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趋势分析:基于“主题-理论-方法”的三重视角
2016-07-09刘晓红周利国陈金亮
刘晓红 周利国 耿 勇 陈金亮
一、引言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①从理论上来看,“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源自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相互关联。本文基于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术界目前较常见的提法,即“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以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发展,将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两者结合在一起讨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与金融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行业的、涉及多方主体参与的新型业态。这种经营方式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物流与供应链运作中的资金瓶颈,提高了物流与供应链运作效率,同时,各方主体通过协同与合作,实现了多利益群体的共赢。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业态不仅在业界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契机,同时在学术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冯耕中[1]从法律特性、核心思想、业务模式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对物流金融这种创新活动进行了分析。李毅学等[2]认为物流金融是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在比较中西方物流金融不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个有关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框架。胡跃飞和黄少卿[3]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源自于全球性生产外包以及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供应链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他们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做了界定。这些研究不但促进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为物流
与供应链管理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但是,由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触及一个以往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较少关注的问题:资金流;且从组织结构来看,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呈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1对1”的群态运作模式。这使得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里,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像物流和信息流一样得到充分认识。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知识体系的完善,同时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以及知识形成与发展,笔者从文献系统研究入手,结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前沿热点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以期推动领域的纵深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内容分析法是社会科学领域实证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作为此方法创建人之一的Berelson[4]将之定义为是一种对相互关联的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以及定量化分析的研究工具。Holsti[5]认为内容分析法的目标是确认和记录信息中客观的或至少主体间性的特征。Duriau等[6]认为内容分析法的特别之处在于这种方法能够将保留丰富内涵的定性方法与有效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从国际上来看,内容分析法已普遍用于物流与供应链文献研究[7-9];但在国内,这一方法在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尚不多见。鉴于此,我们认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进行文献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了解这一领域的演进,同时还能够提供一个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如一些学者[10-12]所建议,内容分析法可按四个步骤进行:①材料收集(对所要分析的信息资料进行界定并确定分析单元);②描述性分析(对信息资料的特点进行评估,为内容分析提供相关背景);③分类(确定分析单元的结构维度和分析范畴,并将之应用于内容分析中);以及④评估(根据分析维度,对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本文将据此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一)期刊选择
由于我国目前尚无公认的权威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学术期刊,涉及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文章相对分散,鉴于此,我们在期刊选择上考虑了两个期刊来源:一个是 CSSCI(2013—2014年)中包括管理类(29种)和经济类(73种)在内的102种刊物;另一个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部推荐的30种期刊。由于CSSCI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荐的期刊有重合部分,经过确认,最后共计109种期刊被选定。CSSCI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期刊在我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对于研究结果来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文章确认
依据一系列关键词,诸如“物流金融”、 “供应链金融”、“物流银行”、“仓单质押”、“存货质押融资”等,我们首先对发表在109种刊物上11年间(2004—2014)的文献进行查询。选取2004年为起点,是由于物流金融在当年首次被作为物流创新模式提了出来。通过对每篇文献的题目、摘要以及关键词的确认,163篇文章符合筛选的要求。之后,我们对选定的163篇文献从内容上再次进行了检查。去除四篇与研究主题相去甚远的文献后,我们将分析样本确定为159篇。这些文献分布在48种期刊中,如表1所示。其中,在 《系统工程》上发表的文献数为最多,占总样本数的8.2%,《财贸研究》等17个期刊仅有1篇。
表1 按期刊发表的论文数
(三)数据初步分析
图1显示了样本数按年度所分。结果表明:从2004年至2011年,发表的文献数呈现出了一个增长的趋势;2004年和2005年各为两篇,占总样本数的1.4%;2011年发表的文献数为最多,占20.3%。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学术领域在过去的这些年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自2011年起,数目有所下降,但问题关注范围依旧很广。
图1 年度发表论文数量
三、研究结果分析
基于“主题-理论-方法”的三重视角,本文提出了一个有关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主题主要关注每篇文献所研究的内容,理论主要考虑文章所依赖的理论基础,而方法侧重于研究的方法论。我们认为这三个维度能较好地解释物流和供应链金融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图2 基于 “主题-理论-方法”三重视角的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框架
