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研究①
2016-07-12武笑玲高国军魏烨
武笑玲 高国军 魏烨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研究①
武笑玲 高国军 魏烨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鉴定、分类、分布现状以及现代化演进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结果发现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数量繁多,按照体育形式的表现特点和功能价值特征特可分为节庆类、歌舞类、休闲类和竞技类,其现代化演进经历了民众日常生活-农村生活-历史遗留物-复兴回归-日常生活五个阶段,民俗体育的文化的现代化正是“人的自然化”。
关键词:河洛地区 孤本 民俗体育文化 现状 现代化演进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民众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传统性、生活性的体育活动,由群众集体创造并被群众享受,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不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河洛民俗体育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多种竞技体育的滥觞之地,其资源可谓弥足珍贵。但意义社会动荡,朝代更迭、文化变革、社会的进步以及外来体育文化的兴起与冲击等因素,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在急剧凋敝,濒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唤醒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自觉的保护,积极地抢救性挖掘、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洛地区的界定
河洛地区位于中原地区的腹地,主要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这一广阔的地域。但是对于其具体的范围和位置学术界具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目前为大多数专家和学者所接受的是洛阳河南科技大学薛瑞泽与许智银教授在《“河洛”与河洛地区研究补正》一书中提出的“四至说”:河洛地区是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晋南,河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
表1 河洛地区民俗体育项目概况
2 河洛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调查
“河洛‘孤本’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的课题组成员从2014年7月开始一直进行到2015年6月的田野调查,先后走访了洛阳市的洛龙区、涧西区、老城区、瀍河去、西工区、偃师市、宜阳县、嵩县、新安县、汝阳县、孟津县、伊川县、吉利区、洛宁县、新安县;郑州市、中牟县、荥阳市、巩义市、上街区;三门峡的灵宝县、卢氏县、义马、陕县、渑池;济源、焦作、沁阳等地,共调研62个村,走访村民406人,其中深度走访了偃师市宋氏通背拳的第三代传人宋铁龙,荥阳苌家拳的第八代传人陈万里,焦作月山八极拳第三代传人70岁的马德行,灵宝齐天圣鼓传人71岁的左昌义、巩义小相狮舞传人58岁的李金士,河洛大鼓76岁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四辈等等,并对田野调查的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整理,据不完全统计河洛地区的民俗体育种类不下100种,如:舞龙、舞狮、撑旱船、踩高跷、扮故事、竹马、打花棍、踢毽子、重阳登高、清明踏青、河洛大鼓、扭秧歌、打腰鼓、竹竿舞、九莲灯、苏羊竹马、二鬼摔跤、秧歌舞、腰鼓舞、扇子舞、盘鼓、排鼓、高抬“故事”、二鬼扳跌、游泳、垂钓、毽球、斗蟋蟀、斗鹌鹑、斗羊、霸王鞭、射箭、抖空竹等。
表2 “孤本”民俗体育界定标准
表3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分类及地域分布
3 河洛“孤本”民俗体育的甄别与勘正
“孤本”民俗体育指的是哪些始发于草根,活跃于民间,具有地区风情的、民间自娱自乐的、处于失传濒危地位的健身或竞技项目。调查组通过认真的研究,从文化历史的变迁、民俗的演变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濒危评估的标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濒危语言的认定标准,将“孤本”民俗体育的标准进行如下界定,满足以下12条标准中的6条即定为“孤本”民俗体育项目。
结果勘定的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主要包括岁时节日表演的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重阳登高等;民间游戏捉迷藏、滚铁环、斗鸡、斗蟋蟀、老鹰捉小鸡、抽陀螺、打水漂、丢手帕、抖空竹、对拐、翻绞、跳绳、荡秋千等;民间竞技的拔河、举石担、石锁、围棋、象棋、扳手腕、摔跤、传统武术等。
4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分类及地域分布
体育的分类是以体育的本质属性为准则,对于民俗体育的分类标准不同的专家学者观点不一,该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秉承体育分类的准则,按照体育形式的表现特点和功能价值特征特将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分为节庆类民俗体育、歌舞类民俗体育、休闲类民俗体育和竞技性民俗体育四大类。
5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演进
古语有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都是流变的结果,民俗文化不是古代文化的“遗留物”和历史的“回声”,不是静止和僵死的东西,民俗体育文化亦是如此,民俗体育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亦是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迁。河洛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是不同时代文化的沉淀产物,不仅有不同时代文化因素、文化世界观、习俗和宗教的痕迹,而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变异与传承,流动与变化。因此,河洛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其核心在于文化的现代化。
表4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进程
表5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状态
图1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演进的动力模型
5.1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进程
河洛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同中国文化现代化变化过程一样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统一是文化现代化萌芽和起步阶段,虽然期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由主义流派已经形成,但还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改造民俗及依附其生存的民俗体育运动,民俗依然是社会普遍同行的日常生活,当然民俗体育亦是如此。第二阶段是从1928年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统一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文化的局部现代化,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其意识形态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民俗体育被贴上了“迷信”“不科学”“落后思想”的标签,逐渐退缩到农村,赖以生存。第三阶段是1950—1978年社会主义中国建立的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首先是社会主义义务教育运动的大力推进加速了民俗成为历史遗留物的进程;其次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的开展“破四旧运动”,民俗体育在民间全面取缔,彻底沦为历史“遗物”。第四阶段是1978年以后,1978年改革开放,民众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们对传统和现代、迷信和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民俗体育再度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第五阶段是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化、全球化等,进一步刺激民俗体育的科学性,使其自然复归,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5.2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本质
马克思对于文化现代化的本质曾经概括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发展的客观方向。而民俗体育发展变化的核心是其所固有的“自然化”属性,民俗体育的身体活动弥补了人们内在自然-身体的空白,而民俗体育的仪式、信仰、神秘等又治疗了人们在现代科技文明中的种种无奈和空虚,使人们在科学和理性无法解答的情况下通过民俗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在目前文明现代化发展“自然化”思潮初现端倪的时刻,民俗体育固有的“自然化”属性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人的现代化越高,越需求“自然化”,而民俗体育的文化的现代化正是“人的自然化”,也是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5.3 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演进的动力模型
促进和推动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演进的因素很多,诸如:文化环境、文化交流、文化竞争、文化创新、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以及认识的变迁等,各种因素之间可谓是盘根错节、相互影响、渗透,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是由多种动力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竞争、交流、调试等是一个复合过程,推动民俗体育的发展和转型,向现代化正向演进。
6 结语
河洛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最大的特性是民俗传统体育在具有丰富的娱乐属性、健身属性的同时赋予娱乐功能,不但使人们获得快乐,而且感情亦得到沟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环境突变,尤其是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的传承力量备感孱弱,许多承载民俗历史文化的体育项目失传或濒于失传,对这样的文化“孤本”进行考察和保护是呵护和保存民族的血脉,是时代的责任,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松山,杨绍华.河洛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 (11):15.
[2]安献周.近20年来国内河洛体育文化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0,9(3):11.
[3]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b)-127-0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1.127
基金项目:① 河南省社科规划办《河洛地区“孤本”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BTY010。
作者简介:武笑玲(1964—),女,汉,河南偃师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