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咨询师的“英雄情结”及其对咨询效果的影响
2016-07-12范舒宇苏州大学
范舒宇苏州大学
浅议心理咨询师的“英雄情结”及其对咨询效果的影响
范舒宇
苏州大学
心理咨询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助人活动。选择从事心理咨询者有意无意地扮演着“英雄的角色”,能否认识到这一角色的存在并合理地处理这一角色关乎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的效果。本文从精神动力学角度解释英雄情结的产生,可能与自恋、死亡的恐惧、口唇期的依附性驱力、俄狄浦斯期性冲动或攻击冲动,以及对重要客体的认同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并引例说明咨询过程中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英雄情结可能导致心理咨询师的反移情,心理防御,进行不成熟的解释和澄清等一些行为表现,对咨询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咨询师;英雄情结;精神动力学;咨询效果
艾鲍曾经指出咨询师本身是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帕特森也提出:“治疗的关键不是咨询师做些什么,而是他是谁。”为了能适当地使用分析技术,咨询师必须一定程度地利用自己的心理过程。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内省力和洞察力,在咨询过程中不仅时时整合来访者的信息,还有自身的内省、领悟、感受等有益于治疗的信息,适当调整咨询节奏,不断促进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在众多值得引起咨询师警醒的心理过程中,“英雄情结”当属之一。
一、定义
“英雄情结”尚无心理学术语相关概念。英雄:指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佩的人,本文主要突出的是具有英雄特质,可牺牲个人利益,有强烈助人愿望的人。情结:精神分析动力学的概念之一,由荣格最早使用,他认为“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性,即,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Complexes)。”即强烈的优势的情感集团。
本文的英雄情结,是咨询师外显或隐含的帮助患者的愿望,这一情结受咨询师本身性格特质、儿童期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二.英雄情结的产生极其对咨询效果的影响
1.自恋及对死亡的恐惧
英雄情结的产生,根据E·贝克尔在《拒斥死亡》中提出英雄诗问题的基础是机体的自恋和儿童赖以生存的自尊需要。弗洛伊德提出人类会发展出自恋的特性,沉溺于自我而无法自拔。正是因为自恋,每个人认为自己很重要,为了体现这种重要性与独特性,人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变得出类拔萃:儿童时代,与兄弟姐妹、同学伙伴竞争,担心被遗忘受冷落;长大后喜欢通过数字比较来追求内心的满足——银行存款,房子面积,孩子的分数等,或者通过选择职业满足英雄梦,当警察、当医生、当教师、当心理咨询师等等。其二是对死亡的恐惧。我们深知面对死亡时人类的脆弱,因此“我们最为赞赏面对死亡的勇气……”,人类进化史中,人们始终敬英雄斥懦夫,英雄常是光荣和赞美的中心,人们对自我毁灭的勇气有种狂热的崇拜。
在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师的自恋特性会导致不恰当的解释和澄清。《心理咨询师的问答艺术》中,来访者萨利向咨询师描述她做的梦: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我看见一个洞穴,漂了进去……感到疲惫不堪,想要躺在礁石上睡觉。”
咨询师一听到梦就感到兴奋和紧张,根据来访者对梦的描述,咨询师想到了一种澄清的说法,并为自己的理解沾沾自喜:
“洞穴像一个避风港,是你不必再独自前行,正如你现在独立求学成长让你恐慌,有时,你也想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起里”。
来访者:“嗯,挺有趣的。我真正想告诉你的是昨天在学校……”。
咨询师急于消除来访者的痛苦及分析其行为,并没有注意到来访者仓促地转移话题,咨询师的过度热心是想急切证明自己的英明,来访者也许勉强附和,并以转移话题来提醒咨询师:“嘿!请你关注一下我的事情”。不成熟的解释和澄清暴露了咨询师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需要,也恰恰暴露了内心的焦虑不安、缺乏自信以及因治疗进展缓慢而产生的沮丧感。这一点对于新手咨询师尤为重要,咨询师心里应该有来访者,并且只有来访者。
2.内驱力的投射与防御
人的一生都在寻求力比多的释放与满足。帮助弱者,有时是帮助者的依附性需要投射到接受者的身上,帮助者代理性地享受被照顾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例如一名新手咨询师在患者的约访时间上可能一再让步。来访者与咨询师商定时间随心所欲,咨询师担心失去首批患者,所以有求必应。结果是当咨询师气喘吁吁的赶到诊所时,来访者却因天气原因爽约。这过程中咨询师比来访者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咨询师的动机是为了被需要的满足感,但后果却是对来访者的怨气与日俱增,影响咨访关系。还有的咨询师为了强调自己的努力,表达想要帮助来访者的意愿:降低费用、打破设置、在治疗以外接听电话,或是为深陷困境的患者解决日常困难。如咨询师南希·麦克威廉姆斯,她满怀拯救幻想地把自己的车借给了一位精神病性偏执-自虐型青年男性,结果他开车撞倒了树上。有时咨询师感到越努力结果越糟,引起更多的困惑和更强的挫败感,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迅速缓解来访者的焦虑,反而更容易引起来访者的退行。借给来访者汽车去上班,这一行为并不反应来访者的依赖需求,而是咨询师想要证明自己是绝好的求助对象,可以被依赖,是依附性驱力的体现。
