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穆时英《南北极》看中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叉面

2016-07-12刘宏鹏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南北极现代主义底层

⊙刘宏鹏[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6]



从穆时英《南北极》看中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叉面

⊙刘宏鹏[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后,各种文学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现代文学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接纳了多种文艺思潮,匆忙开启了现代文学的大门。这导致了一些作家不从属于某种单一思潮。上世纪30年代穆时英创作的《南北极》便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表达其现代主义倾向,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叉面。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其形成原因、文本表现及其影响。

关键词:《南北极》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交叉面

《南北极》作为穆时英早期创作的小说集,1932年出版于湖风书局。从文学层面探究,这部小说集刻画现实的内容架构,再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完全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风格与表达方式。然而就《南北极》的思想倾向而言,它并不执著于灵魂的拷问和理性的追寻,是从“我”这个粗俗丑陋的形象出发,通过对生存感性主观的表达,展现了一种原始的生命渴望和冲动。这种冲动是被艰辛的生活压榨出来的,是人民最朴实最直接的愿望:好好地活着。“我”并不思索生存的意义和造成困苦生活的根源,只负责呐喊出社会底层人民的愤懑,表达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这是明显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思维方式。由此来看,《南北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一、客观现实对人精神世界的挤压与逼迫

对于《南北极》这部作品,首先我们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探究。西方现实主义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以摹写黑暗的社会现实为核心的创作终结了浪漫主义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疯狂的膨胀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欲求不得的折磨导致了人们的自我毁灭。而中国的现实主义,主要揭示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冲击,表现封建文明坍塌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底层人民的挣扎和苦痛无疑被放大了,《南北极》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是倒在艰辛困苦生活面前的底层人民。这些底层人民对生活失望而不满,因而受到了“精神创伤”,甚至导致了一种病态心理。“指儿一弯,往外一拉,血淋淋地钩出鸽蛋那么的两颗眼珠子来,真痛快哪!”(《生活在海上的人们》),这一段看似简单的描写令人悚然,然而对于在海上讨生活的“我”而言,能够虐杀统治阶级的代表地主蔡金生,是痛快淋漓的。这种反常态的、打破平衡的情绪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现代主义合流的。

对于现代主义而言,对其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样是社会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机械逐渐全方位地代替了人的作用,相应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与人类个体存在意义的缺失。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而言,上海作为中国现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其经济水平与工业发展都与西方社会趋于同步。在《南北极》中,巨型游轮、私人小轿车、花园洋房似的公馆与众多的现代型工厂组合成了一幅现代都市全景图。然而所有的一切西洋式的富庶与享受都是属于上层统治阶级的,与之相比底层人民更像是被剥离了人本体特征的生产工具。

《南北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以点衬面、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上海经济发展程度极高和人民贫富差距极大的历史环境,并直接地表现了在这种环境下底层人民生存的巨大压力。实际上这个环境与过程,正是近代中国现代性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合理化”过程。韦伯提出这种现代性的模式并赋予它“合理化”一词以形容,认为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打破了欧洲原有的精神世界与宗教世界。封建王朝的退出历史与国门的被迫打开是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内外双重催化剂,新的观念与生活方式的传入如同投石入水,社会环境犹如被打破平静的湖面,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人们生存受到了压迫,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惶惶不安与支离破碎。

二、主观精神受现实生活刺激做出的被动反应

《南北极》匠心独运的一点,就是从底层人民的视角出发进行考察,对于阶级对立,穆时英采取了独特的切入点,即都市底层劳苦大众的生存危机。纵观《南北极》这部小说集,我们不难发现主人公们并非面对社会变革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改变自己的人生,推动他们做出人生选择的是最直接的生存危机。《咱们的世界》中的海盗李二经历了一系列金钱支配下的生存磨难,最终走上了海盗的道路。引人深思的是在决定踏上这条不归路后,李二并没有忐忑不安与恐惧,他“乐的百吗儿似的”;在上了游船等待劫掠开始之前的几十个小时,他完全没有要杀人之前内心的挣扎,有的只是急迫,期盼和乐不可支。然而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他却是一个屈从于生活的顺民。但做一个顺民的代价是时刻面临的生存危机。因此他一系列的兴奋心理的根源就在于他解决了生存问题,他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反抗他痛恨着的富人阶级与统治阶级,哪怕是成为一个靠劫掠为生的血腥的海盗。由此可见,表现挣扎于生活线以下的底层阶级人民的命运与反抗可以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另一共通点,我们不能单单从作品是否再现生活真实来评定其流派。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同样描写了都市社会中的底层人民,以茅盾为首的左翼作家强调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甚至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走上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极端。显然,穆时英走上了另一条路,即对感性与感觉的强调。

