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富宁“土戏”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2016-07-12宋展菊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馆663400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现状

宋展菊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馆  663400)



浅谈富宁“土戏”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宋展菊(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馆663400)

摘要:富宁“土戏”又称壮剧,壮剧是云南省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之一,富宁是壮剧的主要发源地。大力宣扬党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方针政策,鼓励各土戏班重新恢复活动,为富宁壮戏的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县排演的壮剧剧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多次参加国家、省、州内各类比赛和演出,并荣获多项大奖。

关键词:土戏;现状;保护措施

一、富宁土戏(壮剧)简介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广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县(区)毗邻,西与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两县相连,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国道323线、广昆高速公路及在建的云桂铁路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全县国土总面积535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8%。县境处滇东南岩溶高原向广西、越南倾斜地带,六韶山脉控制全境,山地占96%。富宁县曾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土地肥沃、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因盛产八角,被誉为“中国八角之乡”。

壮剧昔名土戏,壮语称“降朵”(译音)。1960年富宁县成立壮剧团,开始将土戏易名为壮剧。壮剧分为〔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咿嗬嗨〕四种腔调(亦称四大流派),四种腔调的流源和形成时间各不相同。

〔哎咿呀〕是富宁壮剧形成最早的一个腔调,也是云南壮剧最早的一个腔调。富宁壮剧〔哎咿呀〕形成于何时,今无确凿史料可考。较多认为是清雍正以前产生于剥隘镇的者宁地区,起源于当地较流行的壮族民歌“分达劳”和“分果麻”,后发展到广西百色地区、广南八宝等地,富宁县内有60余个戏班。

〔哎的呶〕声腔,是归朝“欢乐班”第二代班主李祯柏在原《哎咿呀》声腔的基础上,保持原音乐的演唱特点,借鉴流行于归朝地区的“刷来糯”和“补缸调”两个小调的曲牌,又吸收当地的壮族民歌“分呃哎”三者联合形成壮剧《哎的呶》声腔。清末,归朝地区演唱〔哎的呶〕声腔的壮戏班有后州、龙头井、那劳、大田坝、老街、里呼、架街、林汪、渭我、洞司、那曲等30多个戏班。

〔乖嗨咧〕腔调是民国初年由广西田林那比传入那良,尔后传到阿用地区的平力、那来、者兰、新街、那柳、平兑及花甲地区的龙三盘、索罗、那耶等地和广南县的沙斗、下阿用、板蚌、八宝等一些地方,共10多个戏班等。

〔咿嗬嗨〕腔调是由广西的彩戏传入,于1919年、1927年、1946年分三路传入谷拉、新华和剥隘等地,后来富宁县有40余个演唱〔咿嗬嗨〕的戏班。

二、富宁土戏(壮剧)的历史现状

富宁壮剧自形成后,经过几起几落的发展过程。清末民初是壮剧的兴旺时期,农村中的业余戏班发展到130多个。二十年代到解放前,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壮戏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富宁壮剧得到了新生。县委、县政府作了大力的抢救过,召开文艺座谈会,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整理和挖掘传统剧目,使得壮剧得以复兴。截至1959年全县壮戏班共有150个,演员8000余人,成为历史上的最高峰。1960年3月富宁县成立壮剧团,1961年11月,富宁壮剧团升格为文山州壮剧团,现今更名为文山州壮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1962年1月,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大会在昆明开幕,文山壮剧团带着自编剧目《螺蛳姑娘》和黎言改编的《换酒牛》在会上演出,受到省各级领导的好评,各报刊纷纷宣告,文山州壮剧团被誉为“一朵正在盛开的民族艺术之花”,《螺蛳姑娘》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壮剧被视为“四旧”而被禁固。一直到1970年才得到恢复。截至1990年调查,全县恢复和新增的戏班共有80余个。

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富宁城乡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其中包括许多的戏班年青演员,从而影响城乡戏班活动的正常开展,现正常开展活动的仅有文山州壮剧团(文山州壮剧传承展演中心)、剥隘、归朝、阿用等乡镇的部分戏班,富宁壮戏发展仍处于低落阶段。为使富宁壮戏走出低谷,1992年至2005年富宁县委、县政府及文化部门通过组织举办农民文艺汇演,组织赶“珑端街”演出等形式,农村中的业余戏班重新活跃起来。截至2015年富宁民间戏班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有38家左右。

