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

2016-07-11张彦坤武宏飞侯梦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文化建设高校

张彦坤++武宏飞++侯梦雪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规模效应日渐显现,功能日益完善,园区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教育部开展的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深入挖掘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内涵和功能,从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内容传承创新等途径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文化建设机制和体系,促进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对接与耦合,提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水平,促进高校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高校;精品化项目;生活园区;文化功能;文化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2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119-05

我国首次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首次将“文化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格局中,这些政策凸显了文化作为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工作的战略地位,为高校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又因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具有的学生主体性、时空特性、互动性、条件限定性等独特特点,与校园文化有所区别。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是学生生活环境及附属服务区域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载体,其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情感激励、学风行为约束、环境营造、人格完善等特殊功能,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未来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理解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是集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文化休闲活动的公共区域。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是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依托,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和服务对象,涵盖精神、环境、行为、制度等文化层面的文化活动范式与活动载体的总和,它包括园区内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社会心理、“自动化”行为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化人”“塑人”的载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生人格、传承大学精神、彰显大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

1.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的价值

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成长”的实效,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实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的推进工作,以精品化项目化的运作方式,选拔培育凸显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生思想工作实践项目,并建设长效机制,实现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的示范性、辐射性和可推广性。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者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有效载体,符合辅导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模式要求。在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中引入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设计理念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将精品化项目管理理论引入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工作中,以协同创新的管理模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规范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使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有助于革新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提高文化的育人效能。第二,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工作以关注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关注大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落脚点,搭建满足学生成长和生活园区文化培育的平台,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发扬。第三,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工作最贴近学生生活,且最为繁杂,将精品化项目管理理论引入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工作中,能有效集聚核心竞争力,突破繁杂平庸的学生工作表象,突出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工作的优势与闪光点,提升辅导员职业综合素质、学术地位,增加职业认同感、消除职业倦怠,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内涵解读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参与,既具有文化的广义内涵,即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构成层面的范式;又具有自己独特属性诉求,即涵盖区域限定性和主体性的“家园”属性。

(1)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广义内涵 一是学生生活园区精神文化,是在大学生生活园区中形成的、为学生和园区管理人员所认同的、具有强大感染力、渗透力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是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要素的总和,主要体现在园区的教育、管理、服务理念、校训等方面。二是学生生活园区环境文化,是以园区环境物质为载体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接受教育服务的环境条件,包括园区内的活动设施、地理人文环境、生活园区标志等。三是学生生活园区行为文化,是以生活园区主体的行为活动为基点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生活园区主体在学习、生活、娱乐等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文化品位,通常以园区中动态的学风、校风、学术活动、礼仪规范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四是学生生活园区制度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校园文化背景下,在管理实践中积累的各种园区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既包括园区的各种管理制度、规章、实施细则、条例等显性制度文化,又包括园区的制度文化价值取向、思维行动范式等隐形制度文化,它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对生活园区中人具有规范作用,对园区中师生的思想、言行、生活具有导向、校正作用。

(2)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独特属性诉求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具有“家园”的基本特质,首先“家园”的区域限定性,是在校园内部以学生生活服务职能为限定的地域结构,它包含有若干功能单元空间,各个单元空间以目标功能为纽带,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保持较强的状态稳定性。其次是“家园”主体性,高校学生生活园区中的大学生在园区内起居生活,是园区中的主体。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活园区可以满足生活主体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求”。第三,生活园区文化作为园区主体的精神家园,在知(感觉、知觉)、情(情绪、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等心理层面为园区主体提供了放松、舒适、自由的“家园”性质的心理环境,消除心灵上“无家可归”的孤独感。儒家古书《大学》中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一个层面诠释了“家园”文化对个体的正心立德、修身养性方面的深远影响。生活园区文化以自身特殊的品位和魅力,与生活园区内的主体互动互馈,生活园区内主体在与文化活动的互动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力和文化自信力,自觉遵守文化的价值导向。

