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6-07-11许静波张旭
许静波++张旭
摘 要: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价值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等新特征。而这些变化需要一个“正能量”的指引。高校应建构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先锋模范作用,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05-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整合为一体,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群体,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建设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应建构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它对于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又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者的使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要长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指南,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提高大学生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这不仅是必要的,还应体现出可持续的特性。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
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大学生施展聪明才智、实现报国之心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广阔舞台,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要想培养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就必须让大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的时代责任,加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使命感,争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2.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阶段,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但深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认同度带来消极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存在片面理解或绝对化理解,甚至出现了偏激言论,这些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要创造条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激励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密切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认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公平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方能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传承下去。
3.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时代要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反映了我国社会成员长期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并作为新时期公民行为准则构筑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4]因此,高校首先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课程,引导大学生从个人的价值观层面来要求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心里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味。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是一切行为的前提,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诚信是敬业的基石,友善是形成诚信的土壤。大学生要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落实到爱岗敬业的行动中,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才能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此可见,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要使它成为经常性和可持续的教育内容。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各高校均实行了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相对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不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党中央明确要求,“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教育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至关重要,但是一部分教育者表现出自身修养和教育素质的缺乏。第一,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观察力,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并自觉地将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理想信念上升到政治责任和使命的高度。但部分教育者忽视了自己被国家所赋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育人过程中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甚至以讹传讹,并在教育过程中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轻视德育功能。第二,缺乏较强的理论和业务素质。理论功底扎实是身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要求,熟练掌握马克思理论、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合理优化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育者理论功底薄弱很难使其将理论与当前社会现象相结合,空洞乏味的讲述理论知识,缺少实践,导致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增多,也无法挖掘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缺失,同时导致教育者主体或主体地位的缺失。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扩张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拓宽了视野,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方面已经具有自我意识,不再是传统教育中被灌输、被教育的对象,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与教育者地位同等重要。受教育者虽然在交往、文娱、猎奇等方面表现出主体性的扩张,但他们在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依然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一部分受教育者忽略思想政治课程对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的主动性。另一部分受教育者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作用,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需要通过他在创造经济效益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来体现,在效益这一杠杆的衡量下,部分受教育者仅仅执着于学习专业技能,忽视了为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而做的思想准备。随着社会的变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思维的独特性日渐凸显,导致部分受教育者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差,他们被非理性的信息干扰,表现有极端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3.教学模式及载体单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切实重视大学生的多样化成长诉求。但目前的教育模式重在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以及外部灌输,脱离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并引起大学生的枯燥和乏味感。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采用的方法通常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引导、多媒体网络教学。虽然课堂的主渠道及主阵地的作用已经成为共识,但课堂宣讲中缺少新方法,缺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过程,因此,难以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相对滞后,高校集中精力于招生及学术成果上,而忽略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发展,导致校园文化缺乏传统和特色,校园文化发挥不出其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高校并没有完全做到丰富教学形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求知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不紧密,导致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与社会现状脱节,不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协同教化功能
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除建立必要的领导机制和体制外,需突出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通过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取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人数达到74.56%。[6]因此,教育者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大学生能够自觉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教育者充分占领主阵地。首先,教育者要认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能够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次,教育者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思想高度,能够做到以授课、指导大学生为工作重点;最后,教育者要充分深入大学生群体,了解大学生群体思想,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制定新教学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功能。辅导员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者,辅导员要与大学生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渠道,要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当然就离不开辅导员。[7]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生活以及个体特征的变化,要走进大学生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的日常生活。辅导员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的交汇处,将其与大学生的生活全面对接,让大学生感受到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反作用于生活,做到“教育即生活”。
2.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既是社会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主动性要求。为此,要给大学生搭建自我教育的平台,其中,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构建发挥优秀学生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也将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优秀学生都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积极进取的决心以及热爱集体的高尚情操,他们是大学生中的优秀表率,在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而班级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所以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班级的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要搞好自身学习,明确学习目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也应成为发展党员和推选学生干部的基本标准。学生党员和干部要主动与班级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党员和干部的积极示范作用会对普通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充分发挥着主人翁的作用,校园就是自己的家,时刻做到爱小家,也为大家,营造美好的校园生活环境,积极在校园生活中传递正能量,起到表率作用,为普通大学生做榜样,从而形成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凝练活动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丰富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展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娱乐社团实践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大学生的情操[8];同时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能力、职业规划、创业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同时,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道路和多变的外部环境,使大学生个人价值观深受影响,海量信息的扩充使大学生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化,亟需高校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根据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一方面要运用网络媒体具有便捷、快速、高效、灵活等独特优势为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整合现有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并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融合,加大对网络媒体宣传阵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运用各种新媒体主动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阵地,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网络,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扩大覆盖面,增强新引力,提高时效性。因此,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更新和完善校园文化的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启新篇章。
4.建立健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媒体平台
如果说上述对策仍具有一定的可控性,那么,在当前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控性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自媒体已然根植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因此高校建立健全自媒体文化平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自媒体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以现代化手段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自媒体文化平台不仅是课堂的延续,也是弘扬中华正能量的载体。它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微信是当下最流行的自媒体表达渠道。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自媒体平台,要积极地“介入”。以微信为例,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微信平台的主要内容,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校园最新动态,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难题,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大学生展现正能量的案例来激励大学生。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时刻跟进党和国家的最新动态,吸引大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自觉地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及动态,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度。再次,微信平台应设立交流模块,以确保大学生在平台上“活”起来,鼓励大学生在交流模块中互相交流,由大学生自主提出对时事的看法或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介入引导,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直到能够独立分析和鉴别社会现象,做到能够不被外界的负面思想所动摇,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 王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4-16.
[4] 何晓晴.让大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20(7).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就教育的意见[C].2004-10-14.
[6] 李俊卿.关于北京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103-107.
[7] 徐艳玲.生活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命题[N].中国教育报,2015-05-21(4).
[8] 许静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认同途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88-90.
[9] 周长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65-67.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