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理解”的教育

2016-07-05臧贤尧

现代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解学校课程

■臧贤尧

走向“理解”的教育

■臧贤尧

面对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挑战,面对学生个体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发展要求,学校如果仍然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无疑会陷入发展停滞的困境。“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充分发展”是崂山三中长期以来秉持的办学理念。在新的时代,我们如何变革才能让全校师生真正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一、危机即机遇,在行动中明晰发展愿景

2006年前后,崂山三中的教学成绩虽然连续几年居于崂山区前列,但兄弟学校的成绩突飞猛进,崂山三中曾经无法超越的优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优势,学校中蔓延着一种自我满足与固步自封的氛围,教师死拼硬打,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校的发展前景堪忧。

9月新学期伊始,学校决定引进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自然分材教学” 理念推进学校变革。其主要内涵即: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力等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分配,谁学得快,谁就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即每个学生都要在习题册上标记自己的学习问题(作业中出错的题),然后跟踪,并尝试从多角度解决,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

在实施自然分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自然分材教学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能够起到有效指导,但是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理念来支撑,虽然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生和教师往往只是为材料而材料,为题而题,教学活动很难避免沦为学科知识点的堆积。与此同时,学校是一个系统,要育人,仅变革课堂是不够的,学校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而言都是课程。为此,学校必须寻找一个更上位的理念,能够统领学校整体发展。2011年,我们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处理课堂、课程、教师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得到更全面成长、让学校得到更长远发展等问题,并重新学习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在第四届十二次教代会上,我们正式决定全面实施“理解教育”,并将之打造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熊川武教授所谓“理解教育”是指,在理解理论指导下,与理解对象沟通,在感情、认知、行为上策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它强调师生间的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这一概念的实践价值在于通过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探索“优秀生更优、后进生亦优”的教育模式。它基于“自然分材”理念,但其视域更宽广,重视师生间真正的相互理解,至少要做到“平等对话,相互言说”。以熊川武教授对“理解教育”的解说为基础,我们开始了研究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尤其是师生的特点,我们重新厘定了崂山三中的理解教育,并重构了理解教育的外延。

我们的“理解教育”可以用这样几句话表达:“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首先要求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发展价值。其次,学生要明白“老师教我不容易,莫将教诲付东流”。在学校生活中要真诚交往,与人为善;心中苦闷及时吐,常使愉悦驻心田;熟读精思诚可贵,标新立异价更高;理解少烦恼,误解生祸殃。总之,培养学生形成同情、体察他人的人格特征。最后,教师与学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发现自我、规划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

二、完善即变革,重构以“理解”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一)启动“理解在三中”行动计划,让学校浸润于“理解”文化之中

“理解与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学校推进改革的基本前提。现实生活中,学校发展中的许多难题都是因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造成的。理解的文化要求校长必须首先读懂和理解班子成员以及全体教师的辛苦和需求,然后才会有班子成员读懂和理解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宝贵,教师读懂和理解学生尊严和学习的可能性,才能实现学生理解教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与真诚付出。

鉴于此,学校提出了“理解在三中”行动计划,并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行动计划的内容包括如下几点:一是改造学校的外部环境。在教学楼各层走廊设置了以“理解”为主题的各项内容,以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理解的含义,教会学生如何做到理解老师、理解家长、理解他人、理解自己。二是以活动课程的方式进行渗透。有“成长心连心”、“和谐心理健康月”、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节日课程等众多内容。三是以评价促理解。每学期评选“理解之星”“校园文明之星”,表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乐于助人的先进分子;设立“月度人物”奖项,鼓励月度内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学生个人或团体;实施“操行评定制度”“理解课堂评价”等措施,鼓励学生小组成员内部的合作互助。

(二) 实施“理解课堂”行动计划,让课堂成为“学习的场所”

“理解课堂”是实施“理解教育”的关键部分,没有理解的课堂就没有理解的教育。“理解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充分发展”。教师要理解课堂的环境、小组文化、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明白课堂是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场所。由于“理解课堂”是从“自然分材教学”生发出来的,是对“自然分材教学”的完善和调整,因此“理解课堂”仍然采用“自学—互帮—展讲—点拨—练习”的模式,以问题、活动、评价为基石,问题指向课堂学习“做什么”,活动指向课堂学习“怎么做”,评价指向课堂学习“怎样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感情调节,知者加速,惑者补读,问题跟踪,反馈矫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

