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大悟县三里镇望山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16-07-12赵耀
赵耀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孝感市大悟县三里镇望山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赵耀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近年来,农村村民外出打工多,因为户籍制度和经济原因不能将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学习,造成了留守儿童特珠群体,他们大都跟随祖辈生活,一年很少见到父母,他们渴望亲情温爱。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经常报道农村留守儿童发生车祸、溺水、性侵犯、被虐待、烫伤、中毒、自杀等事件,触目惊心,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归结于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社会的关爱和重视不够等。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调研队深入实际,以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折射出留守儿童产生原因、行为现状、存在问题并进行研讨,积极寻求构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监护、行为教育、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监护人 关心程度 体育教育 建言献策
1 调研方法及工具
1.1 调研对象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三里镇望山村“留守儿童”。
1.2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
1.3 调研时间
2015年7月13~18日。
1.4 调查工具
视频照片拍摄。
2 调研结果分析
该次调查的是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里的一个村庄——望山村。大悟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周恩来等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光辉的战斗足迹。调研队通过对村民的调查和与村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望山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全村留守儿童人数大概有20~30人左右,在距三里镇一公里左右建有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天晚上放学或者是周六、日留守儿童就会到此参加打篮球、羽毛球及踢足球等活动,配备了一些阅读书籍,平时有一名共同的“代理妈妈”来负责照顾和管理,是留守儿童之家“家长”。
2.1 望山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见表1),望山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地点均在省外,标志着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与父母分离的状况,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家庭教育及亲情的缺失。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7个家庭的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天津打工,其原因是他们在一起务工能相互照应,尤其是他们在联系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孩子的情况,彼此通气,防患于未然。
同时还发现由于当地学校教学设施简陋,他们的体育课程大都变成教室自习或者自由活动等一些不能有效锻炼儿童身体的活动,随着时间的变长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升反降,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同时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孤僻的现象,不太愿意和他人体育活动,要么独自观望要么独自行动,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表1 望山村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分布情况
2.2 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状况
随着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道德素质和人身安全等问题不断被学者与媒体关注,社会上关心留守儿童的人和组织越来越多,我们团队选取了调研中的其中一个问题来进行分析。
从表2数据上看出,有50%的留守儿童认为身边的人很关心自己,得到了一定的温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50%的儿童认为身边的人对自己只是偶尔关心或很少关心。
表2 你认为身边的人们是否关心自己的调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望山村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就望山村来看,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3.1.1 社会因素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望山村属于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水平低;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务工挣钱养老扶小。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只能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或者亲戚看管。
3.1.2 “新读书无用论”是产生留守儿童现象的主观原因
广大农民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渴望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但结果却是无法实现。相反,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却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读书不多,也没有高层次的学历,同样能够赚大钱,就误认为读书投入“不划算”,没有知识同样也能挣钱,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读书无用论”蔓延。
3.2 建议
针对以上留守儿童调研的结论,对其提出如下建议。
3.2.1 政府援助方面
政府要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地方工业发展,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不用外出就业。父母双方不能全部外出务工,至少有一方留在家乡抚养子女。
3.2.2 调整教育政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不能因为器材的缺失或者是场地的限制等借口削弱体育课程,要加强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运动中释放天性,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地成长。
3.2.3 完善保障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2.4 发挥社会作用
深入广泛地动员社会志愿者、爱心人士及退休党员干部、代理妈妈等群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如“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俱乐部”“留守儿童活动室”等等,以履行其家庭教育的职责。
4 结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数千年的家风家训之一。留守儿童现在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健康以及教育问题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爱帮扶留守儿童需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才能让留守儿童共享祖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蔡玉军.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青年探索,2005(6):20-23.
[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72-75.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5(7):80.
[4]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2):124-126.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b)-0061-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