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2016-07-04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强化

向 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数学系,贵州 都匀 558000)



强化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向 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数学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涉及大学生的诸多方面,事情多而杂,要求高而精。在笔者进行的实际学生工作实践观察中,发现很多辅导员都有筋疲力尽、力不从心的痛苦经历,导致其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分析辅导员如何理论强化理论,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水平。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强化;学生事务管理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说明高校辅导员扮演着高校学事务管理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与人、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职责。在笔者的实际学生工作实践观察中,发现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有筋疲力尽,力不从心的经历,从而导致其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管理学家斯金纳用行为实验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体系,即强化理论,并将这一理论用于教学和行为矫正等领域,对高校的辅导员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1 强化理论涵义及分类

1.1强化的基本涵义

强化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对一种行为后果的肯定或是否定,这种对行为后果的肯定或否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这种行为是否在未来还会重复发生。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用过去的经验来解释,人们会通过对过去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学习,来影响将来的行为,是“反应—刺激”模式。

1.2强化的分类

根据强化的性质、目的不同,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通过某种强化物,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大,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如给予奖金、表扬、改善人际关系等;负强化就是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小,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消退甚至丧失。如批评、处分等。

2 强化理论的激励原则

2.1时效性原则

强化是通过强化物发生作用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发生后,强化出现得越早越及时,那么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和不好的行为减少出现的概率都会提高,反之,给予强化的时间间隔过大,则会使强化效果大打折扣。强化的时效性分为强化本身的时效性和对强化反馈的时效性。

2.2适应性原则

当代大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受时代特点、现实社会环境影响,他们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认知也较为完整,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突出,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自控能力不强;但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较为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喜好程度、接受程度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强化物,因人而异,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激发大学生的潜力。

2.3多样性原则

大学生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往往需求的强化物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强化物的选择上,要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根据大学的不同需求,因人而异,运用不同的搭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在强化物的稀缺性和独特性上下功夫,组合搭配来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激励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 高校辅导员的强化策略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可塑造的,而其塑造手段主要通过强化来进行”。塑造人是高校教育的初衷,更是辅导员工作的目的。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辅导员经验,结合强化理论得到以下工作策略。

3.1合理选择,正负结合

合理选择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强化过程中必须合理选择强化物,合理选择强化时间。在强化物的选择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强化物大小、种类、搭配,强化方式、强化程式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调节。首先要根据高校教育目标和规章制度确定选择要强化的行为,然后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结果来选择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比如,违反校纪校规,选择负强化;取得优异成绩使用正强化。其次,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复杂个体,要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恰当的强化物。辅导员可以设计“强化表”,进行尝试,常用的方式就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搭配。在强化时间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做到及时有效,不能拖延,例如,发现学生有逃课等违反校规的行为,辅导员应及时反应,了解情况并做出处理,第一时间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否则就这一行为就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学生本人也会产生投机心理。

正负结合要求辅导员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熟悉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有明确的判断,对于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大学生角色要求而发生的行为,施以正强化,增加行为的发生概率,对于不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大学生角色要求而发生的行为,进行漠视或者给予负强化。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强化时,要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把正强化和负强化结合起来使用,要对大学生实行恩威并举,把握胡箩卜加大棒的基本原则,但必须注重强化物与行为关联的结果,尽量避免强化方式不恰当,避免出现类似于“会哭的孩子有奶喝”、避免越禁止什么行为,这类行为反而更流行的问题。

3.2整体考量,普遍强化

整体考量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整体把握班级或者学生组织,不能只对学生所表现的不良行为进行负强化,更不能只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正强化,必须整体考量,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积极上进的与人环境,不能使强化产生相反的效果。

普遍强化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看到所带班级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同时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不足。有的学生学习会很努力,学习成绩好,但活动参与不积极;有的学生体育素质特别好,在各种体育活动中表现突出,但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学生组织社交能力强,在学生干部中表现优秀,但学习不够努力等。根据笔者个人的辅导员工作经验,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帮助学生发扬自身优点,摈弃自身缺点,真正让学生成长并变得强大自信员。因此,辅导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对每个学生进行强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愉快成长。

3.3渐进强化,持续不断

强化的渐进性是指对行为强化的力度要有层次性,保持强化的渐进状态,不要一次兜底,让同学们保持一种期望状态。斯金纳认为,对难度不同的行为应给予不同力度的强化。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同样的行为,将强化物按程度,分几次给予强化,这样的效果比一次给予同量的强化物效果要好的多。但是,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期望要适度,不能设置不切实际的标准,或者大学生根本达不到的标准,要遵循“跳一跳,摸得到”的原则,如果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标准定的过高,难以达到,被管理者会对强化失去信心,从而不会出现下次的行为。

一段时间后,随着强化效果的不断消退,因为有前面的强化作为基础,只有当给大学生的强化升级后,才会达到持续的强化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经常变换刺激方式或者刺激量、寻找新的刺激点,才能保持强化效果一直持续下去,如果只是按照以前的老办法、老招数,讲大道理,谈大人生,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同时,人的行为并非一次性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行为强化应具有持续性,要以分层次连续接近的方式进行强化,不要单纯追逐一步到位。

4 结 语

大学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与辅导员的合理强化有关,辅导员要根据大学出现的问题设定强化物,进行适度强化,要不断完善所带班级激励机制和措施,精炼问题,改善强化环境,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陈维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50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218-02

[收稿日期]2016-05-02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FD Y018)。

猜你喜欢

辅导员工作强化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校园反腐倡廉教育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考与探索
试析网络环境下专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微信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工程项目预算控制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阐述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