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和MRI诊断肝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临床效果观察

2016-07-05周金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临床效果

周金泉

【摘要】 目的 研究CT诊断和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在原发性透明细胞癌诊断中发挥的效果。方法 选择11例经由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细胞癌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 分别进行CT诊断和MRI诊断,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表现。结果 患者中有8例为单发性病灶, 直径2.4~4.6 cm, 3例为多发病灶, 直径8.3~14.0 cm。CT诊断表现:7例病灶呈现低密度(其中有5例密度不均, 有2例伴有出血病灶), 4例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 呈现填充式改变;MRI表现:有5例呈现低信号, 并且信号强度均匀, 在反相位时信号程度下降, 有3例病灶呈现动脉期信号变化, 未见明显的扩清情况, 有3例呈现延迟性强化假包膜。结论 CT诊断和MRI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MRI的诊断价值更高, 在动态增强方面能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可以作为确诊的检查依据。

【关键词】 CT;核磁共振成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48

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原发性肝癌的特殊类型, 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并不高, 并且疾病缺少特异性症状, 但是该疾病的治疗预后要好于其他肝癌, 因此, 对原发性透明细胞癌进行早期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1]。本文分析了CT和MRI在诊断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4年6~11月收治的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患者1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并且全部进行CT和MRI的影像学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严重不适、疼痛, 在体检时发现肝脏占位进行进一步检查。3例患者有乙型病毒性肝炎, 2例患者甲胎蛋白的水平明显提升, 其余患者未见明显的肿瘤标志物异常。患者中男6例, 女5例, 年龄37~62岁。

1. 2 检查方法 CT检查:患者经由上腹部CT平扫, 后进行增强扫描。常规上腹部扫描参数设置:层距、层厚为5 mm, 在平扫后肘前静脉注射优维显非离子型对比剂100 ml, 注速为3 ml/s, 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 在注射后30 s进行动脉期扫描。MRI扫描:采用MRI成像仪和表线圈进行扫描, 矩阵参数为256×192, 在扫描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屏气等呼吸训练, 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2]。平扫采用横断面T2加权像, 在平扫后用三维容积序列进行增强扫描, 在肘前静脉注射扎喷酸葡胺对比剂20 ml, 注速为2 ml/s, 并且在注射后50 s进行增强扫描。

1. 3 检查分析 本次检查的影像学诊断由两名有着丰富影像学诊断经验的主任医师进行观察, 观察CT和MRI成像的表现, 主要评价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变化和肿瘤强化等。

2 结果

2. 1 病灶信息 11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肝硬化特征, 8例为单发性病灶, 其中右肝5例, 左肝3例, 病灶直径2.4~4.6 cm, 病灶呈现圆形, 边界清楚;3例为多发病灶, 病灶直径8.3~

14.0 cm。

2. 2 CT诊断 CT诊断中有7例患者病灶呈现低密度特征, 其中5例密度不均匀, 2例带有出血病灶显示, 其余病灶呈现不规则的斑片状;增强扫描中有4例呈现动脉期轻度强化, 主要为边缘强化, 呈现填充式改变。

2. 3 MRI诊断 患者中有5例呈现低信号, 信号强度均匀, 在反相位信号时有所减弱, T2成像显示有3例病灶出现动脉期信号强化, 并且强化边缘明显, 未出现明显的扩清, 有3例病灶强化明显, 在早期的增强呈现边缘强化, 逐渐转向中央, 并且呈现延迟强化假包膜。全部患者的门脉显影均良好。

3 讨论

从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上看, 其主要以单发性病灶为主, 病灶呈圆形, 一般肿瘤的体积较小, 病灶直径2.2~4.5 cm。CT平扫影响呈现病灶为低密度病灶, 并且密度分布不均, 部分的边缘结构能够明显看到低密度区域。因此, CT诊断对于诊断有着一定的价值[3]。但当病灶内脂质成分过多时, CT扫描的强度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 在临床的诊断中单一地采用CT扫描难以确诊。

MRI检查主要呈现信号强化的变化, 主要分为低信号和混杂信号, 对于脂质肿瘤或是反相位扫描中的信号会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具有较强的诊断意义。在本次研究中, CT诊断仅能呈现病灶的密度变化, 对于信号强度没有较高的敏感性, 而MRI诊断可以显示动脉期的信号强度变化, 并且可以呈现出延迟强化假包膜, 从而提升疾病的确诊率[4]。门脉的强化延迟假包膜是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确诊的重要依据, 而在本次检查中, CT检查未检查出延迟性强化假包膜, MRI检查有3例显示延迟强化假包膜, 说明MRI检查相比CT扫描有着更好的检查效果。MRI检查对于癌细胞软组织的分辨率相对较高, 并且对于血流信号的敏感性好, 因此, 有着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在临床研究中, 任洪伟等[4]研究了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效果, 并且与临床病例进行对比, 发现MRI诊断效果要好于CT诊断, 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同, 说明本文研究具有科学性。

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并未发生特征性反应, 由于肿瘤细胞中脂质含量的不同, 利用CT和MRI检查可以分别凸显其特征, 如病灶位置和动脉期信号强度变化等, 增强扫描的应用能够提升疾病的显像。因此, 在临床确诊中, 要在CT诊断的基础上加强MRI增强扫描, 从而提升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确诊率, 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勇, 薛鹏, 肖智博, 等. CT和MRI诊断肝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 12(1):87-90.

[2] 汪国余, 黄抒佳, 胡明华, 等.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CT及MRI诊断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4, 21(5):2528-2531.

[3] 曹卫民.原发性肝细胞癌的MRI诊断分析.工企医刊, 2013, 10(4): 4-5.

[4] 任洪伟, 董景辉, 郭晓东, 等.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影像学及临床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6(5):3120-3122.

[收稿日期:2015-12-08]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临床效果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