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与人本性的辩证关系

2016-07-12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0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性善论弗洛伊德艺术

李 迪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050000)



浅析艺术与人本性的辩证关系

李迪(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050000)

摘要:关于人的本性,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学者做过各种各样的描述,事实上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懂得创造和欣赏艺术美的特性。人的本性在道德层面还有善恶一说,人是既善又恶的,但艺术只与人的善良有关。

关键词:艺术;人的本性;弗洛伊德;性善论

探索人的本性是我们人类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大事,对此,我想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马克思的观点:人之所以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动物中的乌鸦,大猩猩,老鹰,甚至海洋生物都会使用工具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马克思还说:审美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事实上,母孔雀会欣赏公孔雀开屏时的美,并且好多鸟类都会“审美”,一只鸟天生爱梳理和清洁羽毛,一个原因就是爱美,因为比如孔雀开屏,孔雀认为自己的羽毛美,即产生美感,又认为它能吸引母孔雀,也就是觉得有用,就一定会爱这种美并想保持这种美,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的。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会创造和欣赏艺术美。动物与人都会“审美”,有些动物还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人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拥有了强大的智商,从而拥有了更强的“审美”和制造并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意识,当人有了意识,人与动物的真正区别才体现出来,人具有对关于真善美的艺术的乞求,艺术就是人所以为人的真善美的理想。原始人产生绘画冲动有很多原因,每个原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现在幼儿园的孩子画画是学到的,但假如一个有画画天赋的孩子穿着一件树叶做的衣服,弄断一个小树的树枝蹲在土地上,他突然怀着很大的兴趣在地上画画,并觉得好看,心中既有游戏的冲动又有模仿的冲动,但几个老原始人用深邃的智慧告诉年轻的原始人:你看天上的电光,从什么也没有的空气中掉下的水滴,森林中出现的烈火,那是神灵所赐,神灵做了这么令人震撼的我们人无法办到的事,一定能帮我们获取食物,而且轻而易举,于是原始人需要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乞求,他们把一堆兽骨扔进火里,觉得还不够就想到用兽血在山洞里作画,手中火把的火把血烫干,喜悦洋溢在脸上。

艺术在巫术活动中是工具,但在审美的眼睛那里是美,堪称画家的某几个感性的原始人接受酋长的委托施展才华,他希望神圣的使命换来猎物,而且内心充满着对画画的兴趣和对越画越美的喜悦和自豪感(产生了游戏冲动),所以投入精力画出了令后世赞叹的杰作。

我的话大概出乎某些学者的预料,但可能无数还在思索和看书的人会拍手称快。所以,前辈们还在执着于多元决定论时,却没有从实际出发,一个原始人用树枝在地上画画的那一刻,他已经会审美,因为没有猴子和猩猩,乃至任何动物会这样做,那不是原始艺术,那就是艺术,可能不具备太强的思想性,但已经具有情感和艺术美。艺术诞生于你不知道的哪个或哪些原始人的哪种或哪几种冲动之中,为什么要说一群原始人在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创造了原始艺术?

对于今天的人而言,我们身边的动物甚至享受着生物、物理、化学、经济、法律等科学的服务,比如我们按生物、物理、化学知识制造了狗粮,法律保护野生动物,唯独对于艺术,动物是享受不到它真正的福利的,如果说鸟喜欢画的色彩斑斓,狗喜欢跟着电视上的歌者唱歌,那好吧,一定是美激起了它们的欲望,我们人会的是审美,而不仅仅是让美激起欲望,举个例子,书法只有人能欣赏,动物欣赏不了,是说动物“审美”能力仅限于色彩和声音,我们除了欣赏书法的形状外,对于黑白结合,意蕴都有欣赏,尤其意蕴一词,人会把它赋予到艺术作品中,而且人懂这个东西,再差劲的欣赏者都懂,即便说不上来,也能洞悉于心,对了,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会创造和欣赏自然美与心灵美的融合:艺术美。

人的本性在于人比动物多了几分浪漫情怀,人拥有的世界是真实的、美好的,但仍然选择创造艺术世界,因为我们需要用美表达各种感情和认识,这是人本性使然。我们人希望将千百年来与自然界交往中发现和创造的美作为生活的乐趣、排遣和指引,于是艺术真正成为最伟大的虚幻,最能攻心的利器,一句说出来的话远没有唱出来的,画出来的,设计出来的动人。

优秀的艺术能体现出人对于真善美的强烈暗示,所有艺术家都是怀着真善美的情操,这一人类本性使然的心情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中的假恶丑因为典型和反衬美而美,因为“情愿”充当反面教材,让艺术家作为批判的对象,以褒扬真善美而美,因为作为揭露的现实的真而美。艺术与每个个体个性的本性也有关系,我们有多么崇尚真善美,我们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我们是活泼开朗的人还是老实内向的人等等都能从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中找到影子,那是艺术与我们心灵性的东西之间必然的契合,因为我们的艺术只有我们能做出理性的思索,并由这种理性而加深感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人性本善,而另一思想家荀子说人性本恶,在艺术世界中人性是善良的,愿意创造艺术和懂得欣赏艺术的只有善良的人,只不过这种善良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既善又恶,如果抛开“性善论”或“性恶论”本身的确立的社会意义,做出更加符合我们对真实的追求的思考,我们就会认同每个人在成长为越来越有体力及有越来越多的复杂心理的人的过程中,是既善又恶的。弗洛伊德在他的文章《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里指出人无意识里总是不希望自己死却盼望别人早死,意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调人性本恶,但无意识毕竟只是一种猜测性的观点,而形而上的假定真实在我们人看来或许是摸得着的真实,所以我们如果看一下身边的人就知道都是既善又恶者,只不过善恶有表里之分,时间场合之别。

人脱胎于动物,吃五谷杂粮,会感到受伤的痛苦,但又怀抱理想,充满着改造世界和自己的潜力,并不断发挥这种潜力的事物。人自己会产生我们认为的秽物,会有消极的感情,会受命于上帝而纠缠于欲望,但人的诞生一定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试想,没有恶人,我们怎知珍惜善良的人,没有智力残缺的人,我们怎知包容。我们的本性与唯真善美是图的艺术有着的紧密联系,说明我们人类是何其希望美好从虚幻变为现实,希望美好继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性善论弗洛伊德艺术
纸的艺术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漫画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爆笑街头艺术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