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放单飞” 彰显自主学习
2016-07-07彭阳英
彭阳英
[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自然应当围绕学生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悟”,突破思维定式;引导学生“说”,实现个性阅读;引导学生“拓”,放开手脚束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发展创新
飞行员“放单飞”,教练员虽然在地面上揪着一颗心,可还是让飞行员独自上天了,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飞行员才能真正成长起来。相比之下,作为执教者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放单飞”,使他们获得自主创新和主动发展呢?
一、悟——突破思维定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过早地牵制学生的思维方向,要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倡导个性化阅读,坚持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1.求异创新——“想一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异思维。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当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五种玻璃大为惊叹时,我因势诱导,让他们自由畅想: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要发明怎样的高科技新型玻璃。孩子们大胆设想,有的说我要造跟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的玻璃,它跟空气一样轻,冬暖夏凉,用它可以做衣服、当枕头;有的说我要造的玻璃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在医学上可当皮肤用;有的说要造既不会沉也不会漏、柔韧性强的玻璃船,用来装运石油等……只要是有创意的设想,我都充分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必设定所谓对与错的价值尺度,要鼓励学生敢于去想、去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任其思维纵马游缰,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2.多元理解——“导一导”
在阅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理解的广度。如讲评阅读语段:“一男孩为了讨好由魔鬼变成的女友,挖出母亲的心,不小心摔倒,心被甩了出去,那颗心却关切地问:‘孩,你摔疼了吗?”学生对这一语段的感受仅限于赞美母亲的无私奉献。此时,教师有必要导一导:“你们说的都不错,但老师感到很心痛,母亲就应当这样奉献吗?你们没有别的感受吗?”“我们应当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要懂得感恩。”……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满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正处于一个可塑的弹性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多元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沉淀和社会阅历极其有限,其思维弹性无法高效激活,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不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二、说——实现个性阅读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之外,还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迸发出的有价值的生成,使学生在平等、融洽、灵动的课堂氛围中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1.展现自我——“说一说”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在阅读过程中对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地展现自我。如教学《七色花》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一片花瓣作用大?孩子们都认为最后一片花瓣的作用大,因为它帮助小男孩治好了脚。我反问:“难道只有最后一片花瓣的作用大吗?”问题一经抛出,学生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想法。有的说蓝色花瓣作用也大,因为去北极是十分难得的,这个花瓣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有的说黄色花瓣作用大,因为如果没有它珍妮就回不了家,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有的说前面六个花瓣的作用都很大,因为如果不是用了前面六个花瓣,珍妮就不会珍惜最后一片花瓣。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应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应该一味地推崇新奇,毕竟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个人认知能力和阅历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那些个性不太鲜明的孩子。要鼓励孩子们勇于表现真实的自我,让个性质朴的学生多与活泼爱幻想的孩子交流,鼓励活泼的孩子经常与性格文静的孩子交流,让两种看似不同个性的孩子能够看到彼此的闪光点,进一步完善个性品质。
2.殊途同归——“议一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充分体现个性化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根据预习提示进行自学,有一位学生在汇报自学所得时提出课文中的“借”字用得不当。我对他敢于向课本提出质疑的勇气大加赞赏,并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读后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会在战斗中把这些箭还给曹操,可以用“借”;有的认为,诸葛亮根据大雾天气和曹操生性多疑又处事谨慎的性格特点,断定曹操必定会用箭,所以题目应改为诸葛亮“巧取”或“智取”箭更为恰当;有的说诸葛亮根本就是用计引曹操上当,应该用“骗”箭……通过争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达成共识:还是“借”字用得好。“议一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3.求同存异——“辩一辩”
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 ,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和争论。如教学《放弃射门》时,“福勒是否应该放弃射门?”此问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反方:我认为福勒不应该放弃射门,“球场如战场”,面对如此好的进球机会,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正方:福勒这样做,体现了他的人性美,也表现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反方:请对方注意,这是“一脚定江山”的关键球,失去这个球,他们的球队将与冠军无缘,怎么可以随便放弃呢?正方:利物浦队与阿森纳队都同属一个国家,福勒放弃射门是基于“国家的责任重于泰山”。他有团结的力量,有靠自己的实力获胜的信心,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在争辩中学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在倾听中产生灵性,在思考中展现智慧,在体验中生成情感。
三、拓——放开手脚束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脑又动手才会有所创造。语文课堂应让学生手脑并用,做到听、说、读、写并举。
1.放飞想象——“写一写”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中应让学生放飞想象,据插图编故事,借课文续故事,凭古诗改故事。如麦顶小学陈老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引导学生用心读书,想象种田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语言,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学生以奇妙的想象赋予故事新的结尾,揭示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体验角色——“演一演”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角色。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老天鹅撞冰面时的疼痛,体会“像石头似的”所包含的壮烈,并将其融入到个性化的朗读之中。当学生一时还无法领会石头与天鹅之间的共同点时,教师反问:“老天鹅往下砸的是血肉之躯啊,难道它不怕疼吗?是什么在支撑着它呢?”教师的启发可以使学生马上体会到老天鹅的精神坚如磐石,感悟到文本的人文内涵。
3.快乐实践——“尝一尝”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植物,写观察日记;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或采访;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社会生活的某个场景,如 “一次拍卖会”,要求学生先了解有关拍卖的基本知识,制定好拍卖程序,准备好要拍卖的物品及介绍词,并由学生组织拍卖活动的过程。之后让学生将活动过程及感受写进日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松开对他们有形或无形的束缚,让他们“放单飞”;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放到扶,先学后教,重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木.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艺术[J].语文学刊,2011(5).
[2]张芳.如何让学生上好每一堂课[J].课堂内外,2009(8).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