二、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与思想教育耦合功能解析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可以对置身于园区中的主体习惯、性格、思想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它育人于无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陶冶情操、激发爱国荣校情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优秀学风等作用;它具有启迪心智、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身心的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重要载体,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园区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在过程和功能方面具有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观念、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接受与认同的过程;园区文化传承是参与主体对文化范式、价值取向等的接受与认同的过程,二者同属于认知建构的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园区文化对园区主体的思想、观念、心理等方面都有引导和塑造功能。另一方面生活园区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在社会思潮多元化、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园区文化建设是由思想理论到实践的外在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的过程;园区文化建设能够使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在各种思想文化“杂音”中辨析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的鉴别力,巩固多元化思想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2.校园学习行为自觉化

随着高校学生生活园区设施完备、功能多元化,园区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学风建设功能日益凸显。营造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园区文化能够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一是社会群体效应。生活园区中的寝室、自习室、公寓等场所的学习风气对于园区主体的学习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研究统计显示,园区的学习文化氛围与园区主体的学习成绩呈现正相关。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个体置身于整个园区氛围内,个体会产生使自身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趋同于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心理内驱力,迫使个体调整自身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二是制度文化约束激励作用。[1]以黑龙江某大学为例,学校在生活园区内长期开展“一二三”学风建设工程、“三三”行动方案、“三型”寝室建设、公寓学风自管委员会等积极向上的学风文化建设制度,形成了崇尚科学、崇尚学者的文化追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虚度光阴的不良习惯的形成,从微观层面为学风建设奠定基础。三是行为文化示范作用。园区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是园区文化传播的通道,一方面学生在园区内开展学业体会、大学生涯规划经验分享等活动,传播学风建设“正能量”;另一方面学业优秀的学生以零距离的榜样示范力量影响全体学生,促进园区优良学风的形成。

3.青年心理发展社会化

按照发展心理学划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般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连续阶段,在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心理处在由“社会自我”向“心理自我”的发展阶段,同时个体心理的“社会化”发展日益完善,为个体进入社会做好充足心理准备。大学生在生活园区中度过50%以上的时间,建设整洁、文明、和谐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客观事物作为心理主观反映的客体,直接影响着人的心境,影响人的情感和学习效率。布局良好的园区景观环境、温馨公寓环境、学术气息浓郁的自习环境等物质文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谐共处的生活园区行为文化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必要条件。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观点,“爱和归属”、“尊重”、“积极关注”等社会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园区成员间的和谐行为文化构成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是积极的园区精神文化有助于激发个体“自我实现”的内驱力,“自我实现”居于马斯洛五层次需要理论的最高层次,它能够促进个体心理的成熟发展。

三、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目标。高校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高地”,在学生生活园区文化体系建设中,高校主要统筹好园区文化内容建设、文化机制建设、文化队伍建设等要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弘扬积极向上的时代主旋律,为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注入能量。

1.把握高校文化建设方向,丰富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园区文化建设方向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设要求,为园区文化建设指明了政治导向。在园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园区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第一,园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指导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园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园区文化载体中,激励学生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第三,发挥生活园区文化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2)建设多层面的、符合学生需求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 高校通过积淀凝练园区精神文化、规划改善园区环境文化、规范培育园区行为文化等多个层面建设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园区文化。一是,搭建园区精神文化平台,以休闲区、公寓等重要学生活动区为阵地,精心打造文学艺术、体育、学术科技等活动,培育健康向上、高雅的园区精神文化,逐步提高园区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增加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科学规划园区的服务设施,突出园区整体展示形象和文化气息;三是建立符合大学文化要求的园区制度,实现园区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四是引导学生与管理者树立共同的文化认同,形成行为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五是有效运用网络信息化载体提升园区虚拟文化的品位和舆论导向力,构建园区网络主流文化。

(3)传承文化精髓,创建特色鲜明的园区文化精品项目

园区积累了较为深厚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建设基础,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凝练传承园区文化精华、创新平台建设等手段创建独特的园区文化精品项目。一是将园区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特征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创新升华成为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文化精品项目;二是搭建园区高端文化传播平台,通过校内、校外传播阵地建设,抢占舆论制高点,培育文化精品项目;三是建设文化精品项目示范基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增进园区生活主体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四是打造系列特色文化精品项目活动载体,提升园区文化的整体形象。