(一)研究主题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是由多方组织共同协作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涉及三个行为主体:融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物流服务供应商。融资企业一般是指在融资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但需要融资来发展自身业务的中小企业。与一般的融资方式不同,这些中小企业以动产或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银行金融机构是指具有各种融资能力的商业银行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商业银行决定了融资的模式、成本以及期限。物流服务供应商是指能够提供各种相关物流服务的企业或机构。他们受金融机构委托,对融资企业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并提供其他相关服务,从而降低金融机构融资的信用风险。三种不同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围绕着质押物,对它的“货币化”形态,也就是“资金流”进行运作。制度环境是指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运作的环境,主要包括体制、法律和技术等因素。图3勾勒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基本运作模式。
图3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基本运作模式
通过对159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文献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模式界定、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以及制度环境。分析表明:对行为主体(融资企业,银行以及物流服务供应商)研究的文献最多,共计110篇,占样本总数的69.2%;其次是对模式的讨论,共计45篇,占28.3%;仅有3篇文献就行为客体(质押物)以及1篇文献对制度环境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分析单位的进一步确认,我们发现研究内容的四个方面各有其关注点,如表2所示。以下对此做进一步讨论。
表2 研究视角与研究主题分析表
1.模式界定。
30篇(18.9%)文献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了讨论。其中,17篇文献侧重于物流金融的讨论,而另外13篇则更多关注于供应链金融。讨论的焦点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内涵。
尽管目前对物流金融以及供应链金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些学者还是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例如,邹小芃和唐元琦[13]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胡跃飞和黄少卿[3]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背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是由供应链中特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期刊中,有相对应的“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研究[14-16]等,但尚未发现“物流金融” 这一对应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物流金融”这一概念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具有经济转型期的特定背景。
创新是模式讨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结果表明:许多学者都提到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是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难而引起的。中小企业本身缺乏固定资产,信用不足,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环境不够健全,造成了中小企业普通融资难的问题。而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是对传统“1对1”融资模式的创新。例如,冯耕中[1]认为物流金融业务是一种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的、涉及多方主体参与的、具有多赢特性的金融业务。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徐学锋和夏建新[1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管理中财务或融资的创新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讨论有助于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从内涵上进行界定,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提供了基础。
2.行为主体。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群态融资模式。如前所述,它的行为主体主要涉及三方:融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物流服务供应商。这三方主体具有各自的行业特征。只有在这三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下,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这种模式才能顺利实施。由于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企业间的利益博弈从传统的双方变成了多方,业务运作中的不可控因素也随之增加,主体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决策手段,最大化各行为主体的运作能力,减少经营决策中的风险,是实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运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总计110篇文献中,学者们从单一主体、二元关系以及供应链视角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进行了讨论。例如:陈祥锋和朱道立[18]讨论了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何娟等[19]研究了银行和物流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胡海青等[20]从供应链视角对供应链金融的信息风险进行了评估。这些不同视角折射出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的不同方面。
从表2来看,对行为主体讨论的关注点主要有:决策、利益博弈、激励、信用、外包与增值服务、运作能力、技术、网络治理、协同以及风险管理。这些关注点既包括业务流程运作中各行为主体的协作与运作能力的讨论,如外包与增值服务、运作能力、协同等,也包括了对行为主体的行为研究,如激励、决策等。
举例来说,陈祥锋等[21]说明融资服务可以为供应链创造新价值,但是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会影响到融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具体决策。马中华和朱道立[22]考察了物流企业在存货质押融资中的决策问题。袁光珮[23]对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的联合最优决策进行了讨论,说明在国内当前制度环境下,物流金融参与主体之间的不协同极容易产生主体间性风险。马士华和关旭[24]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运作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传统的3PL充当第三方资金流提供商对供应商提前支付货款,可以解决供应商库存成本压力过大的问题,并且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三流”整合。更进一步地,关旭等[25]提出了资金流服务商的概念并分析了其所具备的两种资金运作能力:资金回收期压缩能力和采购资金占用压缩能力。于萍和徐渝[26]讨论了存货质押三方契约中银行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激励。谢江林等[27]分析了系统技术水平“短板”对供应链运作系统的影响,并说明如何借助“供应链金融”构建一个外源融资平台。何娟和沈迎红[28]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提出了“云仓”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由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利益,利益博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研究焦点。例如,温源和叶青[29]、肖伟等[30]等运用博弈论的思想从理论的角度说明融资企业与银行的利益博弈。何娟等[19]重点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博弈行为。
