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弗罗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

2016-07-10陶彦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弗洛姆

陶彦平

[摘 要]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弗洛姆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下,综合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有西方的神学观念等,提出了人道主义伦理观念。本文是在阅读过弗洛姆的著作《为自己的人》之后,对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有了简单的浅薄认识。论文着重分析了弗洛姆的人生经历和和他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然后本文着重从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它的最高价值,还有人道主义良心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弗洛姆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健全的社会”,他主张把人作为人类的中心。本文旨在通过对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研究,指出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不足之处和对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重要价值。

[关键词]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自爱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艾瑞克·弗洛姆是德裔美籍著名思想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当前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和危机。整个社会变成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物质上丰裕,可是精神世界却严重匮乏,道德也是十分衰落,很多人成为了被异化过了的人。为了使现代人走出精神与道德的困境,从人性的异化和自我丧失中解放出来,我们有必要再谈论一下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帮助人们从无意义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建设一个完好的“健全的社会”。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综合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除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想之外,而且其中还有禅宗佛学的心性观等思想。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强调人的价值判断是“万物的尺度”,以人类为中心,着重强调人的存在,强调人同其他事物的区别,人是独一无二的,是独特的存在。所以,弗洛姆所代表的的立场是人是世界上存在的最高的事物,而且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是“爱”,最高价值是“自爱”,人的快乐和幸福被看作是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价值批判标准,一个“健全的社会”为他的最后伦理学目标。

2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爱”

2.1 爱的本质是给予

说到“爱”,我们并不陌生。当今社会,道德伦理危机一直伴随着我们,老人摔倒不敢去扶等等。可是,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去爱?“爱”到底是什么呢?弗洛姆毕生都在试图倡导和建立一种完美的人道主义伦理学,拯救人类堕落的人性,拯救被异化的社会,建立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健全的社会。所以,在他看来,爱是人的最基本需求,爱是一种人性,爱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建立人道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它是人在保存完整性又有人的个性的完美的融合,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个人能力的表现。因此,他说“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分担,不是‘迷恋。而且,‘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这个道理给复杂化,颠倒化。认为“给予”就是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自己做出了牺牲,从而不愿意给予,反之更多的是情愿接受别人的给予。但是在弗洛姆看来,给予是高尚的道德行为,却恰恰并不是说必须牺牲个人的什么东西或者是让出某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人的潜能的最高表现。真正的爱是有创造性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是在自觉主动中发挥的一种内在的灵魂力量,他不受任何形式的强制性的压迫。“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也就是爱的对方获得幸福、获得发展和自由”。所以,爱是一种美好的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别人感受到幸福。

2.2 爱既是一种关心又是一种责任

爱的本质是给予。那么为了使他人得到幸福,所以爱就必然会包含关心。弗洛姆说:“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缺乏这种主动的关注,就不是爱。” 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一方对另一方一直承诺说“我多么多么的爱你。我要给你幸福的生活等”。可是,当一个人黯然神伤的时候,那个爱他/她的他/她却在和自己的朋友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根本不关注对方的情绪或者是心理变化,你能说是爱对方的吗?按照弗洛姆的观点,这种所谓的爱在弗洛姆看来根本就不是爱。为什么呢?因为嘴上的爱是不能算爱的,她没有给予对方任何形式的关心,她忽视了对方所需要的事情。关心是支持爱的框架,责任是对关心的体现。所以说,如果我们爱一个人,而不去关心他/她,爱护他/她,爱就失去了支持它的框架,失去了它本身应该具有的内涵。“爱一个人,意味着关心这个人,感到对这个人的生命——不仅对他的肉体之存在,而且对他全部人之能力的成长和发展有责任。” 关心一个人,爱一个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对方的一种积极响应。

2.3 爱是一种是尊重和认识

“对一个人来说,没有认识就不可能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尊重和认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尊重,责任很容易堕落为统治或者占有。如果没有认识,那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尊重。尊重就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认识所爱之物,并且努力的让他按照自己所愿望那样的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惧怕对方,也没有剥削对方的意思。认识对方要深入他/她的核心,觉察到对方灵魂深处的秘密,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为对方着想。

总之,爱的本质是一种给予,它包含着对对方的关心、责任和尊重,包括认识。“如果我真的爱一个人,那么我一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某个人说‘我爱你,我一定能说‘在你身上我爱每一个人,通过你我爱这个世界,在你身上我也爱我自己。”这说明,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爱,绝不是平常所说的简单的爱,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认识、关心、尊重和理解。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就是爱他/她的全部,爱/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爱他/她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存在。