另一方面,帮助弱者的英雄情结可能是性冲动和攻击冲动反向形成的防御,敌意冲动受到超我的限制,更大程度上被个体投射到他人身上,或反向形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行为,并且一生都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重复这种行为模式,寻求安全感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内疚。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窥探欲望一方面通过传递的内省和领悟得到缓解,当来访者的潜意识转化为意识时,治疗得以收效;但另一方面,本能冲动为心理咨询师带来强烈的好奇心,过分的好奇心无益于治疗。一名受焦虑情绪困扰的来访者前来求助,在几次咨询之后发现,来访者内心对父母充满怨恨,但始终以爱的名义小心翼翼地生活,所以不断受到内心冲突的困扰。在治疗期间,来访者回忆到童年期,讲起她做了一件极其“疯狂的事情”后才引起父母的关注,但是来访者并不愿意透露这件事情的原委,取而代之的是哭泣和沉默。来访者的语言用词、情绪表达都在不断挑起咨询师的好奇心,但不可贸然追问,此行为本身可能具有动力学意义——来访者有可能潜意识的“故意”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以博得咨询师的同情,除此外,咨询师应该理性的认识到,追问是为了给来访者带来领悟,而非满足自身的窥探欲望甚至是施虐的快感。
3.对重要客体的认同
每个人的主要心理过程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以及重要人物的影响。英雄情结的产生离不开个体对周围某些人的崇拜和认同。
认同是弗洛伊德描述过的重要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是指在潜意识中将自我与客体等同起来,以减缓自我所受到的压力和焦虑。认同的对象范围广泛,可以是父母、亲戚、老师、朋友等。我们和这些童年早期的重要人物越来越像或者大相径庭。
当来访者将重要的客体关系投射给咨询师时,会激起咨询师在以往经历中形成的情感,对来访者产生情绪反应,即反移情。在很多情况下,直面、反省这一类情感能够推进治疗进展,使其柳暗花明。咨询师苏珊的来访者有一位强势、权威性的母亲,在治疗中,来访者提到母亲让她换专业,但是她在服从母亲的意志和选择自己的喜好之间感到甚是苦恼,并对咨询师产生了移情,她希望咨询师像她妈妈一样给她意见、指导她。咨询师理解了来访者的移情反应,但同时为了缓解自己经验不足产生的焦虑,咨询师用权威的语气发表了意见,补偿性认同了来访者的母亲,使来访者有些尴尬和退缩。
扮演弱者的角色甚至是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动机难以揣测,如为了逃避责任,寻求保护,获得利益等。如果在咨询师的对英雄观的认同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保护弱者”的观念,加上对全能感的依赖和残留,来访者的移情会激起咨询师想要成为拯救他人的英雄,而这种做法却可能强化来访者的依赖性并拖长其退行的时间。因此,为了咨询的有效进行,咨询师要及时察觉到自己的反移情,最好在治疗开始前对自己内心的英雄情结有着全面清醒的认识,并在走进咨询室的那一刻放下自己的英雄梦。
三.总结
“人有千面,各不相同”,本文对于英雄情结的解读挂一漏万。英雄情结的存在是客观而现实的,正是这种英雄情结给人以助人的动力和奉献精神,使得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访者时乐此不疲,面对无休止的诉说、他人的质疑、批判、甚至是诋毁都能坦然处之,面对恭维、赞美、甚至是诱惑都能镇定自如。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是一项特殊的助人行为,需要把利他的思想放在一定的设置框架内,意识到自身的心理过程并加以利用,同时注意去本能化和态度的中立。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个慢长而艰辛的过程,要求咨询师以来访者为首要获益者,只做对治疗有益的事情。这正是心理咨询职业的魅力所在,咨询师忘了自己时才能找到自己,放下英雄梦时才能成为拯救他人的英雄。
[1]王中杰.咨询师的个人特质对心理咨询效果的影响[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Vol 19 No.11 2005
[2]施琪嘉.设置中接电话的心理动力分析[J].德国医学.2000年第17卷第4期
[3]拉尔夫·格林森.精神分析技术实践[M]
[4]荣格.探素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中译本,第74页
[5]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M].中译本,三联书店版,第35-37页
[6]恩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M].华夏出版社
[7]苏珊·班德,爱德华·麦斯纳.钟慧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答艺术[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8]J.布莱克曼.毛文娟等译.心灵的面具:101心理防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Nancy McWilliams.钟慧等译.精神分析案例解析[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科里著.谭晨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七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1]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2]Nancy McWilliams.Psychoanalytic Diagnosis[M].The Guil⁃ford Press.
[13]李强,许丹.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2期205
[14]张丹.在治疗和改变过程中咨询师/治疗师人格的影响[J].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Vol 19 No.11 2005
范舒宇(198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心理学硕士,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