110篇文献中有一半是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进行讨论的。从分析结果来看,48篇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风险识别(5篇)、风险防范(4篇)、风险度量(6篇)、风险评价(10篇)、 风险控制与管理(23篇)。
例如,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的思想,李毅学[31]提出了一个包括系统和非系统在内的物流金融风险来源识别框架。吕玉兰[32]认为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参与融资业务时,应从人、物、价格以及操作四个方面来做好风险防范。从价值考量的角度出发,陈宝峰等[33]建立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价值风险度量模型。韩钢和李随成[34]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模式风险控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模型。白少布[35]提出了一个包括融资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评价子体系、核心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子体系、融资企业贸易项目风险子体系以及贸易供应链绩效评价子体系四个方面在内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策略。
从以上众多对行为主体的研究可以看出,行为主体是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多行为主体运营模式不仅是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3.行为客体:质押物。
尽管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关注资金流的运作情况,但是质押物类型、质押物的数量额度、质押期限的长短以及资金成本率等状况都会直接影响到资金流。此外,它的变化情况也与风险管理紧密联系起来。从样本来看,有3篇文章对质押物进行了讨论。如白少布[36]探讨了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的融资情况。熊熊等[37]对供应链金融质押业务中存在货物价值不稳定而引起的市场风险现象进行了讨论。常伟等[38]提出了通过度量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大小来判断质押物的流通属性的优劣。
4.制度环境。
仅有一篇文献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进行了研究。吴健雄[39]从多法律环境的角度,讨论了中小企业动产担保融资的法律冲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焦点为行为主体;一小部分文献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创新进行了讨论;而对行为客体以及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制度环境讨论得很少。
(二)理论基础
在159篇文献中,有67篇(47.5%)文献的分析建立在理论支持的基础上,所应用的理论如表3所示。
表3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理论体系及应用
从表3可以看出,许多理论被应用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上。这些理论来自不同的学科体系,既有成熟的学科如数学,也有相对较新的学科如软科学。举例来说,由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关系到货币资金流的运作,许多金融理论被用来解释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如基于无套利均衡理论,赵道致和刘君[40]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费定价优化方法。另外,博弈论被用来分析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和信用博弈。如从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整体)的双重Stackelberg博弈关系出发,易雪辉和周宗放[41]建立了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各自的期望利润最大化模型。再者,鉴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由多方群体参与的经营现象,王笃鹏等[42]从共生理论的视角解释了物流金融在供应链运作中的现象。另外,何娟等[43]应用Markowitz风险分散理论,分析了质押物组合风险管理。
这些不同理论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需要应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
从方法论的视角,159篇文献运用了概念性研究、实证分析以及数理方法对研究主题进行了讨论。其中,采用数理方法进行研究占据了最多数,实证分析相对较少。表4显示了分析结果。
表4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方法论视角以及分析工具
从表4可以看出,56篇(35.2%)文献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这一现象进行了概念性的讨论,所采用的分析工具为一般性的叙述与论断。运用了实证分析的26篇(16.4%)文章主要采用调研、问卷以及案例方法,所用的分析工具既包括定性也包括定量。定性方法主要为解释说明,而定量方法则采用了统计、计量以及数学方法。例如,胡海青等[44]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视角,采用了大规模问卷调查法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能够对中小企业营运资本产生显著的影响。伊志宏等[45]以中信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金融供应链管理创新的特点和规律。82篇(51.6%)采用数理方法的文章主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即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运用各种量化工具如数学模型来进行推导并加以解释说明。有的文献在数理推导后,还用实例进行了简要说明。
这一分析结果表明: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上,基于数学建模的数理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实证分析方法较少;另外,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文章缺乏方法的严谨性。
四、今后研究方向探讨
从以上基于“主题-理论-方法”三重视角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2004—2014的11年时间里,许多有关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问题为学者所关注。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出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具有丰富的实践创新内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学者们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理论发展来看,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今后的研究方向做深入探讨。
(一)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主题的空间有待拓展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要求流程与组织间的整合。其目标是优化企业间的融资系统,以顺利实现资金流的转化,减少运营资金,为参与者创造价值。在流程层面上,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关注在标准化的信息技术以及制度环境的支持下,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与物流的相互整合;在组织层面上,供应链金融要求更紧密地整合金融与供应链活动,并增强与外部的合作。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部门应该更加紧密地和金融部门联系在一起。从这一视角出发,除以上涉及的讨论外,无论就模式界定、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以及制度环境来说,研究主题都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式再界定。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被提出的。如前面所分析,国际上目前并无“物流金融”这一对应概念。鉴于此,如何通过理论对这一概念做进一步规范论证?