壮戏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它不断吸取各类地方剧种,如邕剧、粤剧等的营养,使自身日臻完美,终于发展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独立完整的民族艺术,而与其他民族的戏剧并蒂而长居中国的戏剧舞台。民间壮剧是富宁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富宁壮剧是云南壮剧的源头,在云南壮剧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分量。

三、壮剧的濒危状况

富宁壮剧的兴旺时期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才日渐衰落。从150多家到低谷时的10多家,其原因有三点:其一,历史原因。由于经历战争和文化大革命,许多戏班流离失所,道具、剧本毁于一旦,老艺人被迫放弃演艺事业;其二,无资金来源。戏班一般是群众自发组成无固定资金来源,购置演戏的一切费用都需资金;加之壮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于是趋于简单化、省略化,导致习壮戏者锐减,其三,是演员青黄不接。现在的青年群众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对自我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心,加之对壮剧了解甚少,不愿学习。并且为了生计村里的青年男女都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壮戏班演员青黄不接,导致民间戏班自生自灭。现急需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使得壮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四、传承壮剧的意义

民间传统壮戏,古朴、生动、形象、优雅是它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壮戏动作大方,劳作韵味浓厚。主要都是表现时间季节的生产生活劳动场面,间或穿插一些守猎的内容,具有原始生活的痕迹。体现了壮族的能歌善武的本质。歌是壮族传递战斗信息的一种方式,尤其许多山歌音调高亢起伏明显其穿透力能翻山越岭;武更是体现壮族人勇猛刚强,虽然说壮族在中国历史上武斗的记录不多,但每一记录都是惊天动地的;传统壮戏就是团结和凝聚的圆舞曲,能够凝聚民心,加强团结协作;壮族属水边民族,壮戏则多反映出稻耕文化的场景。挖掘和研究民间壮戏的丰富肢体语言特征,对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壮剧的保护和措施

(一)做好地方剧种四大腔调的保护

地方剧种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富宁壮剧(戏)出自不同源流、形态各异的稀有剧种,既是壮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取之不尽的宝藏,还是一个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为一体的独特无二的民俗文化宝藏,是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用民间话语构成了一部有别于官方叙事的厚重的历史文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区都实现了经济发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教育科技进步的目标,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路子,同时由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众多现代媒介的普及和深入,改变了农村单调的娱乐方式。民间文化不再成为唯一的选择,而这些文化也因为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热烈追捧而受到冷落,民间文化往往就成为“土”的标志,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的专利。对富宁壮剧剧种的保护可以从几方面入手:表演语言的保护、壮剧服饰的保护、传统剧目的保护等。富宁壮剧是一个拥有无穷开发价值的文化宝藏,如果这个宝藏得不到认真发掘和保护,就即将在我们面前消失、化为尘土。

(二)做好壮剧传承人的保护

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民间文化代代相传的关键。传承人的保护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自壮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保护名录后,富宁县加大对壮剧保护的力度,县文化馆深入到村寨调查各戏班的情况,妥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资料,鼓励他们开展活动,并逐级申报传承人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补助传承人,每年定期召开传承人座谈会,发挥传承人的积极带头作用。

(三)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价值

政府的关注和引导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关键,但是如果在保护过程中对这些民间文化进行过多的包装,将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和真实性。

近年来,壮剧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然而,作为曾经繁盛了几百年的富宁壮剧,成为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主流的壮剧,仅靠挖掘和整理是不够的。壮剧来源于乡间,源于农村。因此它的市场仍然是农村中的广大老百姓,投资农村戏班的同时也激活当地经济,成功的演出丰富的民俗活动,才能吸引外来的游客,古老的传统文化无形中带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并发扬了民族文化。作为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礼仪,民间节日,民间戏剧,民间神话、史诗、故事等浩如烟海,博大灿烂。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富宁县地方志编纂.富宁县志,1997:778.

[2]杨莉菁.广西田林县北路壮剧的保护和传承,2011:28.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现状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商标侵权问题和保护措施研究
电气工程一次设备过电压保护措施的分析
浅谈市政道路工程的成品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