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

2016-07-07孙海燕

黑河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学生观生命意识

孙海燕

[摘要]小学阶段是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起始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教师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相一致。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作为教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视学生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不同的个体差异;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给予他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成长,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

[关键词]学生观;生命意识;个体差异;终身发展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积极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将学生视作主动的、积极的、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学习者,在教育教学中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空,给予他们享用一生的习惯、能力等精神财富。因此,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一生,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助力,让每个儿童健康、全面、幸福地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珍视完整的生命个体

学生是什么?他们首先是人,是具有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生命存在,更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样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然而,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的潜能在现实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唤醒与发掘。尽管在新课改的驱动下,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并努力从过去单一化、知识化的误区中逐步走出,但是,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的深度、广度和有效度还远远不够。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仍在“听讲识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内容也多为教师精挑细选、不容置疑的“蓝本”,学生很少有选择的权利,更鲜有参与开发的权利。因而,这样的教学,学生并没有被真正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有创造性、主动性及充满灵性与活力的生命体。

每个教育者都应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富于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只有保护学生完整的生命,积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真正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教育才会充满活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每个教师所要做的不是用知识填充学生的大脑,而是给予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展现生命的灵性,使学校生活不但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而且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

二、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不同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早在1930年,陶行知先生就在晓庄师范通过实践,并用一个精妙的譬喻阐明了其中的道理:“我们试到一个花园里面去看一看:万紫千红,各有它的美丽,那构成花园的伟观的成分正是各种花草的大不同处……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类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一位美国教师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他说:“世界上有好多好多水果,请你挑一种水果作为你个性的象征,并写上几句话。”通过这个练习,他想告诉学生“‘我是世界上的唯一”这个道理。的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学生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认知能力的差异,也有认知方式的差异;既有智力差异,也有心理品质差异,甚至性别不同,也是一种普遍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来自于遗传基因,有的来自于家庭教育,有的来自于社会影响,而正是这些差异,才形成了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因此,教师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才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成独立、健全的人。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美国妇女因为这样一件事而将自己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女儿在入园前看到“0”会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而上了几天幼儿园,再见到“0”就只说这是“零”了。出人意料的是,美国法院最终判这位妇女胜诉。吃惊之余,冷静想想,这不正是给我们强调统一的教育敲响了一个警钟吗?过去我们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统一模式的产品,教学内容统一,目标要求统一,评估标准统一,必然扼杀学生丰富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件”,尤其是那些特有个性,显得格格不入的孩子,更易被这种机械教育、模式教育所伤害。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为个性化提供的一种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为学生作好个性化的人生设计。

三、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给予宝贵的永久财富

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什么才是好的教育?1926年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出:“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这就是说,教育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因此,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给予学生享用一生的财富,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1.构建支撑一生的精神

特级教师施建平说:“要给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帮助孩子寻找精神的家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一些永恒的东西,“精神”便是其中之一。学生出了学校要走向社会,除了掌握知识,更要懂得做人之本。鉴于此,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好人”——有高尚的心灵,有崇高的境界,有坚定的信念,有乐观的心态,有诚实的态度,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不一定要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要在细微之处闪烁人性之光。因而,我们的课堂不应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是生命相约、心灵相会的地方,这样,才能点亮孩子的心灯,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变得明亮,为他们的人生之旅提供必要且重要的支撑。

2.提高主宰一生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让学生做某些知识的机械识记和反馈。譬如语文,教师往往以理解某一词句或语段为目的,却很少关注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什么帮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如何获取知识远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竞争的能力、交往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3.培养受用一生的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会让人终身受益。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一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也在许多章节多次提到了习惯的养成问题,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等,凡此种种我们都应着力培养,让学生受益一生。

可以预见,只要将教育教学的目光投向学生的一生,“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学生一定会成为精神自由、个性丰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他们的人生之舟也将会行驶得更加顺畅、稳健。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5).

[2]董江华,裴长安.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公共教育学——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施建平.关注孩子的一生——情境教育的核心理念[J].小学青年教师,2006(19).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学生观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