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及探析
2016-07-08李珍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广东东莞523186
李珍(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广东东莞523186)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及探析
李珍
(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广东东莞523186)
[摘 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调查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得出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大于常模,和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分析此现象的原因,提出改善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生 社交问题 解决途径
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1]。很多中职生深受人际关系困惑的影响。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有:不敢与人交往,遭受学生的排挤,人际交往技巧不足以及对待人际关系存在认知偏差等。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常常会造成学生情绪不良及行为问题,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导致学生退学。
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研究中职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有利于我们认识到社交回避在中职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人际交往对中职生造成的苦恼及压力,也有利于我们根据中职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现状提出更适应性的心理健康引导教育。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广东省东莞卫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被试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分布情况
1.2 研究工具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重测信度为0.68。该量表回避分量表的分数为:常模+标准差=4.14± 2.62。焦虑分量表的分数为:常模+标准差= 3.92±3.1。总分:常模+标准差=8.03±4.64。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
1.3 数据统计
主要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进行Z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
根据Z检验,Z =(X-μ)/(S·n-1)的平方根,得出社交回避因子Z值为10.92,在0.01水平上极其显著;苦恼因子分数为15.66,在0.01水平上极其显著;总分为16.70,同样在0.01水平上差异极其显著。由此可以得出,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常模相比较差异极其显著。
表2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均值和标准差
2.2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性别差异
由表3所示,女生的社交回避虽然大于男生,但是达不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女生的社交苦恼分数显著大于男生的的分数。女生的总分大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
表3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性别差异
2.3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专业差异
由表4所示,本样本中抽取的三个专业,社交回避因子差异不显著,苦恼分数差异显著,总分差异不显著。
表4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专业差异
2.4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年级差异
由表5所示,年级在统计学意义上对中职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5 是否单亲对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差异检验
由表6所示,是否单亲在统计学意义上对中职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6 中职生社交回避对苦恼的回归分析
以社交回避为自变量,苦恼为因变量,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被试社交回避和苦恼的测量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系数0.82(P<0.01),相关极其显著。由表7所示,以社交回避为自变量,以苦恼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回避对苦恼的回归差异极其显著。
3 分析与讨论
3.1 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体情况
由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情况在统计学意义上和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说明中职生的人际回避及苦恼比较严重。这和黄吉彪汤珺(2015)[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女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分数大于男生,而且总分也大于男生。其中,自卑是影响社交回避和苦恼的重要因素。在性别差异上,李伦琼对中学生自卑感的研究发现:中学女生自卑与男生自卑达到显著性差异,女生的自卑远远大于男生的自卑[3]。男生的开放性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思维灵活,善于接受和应用新事物,愿意与人交往,喜欢尝试新事物,热爱冒险,更有好奇心,更活跃[4]。其中,女生的苦恼分数与男生的苦恼分数达到了显著差异。黄吉彪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女生在社交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社交焦虑和苦恼等负性情绪[2]。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情绪化和敏感,生活中更容易受生活事件的影响,而男生相对来说更理智更粗心。抽取样本中社交回避和总分的分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原因可能是抽取样本学校的男女比例失衡。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专业、年级和是否单亲在社交回避因子上差异都不显著,说明中职生的社会焦虑并不显著受专业、年级和是否单亲的影响。其中,专业对社会苦恼的影响差异显著,说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问题。其中的原因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社交回避对社交苦恼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中职生越是回避社交,那么就会产生更多的社交苦恼。
表5 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总分的年级差异
表6 是否单亲对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差异检验
表7 中职生社交回避对苦恼的回归分析
3.2 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原因探析
中职生社交回避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个人特征。对于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学生来讲,她们在人际交往中多主动与人沟通交流。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被动交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性格胆小谨慎的人倾向于社交回避。二是自卑心理。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越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5]。把自卑心理带入人际交往中,就会因害怕受到他人讥笑排斥而回避交往,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很少主动结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胆小怕受伤害和压抑。然而,越减少交往,就越会增加自己的不安全感,越感觉被朋友排斥,无形中导致愈发的封闭[6]。这种自卑心理造成中职生不敢与人交往,相应地产生更多的回避行为。三是社交创伤经验。部分学生曾经积极进行人际交往,但是遭受了强烈的人际挫折创伤,导致对人际失去信心,选择逃避的处理方法。因为自闭,所以人际交往能够给其带来的积极体验更少,表现为人际回避与苦恼。不良循环导致人际回避与苦恼更加严重。四是错误的人际认知。部分学生认为: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就是对自己的背叛。只有别人主动积极示好,才能表示别人喜欢自己,愿意和自己交往,把自己当做好朋友。如果自己过于积极,周围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别人会评论自己圆滑。五是家庭因素。有些学生是因为父母对待人际关系采用回避的态度和行为,那么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模仿父母的行为。苏州市广济医院院长李鸣的精神分析认为,所有的回避性的人在他们婴儿时期的时候基本都是遭到了来自妈妈的情感虐待的。这个虐待就是忽略孩子的需要,不管是情感需要还是独立的个人意志的需要。当妈妈一直忽略孩子的需要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对妈妈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在内心里隐藏了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恨意和自己不被他人“看见”的存在忽略,也类似于一种存在丧失。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终生都需要身边的人“看见”他的意志。
3.3 改善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建议和对策
中职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严峻情况需要我们提出更多的适宜性的能够改变此现状的方法和途径。①从学校领导层面看,现状是:领导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业和规则意识,而忽略学生的人际关系等心理方面的诉求。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学生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的重视。②从班主任管理来看,班主任团队平时更多地管理学生的行为和进行安全教育,而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技巧不足及存在人际认知偏差。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对人际关系的指导,调整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提高学生的交往技巧。③学校应设置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及人际关系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施教。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现在仍然有很多中职学校尚未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门的人际关系课程。④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验到社交的喜悦与成功,在社交实践中反省提升社交的技巧。⑤通过自信心训练等培训提升学生自信心,调整学生不合理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⑥针对严重的社交回避问题,造成学生重大的苦恼的现象,发挥心理教师的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团体辅导在社交回避与苦恼中的学生的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招募需求辅导和提升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个性特征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2] 黄吉彪,汤珺,赵建新.中职生社交焦虑、社交回避、苦恼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9):87-90.
[3] 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4] 于大江.中职生人格特点、专业技能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5] 岑延远,郑雪.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67-169.
[6] 张蓓.中职生人际交往中常见不良心理及解决对策[J].学理论,2014,(26):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