“理解课堂”对“自然分材教学”的完善与升华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加强对细节的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教育智慧的空间”,也就是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减少教师的“关心和不放心”,只有学生的精彩,才能体现教育智慧的精彩。二是关注“倾听”。可以说,理解课堂是以“倾听”为核心的。这里的倾听是广义的,包括师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学生之间的倾听。三是重视“串联”。串联就是教师在理解课堂上把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与今天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学生的现在与未来串联起来,不轻视反刍活动。四是强调知识与概念体系背后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背后的价值与信念。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进一步弱化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把课堂由“教授的场所”向“学习的场所”转换,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从传递、讲解、评价向触发、交流、分享转换,力图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以及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专家的共同学习和成长场所。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学校实施“理解课堂”行动计划:一是开展“理解课堂”课例研究,围绕学校的“自然分材”教学思想,以全体教师学年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校级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开放课、新教师过关课、教师外出学习汇报课、兄弟学校到校展示课等研究活动为载体,积极探讨理解课堂上教师工作的中心:倾听、串联、反刍。二是推进“理解课堂”研究交流。2012-2013学年为“读书写作年”,进行观念更新;2013-2014学年为“反思年”,进行实践反思;2014-2015学年为“草根年”,主要研究如何构建以问题发现和解决为特征的理解课堂。三是成立“理解课堂”小课题研究组,对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方式、学生作业选择及学生评价策略等分别展开研究,向微环节研究要效益。四是召开“理解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会,每学期末举行。教师结合自己小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交流总结。跨学科的交流让每位教师对“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五是在学生中开展“我与理解课堂”征文比赛和大讨论活动,让学生从“理解课堂”五个要素、四个主要策略以及教学的辅助工具(三色显示牌、课堂评价表、互帮显示板)等方面讲述他们的转变和进步,倾吐他们的困惑和建议。这种方式便于教师深入把握学情,随时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策略。

(三) 推进 “理解课程”体系建设,让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

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国家课程方面加强资源库建设。资源库的建设以服务理解课堂的实施为目标,结合学校开发的自学指导书、两册分离、最小作业量和问题跟踪卷,对课堂练习习题库、课后作业习题库以及单元过关试题库进行开发与整合,制定理解课堂的最小作业量,开发形成了知者加速册、学生考级手册等。二是强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制定了《学校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指南》《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学校推动学校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及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的相关规定》,经过培训、实践、积累,实现了在七、八年级进行近50门学校课程的选修。爱心志愿服务社、小记者团、学生之声广播社、辩论社等学生社团也以课程的形式丰富着学生的校园生活。

目前,已经开发形成校内必修、校内选修、校外必修、校外选修四大类别课程,涉及七个领域:学科素养引桥领域、民族文化领域、生命教育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国际视野领域、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依据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分别采用校内学习、家庭生活体验或者社会实践等不同的实施方式。校本课程实行学分制,采用弹性管理。学生每学期校外必修课要完成至少20个学分;每一类课程按学时和达成能力计分,修满为1-2学分。课程由学生自选,老师引导,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选修,达到学分即为修满,在每周四的第三节课进行。

三、问题即方向,重整“理解教育”的发展思路

休伯纳在《教育与灵性》一书中这样说:“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一是来自学生的呼唤,二是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教育制度的呼唤。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我们认为,理解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回应呼唤的教育,它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回首学校走过的理解教育之路,我们在感慨理解教育给学校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理解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一些不足。首先是对理解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不够深入,理论尚不足以支撑起学校全部的实践活动,因此导致理解教育的实践外延不够完善。比如,理解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仍然不够完善,学校一些教育活动没有融入理解教育整体框架。其次,一些经典活动,如理解月、母亲节、毕业典礼、妈妈课堂等并没有进行总结提升并形成品牌。再次,理解氛围营造不够,师生间的理解以及师生对自己的理解和家校的理解仍然需要努力推进。最后,学校要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山东青岛266000)

猜你喜欢

理解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