3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自爱

3.1 自爱的内涵

人们常说,一个不知道爱自己的人是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的。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爱呢?西方思想家对于自爱的论述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爱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西方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培根、卢梭等都对自爱有自己的观点等。甚至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和“自爱”是完全可以和谐共处的,没有本质的矛盾。当然,有人则认为“自爱”和“仁爱”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肖群忠系教授给自爱的定义是 “自爱是人的主体性在个人身上的高度凝结和积淀。它包含着对自我的认识、评价、肯定、尊重、发展、超越、控制等诸多丰富内容。自爱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真、善、美的热爱。”由此可见,自爱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利益包括尊严的维护,它蕴含着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的精神。在弗洛姆看来的自爱就是人作为最高主体的存在,因为他曾说过人就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着,是所说的“存在着”,并且要有创造性,要成为一个有生产爱的能力的人。

3.2 自爱与爱人、爱己相统一

《圣经》当中有句话,“你当爱你的邻居如爱自己”。弗洛姆认为自私的人表面上看是只爱自己的人,可是实际上他/她谁都不爱,自私的人缺乏爱和关心,他/她连自己也不爱。所以,真正的自爱的人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个体来关心的,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角色的附属品,他/她关心自己的智慧、情感、感官潜力。正如斯宾诺莎所说:“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则他便愈具有德性。”弗洛姆也是坚决反对把爱人和爱己分裂开来,他认为“爱人与爱己绝不是两码事。”一个真正会爱自己的人他绝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而自爱的人被并不等于他/她不爱别人。相反的,他/她是一个既知道关心自己的自身利益。又充分爱自己的人。因为他/她知道子来的力量和爱别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同时,一个人他爱别人的过程中,就会展现出自己爱人的能力。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的肯定,最根本的在于他有这个爱人的能力。对于一个爱自己又爱他人的人,是一个强大的无坚不摧的人。

4 人道主义伦理学基本内容——良心

良心是什么?弗洛姆说:“良心是人对自我的一种呼唤”。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我将依我的良心行事”更值得夸耀了。听过之后,不仅脊背发凉、担心后怕,难道社会都变成这个样子了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说“我们对他人赞成或者不赞成的情感反应是我们良心的核心”。舍勒说,“源于情感的理性判断的表达,是我们的良心”。但是,什么是人道主义良心?它是我们自己的声音,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它不受外界制裁和奖赏的影响”。人道主义良心是对自身的呼唤,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心声的表达。

正是由于人道主义的良心是属于自己的声音,所以它可以召唤人们返回到自身,成为一个能够和谐发展的人。

5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伦理价值判断标准——快乐和幸福

对于人道主义伦理学来说,人的快乐和幸福似乎成了人是否有存在价值的唯一判断。这似乎在当今社会来有点不太恰当,因为它过分地强调人的快乐和幸福。难道说有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他自己快乐,就要说这是善良或美德的行为吗?不,当然不能!弗洛姆一直在努力说明,人道主义伦理学所说的快乐是分为不同性质的,它包含四个方面,快乐、满足、幸福和欢乐,它们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快乐主义者认为,无论如何人类行为的总指导原则都是快乐。柏拉图认为,快乐和思想一样,是有真假之分的。只有善良的任才享有真正的快乐,恶者只是享有虚假的快乐。

然而,弗洛姆认为人的幸福和快乐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成就,都需要人的内在的活动和努力。只不过,快乐是以这些为前提条件的,而幸福是人的内在的生产性的产物,而不是大众认为的所谓的上帝的恩赐。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快乐是短暂的享受,幸福却是一种持久的的体验。当一个人能够持久的保持着快乐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说他/她是幸福的。

弗洛姆说:“就生活艺术而言,幸福是完美的标准;就人道主义伦理学而言,幸福是美德的标准。”由此可见,幸福的体验是一种很长久很持续的感受,当然,这种幸福中也包含着痛苦。如果人一位的逃避痛苦,那他/她也是体会或者说体验不到幸福的。因此,相反的,幸福的对立面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痛苦或者悲伤,而是一个人的意志消沉,或者说是人内心的痛苦和精神上的一种贫乏。

6 结语

弗洛姆毕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促成一个健全的社会,即人道主义伦理学的目标。对弗洛姆来说,人道主义伦理学既是促成健全的社会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衡量社会是否健全的最高标准。

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是万物的主宰,人是宇宙的中心,人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存在。我们相信,未来的人际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因为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是爱,最高价值不是自私,不是舍己,更不是爱人,而是自爱。未来的社会是技术人道化、消费关系人道化和人际关系人道化的社会。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当然,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有其自身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高于一切,对当前的享乐主义有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虽然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个人的感受的话,会造成社会整体心理的扭曲。在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 [美]弗洛姆,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

[2] 弗洛姆.逃避自由[M].工人出版社,1987.

[3] 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商务印书馆,1987.

[4] 肖群忠.自爱论[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5] 斯宾诺莎.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1958.

[6] 李国华.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1).

[7] 王雨辰.论弗洛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批判[J].理论月刊,2010(09).

[8] 解保军.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批判——《健全的社会》析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01).

猜你喜欢

弗洛姆
给,永远比拿愉快
走过独木桥
论爱之人:弗洛姆
爱是一种能力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不乐多冤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自由与孤独: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