2.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整体运作以及绩效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对行为主体的讨论来看,行为主体的定义比较宽泛,还没有涉及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的具体变化情况。举例来说,不同的融资企业,如生产制造企业,商业零售企业以及物流服务供应商,向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其模式是否相同?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运作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另外,居于供应链上游或下游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产生的效应是否相同?
(1)质押物的数量、质押期限以及价值变化。如前所述,尽管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关注质押物的资金货币化形式,但质押物的实物形式的任何变化,如数量、时间以及价值变化都将对资金流产生实质的影响。这些变化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也会导致相关的风险?若风险发生,应实施什么样的风险管理?
(2)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整合。供应链的整体效应是建立在各功能以及各环节的协同与整合的基础上。资金流与物流和信息流是密切相关的。为了物流与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环境下,应如何考虑资金流与物流以及信息流的整合问题?
(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度量体系。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跨领域的经营现象,涉及物流/供应链和金融的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在这种跨界模式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度量体系与金融度量体系应如何有效地整合,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度量?
(4)制度环境对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影响。不同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有不同的影响。在我国现行的制度环境下,会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尽管一些学者讨论了一些因素,但目前尚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5)国内外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实践发展的比较研究。不同经济体制下,如转型经济与市场经济下,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有何不同?应如何理解?一些学者,如李毅学等[46]对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供应链金融”课题组[47]对国内外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不同关注点做了讨论。但基于现实数据获取的难度,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二)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发展有待提升
Stock和Boyer[48]指出理论发展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与核心。物流与供应链概念分别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从对企业物流的认识到对供应链的广泛关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相对年轻的学科,没有自身的理论。为了解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Stock[9]建议物流与供应链可以应用非物流与供应链学科的理论来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文献研究,Stock发现有41个理论诸如会计、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市场营销、数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已经应用到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此外,他又推荐了53个可以应用的理论。从目前来看,如Stock[49]所发现,更多的理论已被应用到这一领域中来。但Stock[49-50]进一步指出,物流与供应链学科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需求是发展自身理论。
Carter和Ellram[7]指出理论发展主要包括理论检验(变量与假说)与理论建构(概念与命题)。一般来说,在一个学科出现的初期阶段,通过假设检验的理论适用性检验被广泛用来验证研究的效度,而在学科的成熟阶段,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理论建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对其他学科理论应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处于理论检验阶段,还没有进入到理论建构这一阶段。从理论的角度,这也反映出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这一研究方向仍在发展中,尚未进入到成熟阶段。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在这个研究方向里,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需要不同的理论来支撑。除了以上用到的理论外,其他更多学科的理论可应用到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中。此外,除了一些新理论,如创新理论、风险理论等,一些传统理论亦可运用,如企业资源基础观(RBV)。通过对RBV演绎,Lavie[51]探讨了在网络经济下,一个具有网络联盟的企业是如何能够利用那些并非完全由内部组织控制的网络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RBV理论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Barney[52]说明RBV在解决供应链问题中的理论意义。这些研究说明RBV可以用来解释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环境下,参与企业是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
除了需要对不同的理论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环境下适用性进行验证外,理论建构也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手段。与理论检验不同,理论建构无需先有理论而后证实,而是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从中提炼出概念和理论。在理论建构中,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即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从目前来看,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中,以多案例法为基础的扎根理论被用来发展理论。