2.以精品化项目建设为依托,整合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组织机制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应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精品化项目管理的理念,整合完善园区文化建设组织机制,挖掘园区文化的各项功能,教育服务学生,满足广大学生的各层次文化需求,实现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1)应用项目化管理方法促进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精品化项目设计实施,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限定的文化建设项目时间、资源和目标等参数下,依据项目管理学的运营理念,确立园区文化管理体系、科学配置园区文化项目资源、分解责任目标、完善考评机制,达到在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工作领域逐渐培育和发展成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特色工作经验、品牌或高水平文化培育模式。基于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一般可划分为启动、成长、成熟和终止四个阶段,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注重项目范围的确定、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项目的评估、注重品牌培育;把握项目影响因素与风险、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实际;重视项目策划、资源、进度管理,注重手段创新;明确文化项目的培育目标、突出项目实效性。

(2)构建网格化的园区文化建设机构体系 整合传统园区文化建设中的“零散条块式”管理体制,构建纵横联合的网格式园区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保持园区文化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保持文化管理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一是建立纵向的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管理机构,成立由校党委领导的大学生生活园区管理领导委员会,设立若干个园区文化建设职能部门,例如设立园区服务中心、德育工作部、文化建设部等;整合公寓管理、园区后勤服务、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统一领导园区文化建设工作,科学、合理规划各部门职能。二是调动园区主体的主动性,建立横向的园区文化自治管理机构,整合园区内的党组织、团学组织等学生主体机构,成立园区文化建设团体自治联盟,组织系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晨读、晨练、晨曦行动”、“公寓文化节”等,提高广大学生参与园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形成覆盖全面、纵横联动的园区文化建设网络。

(3)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统一规划园区文化建设 园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将园区文化体系建设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全面科学、系统严谨的规划论证。一是重视生活园区文化的规划设计,统筹学校建设、园区文化建设全局,创建集合思想教育、学风建设、文化培育活动、心理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园区文化管理、服务模式;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制定中长期园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保障园区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提高园区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管理执行力,统筹管理园区内的文化体系建设、文化活动组织,推动园区文化健康发展。

3.转变观念,加强园区管理队伍建设

生活园区管理队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园区文化建设成效,具有较高文化底蕴的管理队伍对文化建设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1)转变园区管理观念 在园区文化建设中,管理者要转变“管人”的旧观念,树立服务育人、以情育人的观念,将园区文化建设理念提升到管理层面,确立寓文化于管理中的思想,在管理育人中凝练文化。以园区文化建设“项目化”为切入点,激发园区工作人员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增强责任心,规范言行,投入热情。

(2)建立专兼结合的园区文化建设队伍 一是通过公开招聘、校内推荐等方式选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生活园区专职管理服务人员,保障其在参与园区内的思想教育、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具备足够的职业素质;同时加强生活园区的日常管理及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管理队伍的政治责任感和业务能力。二是整合校园内外力量,建立园区文化建设兼职队伍。在校内鼓励道德品质良好、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学科带头人、院士等深入生活园区,以讲座、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宣传敬业精神,分享人生经验,传承大学文化。另外,邀请具有影响力的校友、企业家、文化人士、学者等到生活园区做讲座、报告、演出,将更多前沿的、优质的社会文化元素引入校园。三是加强园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以优秀学生骨干辐射带动园区内的广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活动。

(3)建立园区文化建设评估激励机制 为提高园区管理队伍素质,科学评价园区文化工作业绩,建立生活园区文化建设考核奖评机制,以评促建设、以评促发展,提升园区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4]一是建立园区文化建设“项目化”评比激励机制,把园区文化建设工作绩效纳入到工作考核体系;二是建立学生文化自治社团考量机制,严格监管社团内部管理,严格社团负责人业绩考核与竞选;三是建立学生参与园区文化建设活动的评估机制,把学生参加园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与评奖、评优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学生成为园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1] 瞿明勇.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及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57-59.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1).

[4] 李成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57-58.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文化建设高校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