评定穆时英这部作品究竟属于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的关键点也正在于此处。面对生活的阴暗面,作品表达出的是对感觉情绪的直白表达和个体体验的感悟。李二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海盗的心路历程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行文叙述中大量的心理描写直观地表达了他走上海盗路的兴奋,以及好似劝解读者一般的第一人称叙事,都显露出了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主人公站在底层视角上,极度敏感地感受生活,做出的都是最直接细微的反应。可以说,《南北极》中的人物并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并没有因为苦难而觉醒奋起反抗;他们都是一群被生活的肮脏苦难不断刺激的渺小的普通人,他们的主观精神受到了生活困苦的刺激逼迫,表现出了感性而直接的现代主义倾向。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众生相与焦虑情绪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而言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与现实的断裂时期,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崛起。在趋向现代性的过程中,《南北极》较为全面地描摹了30年代上海社会最底层人民粗鄙不堪、困顿艰难的生活。这其中,爱情和生存是生活的两个基点。

正如鲁迅先生提出的观点一样,“人必先活着,爱才会有所附丽”。对于面临着生存危机的、挣扎在生活泥沼中的穷人而言,爱情是第二性的,生存才是最紧要的。《黑旋风》中的牛奶西施最终投入了作为纨绔子弟的学生怀中;《南北极》中的小狮子青梅竹马的玉姐儿也背叛了爱情的誓言嫁给了富庶的表哥。实际上这类女性形象与都市中的摩登女郎形象有所不同,相比商业化的金钱气息浓厚的女性而言,她们是单纯的朴素的。然而她们在接触到城里截然不同的生活,穿上了皮鞋洋服之后,毅然决然地投向了崭新的富庶的生活。这是她们选择的一种摆脱生存危机的生活方式,清晰、直接而冷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北极》中的男性形象,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始终是粗犷而野蛮、倔强而热情的。面对社会问题与现实压迫,他们没有有效的解决方式,只有用辱骂和武力的手段与其抗争表达不满。穆时英对大众俗语的运用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的,他将贫苦大众的粗俗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多次对妓女娼寮的细致描写与淫词淫曲的小调最直接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粗俗丑陋的一面。贫苦大众底层众生相的描绘纯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独特地表现了大都市中贫民阶级的生存难题与粗俗鄙陋。在此之上的是这种生活带给他们的焦虑躁动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情绪。

面对着现代化的物质文明,贫民阶层的情绪可以说是焦虑不安、难以适从的。面对新的生活方式,面对天堂一样的上海,贫民大众是心生向往的。鳞次栉比的高楼舞厅,车水马龙的商场大街给人以渴望和冲击,然而这些是完全不属于贫民阶层的。属于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布满油污黑渍的灶台与狭小低矮的房屋,属于他们的气质是粗俗、低贱和愚昧。在生存与死亡钢丝上小心翼翼行走的人无法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与美。而这种巨大的生存压力正是他们所追求的金钱强加给他们的,这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悲哀,人的异化与物化使得人的情感需求死死地被压制在物质需求之下。面对这些压抑,人们焦虑与躁动的不安现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是毁灭或是妥协,这就是贫苦大众面对着社会现实的无奈,也是焦虑情绪的源头。

四、结语

穆时英的《南北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描摹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粗俗平凡的劳苦大众的众生相,刻画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与生存方式;然而其真正独具匠心之处是在现实主义的手法之上走出了与左翼文学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强调人的感性与感觉。不去拷问理性,将视角定格在人们最直观的感官表达和心理活动上,这也是新感觉派整体所创新实验的一种创作风格,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为中国的现代派小说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李今.南北极:穆时英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穆时英.穆时英全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3]赵凌河.中国现代派文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4]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杨义.京派海派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刘宏鹏,辽宁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空间叙事研究(ZJ2013006)

猜你喜欢

南北极现代主义底层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勇敢与小心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诗评诗论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略论“底层”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