(三)基于理论驱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有待强化
一些学者[53-54]认为对一项研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诸如研究目的、现象的本质、研究问题、以前研究、研究者的世界观以及所具有的研究能力等。由于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具有范式特点,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常被认为能够从多视角抓住研究现象本质,从而克服单一方法所带来的偏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有其特殊的背景意义,但在理论发展上仍有缺憾。为了能够科学地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复杂性,使研究具有更大的信度和效度,基于理论驱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应考虑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中。
严谨性以及理论导向成为实施这一方法论所要考虑的两个基本因素。具体而言,一是要做到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理论发展性,二是要进行假设检验。
如前所述,理论发展包括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从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大量的数学建模通过对理论的验证有力地推动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理论发展。但是这些在远离现实世界的“实验室”里得出的数学模型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中未必是有效度的。要使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理论发展进入到一个成熟阶段,也就是理论建构阶段,还需依赖大量的实证研究。因此,从学科知识成熟度的视角来看,实证研究应成为今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重点要考虑的方向。深入访谈、问卷调研、民族志法、案例法、实地观察等各种实证分析方法都可以考虑应用。举例来说,案例研究是一种用来探索“如何”和“为什么”这一类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Ellram[55]指出案例研究对于理论建构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对实践提供最细致的解释,对所收集到的数据提供更多的理解。基于多案例研究的扎根理论法对理论命题来说更具有可归纳性,但这一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计划并合理安排时间是运用这种方法所需要的。至于假设检验,Mentzer和Kahn[54]建议为了使一项物流研究具有严谨性,应采用更多的假设检验。基于此,用来论证现有理论以及物流与供应链知识的假设性检验可以更多应用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中。为了取得假设检验的结果,一些先进的分析工具,诸如多元分析法,可配合使用。
五、结语
在一个经济和社会都不断发展变化的制度环境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践正在呈现出一个多样化发展的特点。这种状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仍在发展中的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的出现无疑印证了这一发展的动态性。
本着科学的、系统的内容分析法,本文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这一现象为物流与供应链学者们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揭示了新的研究方法。从研究状况来说,这一领域仍在演进中。从目前来看,无论就内容、理论以及方法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索。为了提升这一领域研究的成熟度,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受转型经济的影响,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所呈现的问题会变得更为多元化、复杂化以及细小化。这要求研究者必须对物流与供应链的实践具有更大的洞察力。另一方面,由于跨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的运用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一大特点,这也要求研究者们能够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多方法论视角以取得更大的科学价值。
[1]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25(1):49-54.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29(1):1-13.
[3]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29(8):194-206.
[4]Berelson B.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s Research[M].The Free Press.Glencoe.IL,1952.
[5]Holsti O R.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69.
[6]Duriau V J, Reger R K, Pfarrer M D.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in Organization Studies:Research Themes, Data Sources, and Methodological Refinements[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07, 10(1):5-34.
[7]Carter C R, Ellram L M.Thirty-Five Years of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3, 39(2):27-40.
[8]Spens K M, Kovács G.A Content Analysis of Research Approaches in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2006, 36(5):374-390.
[9]Stock J R.Applying Theori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o Log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J), 1997,27(9/10):515-539.
[10]Krippendorff K.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M].Sage Publications, Beverly Hills.CA, 1980.
[11]Mayring P.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J].Forum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2000, 1(2):1-10.
[12]Seuring S,Gold S.Conducting Content-Analysis Based Literature Review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2, 17(5):544-555.
[13]邹小芃,唐元琦.亟待关注的领域:物流金融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0(11):163-165.
