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016-07-05徐安田
徐安田
【摘 要】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个人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并且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发展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要树立标新立异的意识。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才智。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敢于提问题的学生,首先要表扬,哪怕提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无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对提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因势利导及时展开讨论。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激发。
有的学生的顾虑是很多的,总怕老师的责备、抱怨,同学的歧视、嘲笑。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空间让他们放飞心灵的翅膀。比如在教学《愉快的春游》一课时,首先,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带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让小朋友看看蓝天白云,摸摸大树,听听鸟鸣,观赏各种各样的花朵,使他们的精神和思维完全处于兴奋和放松的状态,没有丝毫的拘束感。并初步建立起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认识。
二、敢于突破旧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学是注重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是多样化的教学,是开放型的教学,创新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强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要淡化分析;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注重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唯有它的参与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光、色的作用,视听结合,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乐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依靠直觉形象,小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不但可以丰富思维内容,而且可以创设多种思维方法。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急待消除的不确定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字斟句酌,在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起思维的准确性。比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们观看有关克隆知识的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浅显地介绍了克隆知识,让他们带着问题在观看中自己去摸索探究。深奥的克隆知识也会在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中变得简单易懂。可见,合适的思维情境设置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插上自由思考的翅膀,解决一个个问题。
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知识外延更加广泛,思维的空间更加广阔。这就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创设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思维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地认识大千世界。
三、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學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美育的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去构建语文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新体系。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如果不立足于创新自我,要引导学生创新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总之,在小学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语言学科本身的优势,才能培育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国敏.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点滴经验[J].新课程(初中版),2007,(07)
[2]郝善学.关于创新教学的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王爱民.语文课堂创新教学三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0)
[4]林红卫.浅谈语文教学的创新[J].林区教学,2006,(04)
[5]郝新媛.谈创新教学的几个原则[J].山西教育,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