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016-07-05赵良
赵良
【摘 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当重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之精妙和掌握语言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学生语言技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能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并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还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连贯,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学生语言技巧。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认识。
一、标点符号解析读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它除了表示不同语气不同长短的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理解语句的结构,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有时尽管是语句相近的句子,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得传达出的感情迥然不同。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二、恰当运用朗读技巧
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等手段表达出来。比如语调对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一个字念的长、短、高、低/轻、重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并且每个课文都有自己的基调,比如《北京亮起来》是轻快的,《慈母情深》的基调是辛酸深沉的。而决定朗读速度的是课文的内容,一般愉快、热烈的内容要读的快一些,而沉痛、悲伤的内容要读的稍微慢一些。对于重音,在表达情感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要读得重一些,比如《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一课的教学时课文主要突出的是作者躺在“波浪上”读书,而不是谁做了什么事;所以重音该落在“波浪上”这几个字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读一读,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在朗读中把握重音处理的方法。
三、利用图画,激发体验
利用挂图、插图、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葡萄沟》课中“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段。介绍在夏天时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课件展示一个个凉棚。引导学生回答,葡萄搭起的凉棚凉快、凉爽、舒服、浪漫等感觉。引导学生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葡萄都有哪些颜色的?通过展示图片,让孩子通过画面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后,欣赏了画面,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最后带着感情朗读这一段,效果可想而知。
四、扮演角色,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形象生动,如亲临其境,可以把你的注意了吸引到课文的内容中去,领略其中的含义。更能加深映象,不容易忘记,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这样,表演的手段正好适应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进行表演,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感情。如在上《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一句怎么读?这是反问句,在低年级是还没讲到的。而且朗读的本意是让学生体会小鸟的诚恳,青蛙的自大,那么在朗读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性格的不同来读出不同的语气,这才是通过朗读来理解、体会,通过体会角色的性格来提升朗读。如果让学生再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接着问:“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是个怎样的小动物?”学生通过思考,觉得青蛙不相信朋友,有学生觉得青蛙自以为是,紧接着问“那么,一只不相信朋友的、自以为是的青蛙,是怎样说话的?谁来读?”这下,学生就读出了一只自大的青蛙,这是通过理解来读好文章,而非通过技巧来读。
五、范读引领,感情朗读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学生模仿力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有的老师对范读也有一种胆怯心理,怕自己把握不好感情基调。其实老师读不好,让学生提提意见,在互动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一堂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形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