[14]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M) //Lasch R, Janker C G(Eds.):Logistik Management-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Deutscher Universitatverlag, Wiesbaden, 2005:203-214.
[15]Pfohl H C, Gomm 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 2009, 1(3/4):149-161.
[16]Gomm M L.Supply Chain Finance:Applying Finance Theo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0, 13(2):133-142.
[17]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0(3):23-26.
[18]陈祥锋,朱道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8,23(6):666-673.
[19]何娟,蒋祥林,王建.存货质押业务中银行与物流企业Stackelberg博弈行为分析[J].财贸研究,2012,22(3):125-131.
[20]胡海青,张琅,张道宏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软科学,2011,25(5):26-36.
[21]陈祥锋,朱道立,应雯琚.资金约束与供应链中的融资和运营综合决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3):70-105.
[22]马中华,朱道立.物流企业在存货质押融资中的决策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1,26(3):346-351.
[23]袁光珮.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联合最优决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22(9):100-107.
[24]马士华,关旭.第三方资金流提供商的采购协同问题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3):1-6.
[25]关旭,马士华,桂华明.基于资金流服务商的供应链资金运作能力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1):155-162.
[26]于萍,徐渝.存货质押三方契约中银行对物流企业的激励[J].运筹与管理,2010,19(3):94-99.
[27]谢江林,何宜庆,陈涛.供应链系统技术水平“短板”分析及改造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36-38.
[28]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31(7):5-13.
[29]温源,叶青.基于自偿性贸易融资的银行——企业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25(10):54-60.
[30]肖伟,张汉江,秦国文.资金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投融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5,23(10):86-91.
[31]李毅学.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的物流金融风险识别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35-39.
[32]吕玉兰.物流企业开展融资物流业务的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101-103.
[33]陈宝峰,冯耕中,李毅学.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价值风险度量[J].系统工程,2007,25(10):21-26.
[34]韩钢,李随成.动态质押模式下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控制[J].系统工程,2010,28(12):18-22.
[35]白少布.面向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经济经纬,2009,14(4):90-94.
[36]白少布.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0(7):67-71.
[37]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17(4):92-106.
[38]常伟,胡海青,张道宏等.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度量[J].预测,2009,27(6):71-75.
[39]吴健雄.中小企业动产担保融资的法律冲突及对策[J].预测,2011,30(6):30-52.
[40]赵道致,刘君.融通仓模式下TPL融资监管服务定价方法研究[J].软科学,2011,25(12):111-114.
[41]易雪辉,周宗放.双重Stackelberg博弈的存货质押融资银行信贷决策机制[J].系统工程,2011,29(12):2-6.
[42]王笃鹏,王虹,周晶.共生理论视角下物流金融服务价值分析[J].软科学,2010,24(10):15-29.
[43]何娟,王建,蒋祥林.存货质押业务质物组合价格风险决策[J].管理评论,2013,25(11):163-176.
[44]胡海青,薛萌,张琅.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中小企业营运资本的影响研究——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4,36(8):54-65.
[45]伊志宏,宋华,于亢亢.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与风险控制研究——以中信银行的金融创新服务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8(7):54-60.
[46]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演化过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7(3):22-26.
[47]深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8]Stock J R,Boyer S L.Developing A Consensus Defini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Qualit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 39(8):690-711.
[49]Stock J R.A Research 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Developments and Topics for Exploration[J].ORiON, 2009, 25(2):147-160.
[50]Stock J R.Marketing Myopia Revisited:Lessons for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2002, 32(1):12-21.
[51]Lavie D.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terconnected Firms:An Extens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 31(3):638-658.
[52]Barney J B.Purchas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Relevance of Resource-based Theory[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2, 48(2):3-6.
[53]Frankel R, Näslund D, Bolumole Y.The“White Space” of Logistics Research:A Look at The Role of Methods Usag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5, 26(2):185-209.
[54]Mentzer J T, Kahn K B.A Frame Work of Logistic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5, 16(1):231-251.
[55]Ellram L M.The Use of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Logistic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6, 17(2):9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