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穆时英小说电影化特征下的“异化”主题

2016-07-12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蒙太奇异化小说

⊙杨 玉[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6]



论穆时英小说电影化特征下的“异化”主题

⊙杨玉[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在现代工业土壤里孕育产生的电影,以一种微妙的姿态与“异化”的人类社会、文学相遇,产生了另类的文化景观。20世纪30年代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一跃成为文学与电影交汇的重要场域。穆时英以敏锐的艺术创作直觉,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叙事方法,将电影艺术自然地融于作品,并对周围已经“异化”的生存境遇做出别样的艺术解读。

关键词:穆时英小说电影特征现代性异化

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无声电影《火车进站》以来,随着电声学、光学等物理科学的发展,彩色胶片的发明,电影逐渐从无声变为有声,从黑白变为彩色,并对当时作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敏锐地察觉到电影给传统文学带来的不安因子,他说:“你们将会看到,这个带摇把的嗒嗒响的小玩艺儿将给我们的生活——作家生活带来一场革命。”

一、中国电影艺术身份的确立与文学创作

在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很多电影作家和影评人仅仅把电影作为社会改良的教化工具,并未意识到电影艺术的独立性。1928年,这种以改良社会为目的的电影创作观开始受到刘呐鸥和穆时英等人提出的“电影的”“视觉的”等艺术审美观点的冲击。刘呐鸥在《无轨列车》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电影批评文章,从影视批评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电影独立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性。穆时英继承了刘呐鸥的电影理论观点,并将电影批评理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穆时英在发表的《MONTAGE论中》以专业的眼光论述了电影的时空转换、画面节奏、拍摄角度的问题,并将自己的创作自觉地与电影创作联系起来,主动吸收电影的镜头表现手法与拍摄技巧,并受到好莱坞影片的影响,以“碎片化”“跳跃式”的电影镜头和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资本主义冲击下的“异化”场景,成为这一类都市小说的先锋代表。

二、穆时英小说电影化特征——结构的“破碎化”与节奏中的“异化”体验

穆时英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所营造的连续空间与时间结构,借鉴电影的诸多镜头手段,如蒙太奇、特写、镜头的运动,使小说情节呈现出“破碎化”“跳跃式的”运动叙事效果。严家炎在评论新感觉派的小说时说“有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跳跃的结构,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眼花缭乱的场面”。穆时英突破了小说的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运用一连串的变化镜头创造出新的小说空间。

(一)以时间的跳跃为例——在时间中刻画“异化”人格

在《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的开头写道:“1932年4月6日星期六下午:金业交易所里边挤满了红着眼珠子的人。标金的跌风,用一小时一百基罗米突的速度吹着……胡均益满不在乎地笑,他说:怕什么呢?再过五分钟就转涨风了!过了五分钟,六百两进关啦!交易所里又起了谣言:东洋大地震!八十七两!标金的跌风加速地吹着。……再过五分钟,胡均益把上排的牙齿,咬着下嘴唇……”时间在《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效果表面上是对标金市场价格下跌的戏剧化记录,同时却也暗示着胡均益走向死亡结局的倒计时。文章以时间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间对于人物命运以及人物性格的作用,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时间的跳跃来表现或不安、或正逐渐凋萎的人格,敏锐地描绘出上海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市场的混乱。在大起大落的金价面前,资本主义金钱观对人的腐蚀与“异化”,使人进入一种病态的膜拜与癫狂。在以五分钟为一个节点的时间段上,作者以一种略带艺术性夸张的时间镜头记录着资本主义的魔掌一步步将胡均益推向死亡的过程,也映射出在金钱的腐蚀下人失去主体地位并沦为金钱的囚徒时的内心挣扎。

(二)多样蒙太奇剪辑——“寂寞”的舞厅与“变态”的都市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点,通过蒙太奇剪辑,电影的空间和时间能够自由变化,从而拓展了叙事空间,并推动情节有逻辑地向前发展。穆时英深受蒙太奇剪辑的影响,把自己眼中的异化都市以一种“漫游式”“广角镜头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上海狐步舞(一个片断)》中存在这样一段描写:“华东饭店里——二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捐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三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娟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四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文章中多处出现这样反复性的蒙太奇画面,穆时英以反复的、夸张的方式将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下的上海舞厅里的众生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穆时英的小说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对比蒙太奇手法,在《街景》中,作者捕捉到三个外国修女在路上谈论爱情,紧接着记录了一对欢乐男女乘豪车去野炊,然后镜头一转出现了一个在阴暗角落里与苍蝇为伍的乞丐,文章对这个乞丐的生存状态做出了客观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镜头一直滞留在乞丐身上,却并未有任何主观情感的流露,从而显出一种不动声色地“凝视”的镜头感。这样的手法在其小说中十分常见,作者常常利用这种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将都市的全景捕捉下来,以写实主义的镜头感,敏锐地记录了上海在外来宗教、经济的入侵下,呈现出的新宗教与旧伦理、贫穷与富有、落后与前卫、无知与有识的杂糅状态以及“不中不洋”的畸形都市生活。

