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译注》与《傅佩荣译解论语》版本比较欣赏——以《学而》《为政》篇为例

2016-07-12阳学仁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曾子论语笔者

⊙阳学仁[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王 苹[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论语译注》与《傅佩荣译解论语》版本比较欣赏——以《学而》《为政》篇为例

⊙阳学仁[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王苹[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注释《论语》的著作有许多,其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译解论语》是比较好的版本。我们发现这两位学者的注释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杨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基本做到了精准,明确;而傅的翻译更讲究灵活流畅,注重联系时代文化背景,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

关键词:论语版本杨伯峻傅佩荣比较

一、杨伯峻《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概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下简称杨版)是近代学者译注论语公认较好的一版,而且这本书初稿经过杨树达(二人都是文史专家且为叔侄关系)的审读,二稿经王力、冯友兰和童第德审读,他们评价此书相当有水准而且注重文法。傅佩荣先生是当代台湾研究《论语》的著名学者,所作的《傅佩荣译解论语》(以下简称傅版)深受广大青年学子的喜爱。本文试从断句、字词、翻译层面作出比较,理析出二者的差异。

二、《学而》篇翻译比较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是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时”字在周秦时候作副词用,《孟子·梁惠王上》中“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杨版)

时:在适当的时候(傅版)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杨版)“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傅版)

笔者按:杨伯峻先生同时把“习”解释为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功课,像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等,所以取“实习”义。傅佩荣先生对“时”解释为“适当的时候”。把“习”解释为“练习”,相应的“之”即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礼记·月令》出现“鹰乃学习”一词,“习”即飞翔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把“习”解释为“数飞也,从羽从白,似入切”。本义是指鸟类反复练习飞翔,引申为“反复,多次练习”,后进一步引申为“温习,复习”。在本句中,笔者更倾向于把“习”作“温习”解,对应当时的六艺之教。而杨版把“以时”处理为“按一定的时间”则更指向清晰。

(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平声,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杨版)

传:传授学生道理。(傅版)

笔者按:这里“传”所体现的主客体不一样。这里处理的方式也体现了两家对反省内容的不同理解。先举其他几家例子来论证。李泽厚《论语今读》把“传”处理为“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则解为“老师讲了”;而南怀瑾《论语别裁》把“传”看作是“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金良年《论语译注》释为“传授他人的学业”。可见几家的差别在于这个“传”是老师传给我的还是我传给他人的。清朝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指出:“《吕氏春秋》曰:‘古之学者,说义必称师,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所专之业不习,则隳齐师说,与叛同科,故曾子以此自省。”这里强调了遵守老师平日教诲的重要性,所以笔者倾向于处理为“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

(三)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杨注)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傅注)

“慎终”郑玄注:“老死曰终。”“终”是指父母的死亡,“追远”具体地说是指“祭祀尽其敬”。二者译文都只就字面译出。(杨注)

笔者按:西南大学孔飞详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指出杨版把“归厚”翻译为“忠厚老实”。词义色彩是不对的,“老实”在汉语大词典涉及性格的义项有忠厚老实、循规蹈矩,规规矩矩、顺从、服从、愚笨的婉词等。词典中对“厚”的解释为“敦厚”、“厚道”,孔飞详把“民德归厚”处理为“百姓品德会更加高尚”。这里也提供了一种参考的角度。

“慎终”的“终”是指生命结束。人有生有死,以哀戚之心谨慎地举行丧礼,才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追远”的“远”是指离我们较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激,然后为人处世也就比较宽厚仁慈了。“民德”是指社会风气。“德”可以指言行表现,特定作风,也可以指道德上的修养与善行。(傅注)

翻译: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先祖,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杨版)

“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向于醇厚了。”(傅版)

笔者按:笔者认为傅佩荣先生已把“慎终”“追远”解释得清楚明晰。其中“终”和“远”不仅指对待父母,还涉及到从我们自身推开来的所有人。“事死如事生”,“未知生,焉知死”就表明了孔子对活在世上的人特别看重。所以推论曾子主张重视所有人的丧葬祭祀。

三、《为政》篇翻译比较

(一)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是思无邪。”

“《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杨版)

“《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傅版)

笔者按:上述它们的差别在于对“思无邪”的处理。傅认为“思”为发语词,不是指心思。“无邪”是指没有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因为文学作品最怕无病呻吟。李泽厚解释为不虚假,接近傅的“真情流露”。而“思无邪”出自《诗·鲁颂·》,描写马向前直行时勇健的样子,引申为诗人直抒胸怀,无不出于真情(傅解释说)。孔子借诗经的“思无邪”评论所有诗篇。“思”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有思考、思念、心情、助词、语气词等义项。“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大雅·思齐》中的“思”用于句首或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这句话中笔者倾向于看作是语气词,而且傅的“思想感情自然流露”比“思想纯正”翻译得更为自然生态。

(二)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轨距

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杨注)

耳顺:“耳“为衍文。(傅注)

笔者按:杨伯峻认为“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李泽厚《论语今读》举焦氏循《论语补疏》:“顺者,不为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指人六十岁,话语入于耳,不觉得有什么不顺的事情,已经达到生命里很高的境界。金良年《论语译注》在此处处理为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领悟,举郑玄曰:“耳问其言而知其微旨。”一说是对任何话都不介意。相比较而言,“耳顺”更为合理一些,笔者认为人们到了六十岁的生命境界,人听到某些烦心事件,而不会违心动怒。

(三)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杨版)

“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傅版)

笔者按:对“周”和“比”的理解不一样,“周”在《古今汉语常用字字典》有周遍、遍及、周密、完备、救济、周围等义项。《汉语大字典》中指出此句中“周”当取“亲密”义。何晏注:“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孔颖达疏:“比是相近也,周是亲密也。”杜预注:“周,亲密也。”周是指普遍厚待人们,以宽厚的心态对待人们,比是指因狭隘的共同利益勾结在一起。此处显现出君子与小人的对比。

四、结论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近代注解论语较为完善的本子。引经据典,考据性强,注释贴近文面。注重字词,断句分析。杨先生擅长使用使用传统分析方法,但于某些解释处缺乏灵活性,有时显得过于呆板,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译解论语》发挥程度较大,自由洒脱,与时代贴近,但傅先生对文句中的细微处变迁演化则未指明清晰,而是一笔带过,二者各有特色。这需要我们好好对比,融会贯通,兼取二家之长。最后返助于我们读者本身。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6]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孔飞详.杨伯峻《论语译注》今译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作者:阳学仁,宁波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及运用语言学,语篇修辞学;王苹,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修辞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曾子论语笔者
哪吒失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曾子杀猪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曾子杀人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