类转归比率是否存在差异;用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溶栓组病情改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无变化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恶化或死亡比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前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溶栓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适应证选择适当,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分析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症,由于发病急,预后差异大,从完全恢复到遗留偏瘫,卧床,植物状态,甚至死亡。部分患者病程反复,中风进展,无论家属,还是患者均比较迷茫。无疑,脑梗死后遗症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是神经内科医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同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出血的风险亦未见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现将2010年初至2013年底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我院2010初至2013年底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9例,女65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CT除外脑出血,均无脑梗死早期征象,大部分行头部MRI检查,弥散加权像显示均匀高信号,诊断明确。其中脑叶梗死24例,基底节区梗死95例,小脑梗死11例,脑干梗死14例。所选患者发病时间均<4.5 h,80%患者发病时间<3 h。医院对所有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就诊后即刻行头CT检查,同时查血常规,血型,生化,凝血四项,为静脉溶栓做准备。具备溶栓条件者,急诊室给予建立静脉通道,血压高于180/110 mm Hg者,给予降压药静点,同时和神经内科值班医师电话交接。入院后即刻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评分。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适应证筛选,筛选标准参照第六版神经内科学[1]。
1.2 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70例,实验组74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分布均匀。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补液、改善微循环,调脂,控制血糖,血压,对症等治疗。实验组除应用补液、改善微循环,调脂,控制血糖,血压,对症等治疗措施外,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商品名为爱通立,总量为0.9 mg/kg,总量的10%静脉注射,余下的90%溶于生理盐水中,0.5 h内静脉滴注。溶栓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单纯皮肤黏膜出血,在密切观察情况下,不中断溶栓治疗。如出现深部出血,如咯血,呕血,泌尿生殖系出血,立即终止溶栓治疗,给予局部止血治疗,如正肾冰盐水口服后胃管注入,血凝酶局部应用止血,一般不给予全身性止血治疗,以免脑梗死病情加重。溶栓24 h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高龄,糖尿病,危险因素多的患者加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以防病情进展。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不变、恶化或死亡的病例数,进行组间三类转归比率比较;记录两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随机分配,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相似,具有可比性。溶栓组病情改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情无变化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恶化或死亡比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前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溶栓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表2 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2 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
治疗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组 74 15.22±4.81* 6.29±2.71#对照组 70 14.51±4.75 9.05±3.42组别 例数治疗前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诊。脑组织血流量极为丰富,为代谢活跃器官,对缺血,缺氧高度敏感。脑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侧支循环,脑组织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而梗死周围区域由于部分侧支循环代偿,尚有大量存活神经元,为缺血半暗带。及时挽救此部分脑组织为改善预后的关键,也是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如果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成像(PWI)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指导溶栓治疗,则更有临床意义[2]。治疗时间窗在静脉溶栓中极为关键,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溶栓成功率高,超过6 h,由于自由基大量生成及细胞内钙超载等因素,再灌注损伤及出血的并发症均明显增加[3]。本研究选择病例均为发病4.5 h内,大部分为发病3 h以内,病情改善率高,病情恶化及病死率低。
溶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出血,尤其是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由于梗死周围脑组织水肿渗出,有自发点状出血倾向,溶栓后,可能引发大面积出血。这类患者,无论是否接受溶栓治疗,预后均不理想。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血压,高血糖等[4]。对于溶栓治疗后引起脑出血,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预后差,所以慎重选择适应证,尽量减少脑出血并发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2.
[2] 樊双义,王天昊,何宝明,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J].解放军军医杂志,2009,34(4):189-190.
[3] 魏金香,刘丽媛,周建伟,等.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大剂量尿激酶合并舒血宁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及凝血指标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63-164.
[4] 郭义坤,李焰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后脑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18(2):113-117.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2-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