穆时英也频繁运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将物与人联系起来,建立起更宽阔的人性寓意。小说《CRAVEN “A”》(俗称“黑猫”烟)讲述了“我”与CRAVEN“A”之间的感情纠葛。在作品的开头对“黑猫”烟做了一次特写镜头式的描写:“Craven‘A’的纯正的郁味从爵士乐里边慢慢地飘过来。”以固定视角将“黑猫”烟的运动姿态表达出来,同时在爵士乐与“黑猫”烟味儿的混合中,有一个这样的女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黑猫”烟缥缈、轻盈、暧昧的姿态和余惠娴猫一样寂寞、独立、来去无踪的身影相契合,不仅暗合了都市男女寂寞的心境,同时也直接表现了大工业背景下都市人没有归属感的境遇,无论是“我”还是“余惠娴们”都是这个都市最寂寞的男女。穆时英在多部作品的创作中积极运用电影理论并表现出强烈的镜头意识。他在利用这些镜头的组接推动人物之间关系的递进的同时,也使得快速的节奏与都市所显示出的“畸形”的繁荣与人们蓬勃的欲望形成交相呼应效果。

三、光影与意象——“两性异化”的隐喻

在20世纪初的上海,女性不仅是消费者,同样也是被消费者,在以消遣和娱乐为主题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她们不仅是作为消费品的广告女郎存在于杂志封面上,而且在男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穆时英十分灵巧地捕捉到情迷都市中流荡的颜色,并利用颜色对两性进行重新的解读。例如在《红色的女猎神》的开头用“一袭红色披肩”“一朵胭脂色的玫瑰”“红纱的衫角”这类词来形容一个魅惑、烈性的黑社会女头目;又如在《墨绿衫的小姐》中出现的“黑色的心”“银绿色的香味”“墨绿衫的Senorita”等类似的词汇,将各种颜色组合在一起,简单几句就勾勒出女人最鲜明的性格与灵魂。这些女性以红腻的唇、红色的高跟鞋、墨绿色的或者其他具有诱惑性的颜色为主体,她们留恋高级舞厅、加糖的咖啡、百货公司和猎狗场,徘徊在多个男人之间。在资本主义所代表的现代性的文明冲击下,这些女性从精神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正如维尔纳·桑巴特对中世纪以来爱情观变化的阐释,他认为女性肉体的解放经历了最开始的羞怯,然后达到了自然肉欲的高潮,并走向某种高雅,随后变化为堕落与异化。女性在两性关系中从被动变为主动,这种角色的转变标志着两性关系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异化”:男女的逢场作戏取代了两性的惺惺相惜。女人被物化,而男人却遭受着没有归属感的痛苦。穆时英在形容女人时通常采用危险、冰冷类的词语如:“蛇的身子”“温柔和危险的混合物”“石膏模型”“金属性的,流线感的”。这些“危险品”是游荡在传统伦理观念之外的诱惑。而男人则像一个“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在没有归属感的城市中背负着沉重的灵魂。

综上所述,穆时英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锋性意味,小说的镜头紧扣摩登都市的节奏,同时小说的文字化特征也逐渐被影像化的形式所取代,穆时英的两性故事是其切入都市文明的着力点,透过对两性情感关系的电影化书写,穆时英刻画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和爬行在这个世界中的“异化”灵魂。

参考文献:

[1]薛峰.视觉审美批评与现代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J].当代电影,2011(6).

[2] [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3]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5]严家炎.中国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6]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黄文达.穆时英小说的镜像思维[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5).

作者:杨玉,辽宁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空间叙事研究(ZJ2013006)

猜你喜欢

蒙太奇异化小说
蒙太奇思维手法在现代电影中的研究与应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错位蒙太奇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电影声音
——从图像元素、概括形象与声音元素的角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蒙太奇:小学古诗教学“入境”策略探微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